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幼兒教育論文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1.教師應該讓孩子們在幼兒園階段學會一些重要的做人道理
首先應該讓孩子們懂得分享,幼兒園的孩子每天都有零食,在安排學生吃零食時,我們應該刻意告訴學生分享的道理,讓學生分組自己拿零食,看看哪個組能把零食分得最均。我們要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在教學中多問一些問題,當然我們問的問題應該是學生喜歡回答、有能力回答的問題。我們在教學中還要鍛煉學生的專注力,很多孩子好動,不能獨立思考的很大原因是專注力不強,鍛煉專注力的方法很多,目前比較流行的是走線,我們每天都讓學生走線,走線不但能鍛煉學生的專注力,還能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力。教學中要鍛煉學生克服困難的能力,幼兒每做一件事,一開始往往是比較好奇的,但是這種好奇并不能保持很長時間,老師應該多鼓勵學生,讓學生善始善終,如有些學生一開始學簡筆畫時興趣很濃,看到高年級孩子學也想學,等到真給他買了蠟筆和紙張時,往往不喜歡學。學生學習任何一般新知識時都會有這個階段,教師應該分清學生是不愿意學還是累了。有些學生其實可能就是累了,老師應該從正面引導學生克服苦難。我們要讓學生保持科學的作息,幼兒園的學生注意力時間比較短,我們要在學生快累之前讓學生休息,從而始終保持對學習的渴望。幼兒在幼兒階段還要學會謙讓,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自己的玩具可以讓同學玩會,營造和諧的環境。剛入學時告訴學生要和睦相處,大家都是好朋友,不應該打架,幼兒往往都比較聽老師的話,所以要把各種可能出現的不和諧考慮在先、預防在先。
2.幼兒期是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的關鍵期
老師要注意學生學習習慣培養,讓學生剛入園時學寫字,保證每一個學生的握筆姿勢都正確。如果哪個學生在幼兒園階段寫字姿勢不對對于他們將來學習將是很壞的開端,現在很多中學生和大學生就因為剛上學時握筆姿勢不對,坐姿不規范導致書寫不規范早早就近視眼的不良后果。要讓幼兒在幼兒園階段養成嚴謹學習態度,按時完成老師交代的學習任務,上課專心聽講,愛思考問題,對新鮮事物懷有好奇心的好習慣。很多孩子因為在幼兒園學習階段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到了上小學時直接影響學習成績。很多孩子上課比較松散,對老師的教導不放在心上,哪個老師好欺負就不聽哪個老師的話,哪個老師嚴就聽哪個老師的話。更有甚者厭學,在上幼兒園時就養成逃學的不好習慣。有些家長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只要自己的孩子稍有不舒服或不高興就隨意不上學。
3.我們在幼兒園教學中要注意學生的安全
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很差,要時刻注意學生的安全,把安全放在最重要位置。不但要理智地愛孩子,不要以為只愛孩子就夠了。我們要理智地愛學生,發現學生有不舒服現象要及時解決,該叫家長的馬上叫家長,如果家長不能及時趕到要盡快送醫治療。我們要保證所有孩子在視線范圍之內不讓學生自己玩有安全隱患的器械。對于幼兒園的食品更要注意,保證給孩子們的所有零食在保質期內,不隨便給孩子們零食吃。
作者:徐海艷 單位:豐寧滿族自治縣第二幼兒園
一、研究者也從課程美學的相關文獻中獲得了許多啟發
對美感經驗著墨最多的杜威(John Dewey),不僅著重于探究師生間教學互動過程中所蘊含的美感體驗,也主張課程應透過完整經驗,使經驗的主體能專注于經驗的過程中,使個體內在理性與感性達到融合的狀態,同時在經驗過后能獲得完滿自足的美的感受。這里的經驗主體不僅指涉教師,最主要的是幼兒。教學是教師與幼兒共同完成的一件“作品”,教師與幼兒既是“做”,也是“受”的對象。換句話說,杜威的經驗觀不只是重視課程經驗要能引發個體內在完滿的感受,同時也重視經驗過程中,相關人、事、物間的統一性與協調性 。
“想象力”和“藝術”對人們的啟發,希望透過美育可以使個體破除習以為常的態度,產生不同的視野進而豐富生命經驗,還希望能改革過度理性化的教學與課程,讓學校重視美育的影響,最后希望藉由美育來改變社會,打造一個和諧共榮、自由民主的社群。將藝術中有關鑒賞與批評的觀點應用于課程當中,研究者認為他在《啟蒙之眼》中指出人類具有認識世界的多種表征形式,無論是藝術家、科學家、舞蹈家或是作家等,皆有與世界有關的重要事物要訴說,對于肯定多元認知與意義的詮釋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
多元的美學觀點,除了有助于研究者重新省思自身的教學模式與過于制式化的課程經驗外,如何將課程經驗“藝術化”也包括了理解幼兒對于經驗的感受,以及本身對于課程互動過程中各種條件因素的敏銳性,教師不單只是如研究者所述無意識的教書匠,而應是具有個人意識的藝術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幼兒透過教育的過程,擺脫社會意識與主流價值的操控,使自身得以自由地存在,這才是研究者最終所關心的問題:如何使幼兒得以展現其主體自由的意志。
二、美學價值就在于它重新審視了課程中幼兒的主體問題
以及對課程意涵的擴大與充實。而隨著美學如何激發幼兒主體性,并使之得以展現的主張不同,也在課程上形成不同的課程美學派別。就此目的看來,同樣也借助美學做為主體展現的另一種途徑的。傅柯的生存美學思想,是從各種權力論述與社會脈絡中來思考人可以如何存在的問題。如前所述,當幼兒進入到教育體系開始,幼兒本身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社會主流意識與價值的影響,而且經由各種評量機制與學校制度的運作,幼兒不自覺地成為規訓下的主體,就傅柯看來,這其實是論述實踐的結果。過去研究者習慣以“唯有念書才能換取好的未來”這種主流意識來思考課程問題,致使課程成為知識訓練的場所,深究其原因其實也是一種論述實踐的結果。傅柯提出生存美學思想的目的,正是積極尋求身為人的“能動性”。他透過自身對于界限的體驗與超越,不僅展現出人與權力論述抗衡的那一面,也呼應了前述研究者在教學現場中的困境與無奈。更重要的是,他從古代希臘人對性活動的道德反思而發展出各種具自我意志的節制風格所獲得的重要啟示,揭示出人作為自身的統治者,對自身的行為實踐所行使的自我決定的能力。換句話說,傅柯的美學觀不在于探究課程中的美感經驗,或是探究課程本身蘊涵的藝術性,而是著眼于人的“自由”與“解放”,探討人一方面既能滿足自身的欲望,一方面又能妥適地生存的生存藝術。因此,許多的課程美學觀點雖也是重視幼兒的主體經驗,以及探討如何展現主體性之問題。但研究者認為,傅柯的生存美學思想從主體的解構與重構來探究人的“存在“問題,能有助于我們重思課程目的與經驗之合理性,也響應了研究者自身所遭遇的教學困境。這也是何以研究者聚焦于探究傅柯生存美學思想的原因所在,為的就是尋求課程的另一種可能性。
美的客觀論始自古代畢氏學派起就奠下了基礎。他們主張”美”乃是內在于事物本身,它們必須合于某種秩序、規則,才能算是美的事物。而當時,認為宇宙萬物所蘊含的自然法則是一切美的事物之法度。這樣的觀點在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與其它學者身上,同樣獲得了支持與延續。正是認為人為之美必須符合自然法則的這種觀點,使得藝術的目的為透過”模仿”來呈現事物美的屬性;而藝術家的職責則在于為我們呈現出美的原理原則。總的來說,主張美是客觀屬性的論點在古代是非常流行的說法,且一直持續至中世紀。
一、我國幼兒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我國幼兒教育的教育目的不明確
當代的幼兒教育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希望能幫助幼兒培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因此,我國無論是在指南還是在綱要中均強調教學目標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
2.我國幼兒教育缺少高素質的幼兒教師
幼兒教師是幼兒教育教學活動的執行者和開展者,可以說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素質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實施。但是,在現代的大多幼兒園中幼兒教師都是非本專業出身的教師,即使是本專業,他們也大都是大專畢業,對幼兒教育的把握不準確。
3.我國幼兒教育的教學模式單一
幼兒教育強調在做中學,在游戲中學,因此,幼兒教育的形式應該是豐富多樣的。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國的幼兒教育形式單一,教學拘泥于課堂,其教學形式大多都是老師教,學生被動學的。
一、民間繪畫理論特征
1、色彩上———色塊豐富、自由奔放
世間的色彩紛繁多樣,中國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將自然界中的色彩加以研究提煉,總結出了“五色論”———青、赤、黃、黑、白。民間繪畫中的用色,與中國傳統的五色論息息相關。首先,民間繪畫的色彩多為紅、黃、藍、綠這樣的飽和色,色彩純度高,色塊單純艷麗、鮮明飽滿,這充滿生命張力的色彩充滿著喜慶吉祥的韻味,使得其他色彩都黯然失色;其次,民間繪畫多運用色彩對比,如色相對比、冷暖對比和互補色對比等。有訣曰:“黃馬紫鞍配,紅馬綠鞍配,黃身紫花,綠眉紅嘴。”現代色彩理論指出,紅與綠,黃與紫是互補色,互補色并置會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且兩種顏色相互襯托更顯艷麗;再者,民間繪畫用色也會注重色塊的大小比例,通常是將一種顏色設為主體色彩基調,其他顏色的小面積色塊起反襯和裝飾的作用。如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黑紅搭配,在臉譜、春聯中經常會運用,這樣的色彩搭配體現著朦朧的原始美感,具有現代裝飾色彩效果。
2、構圖上———畫面飽滿、散點透視
中國民間繪畫的構圖主要分為兩種形式:一是采用與西方“焦點透視”相對應的“散點透視”,不受時間及空間的限制,視點可以自由游動,畫面飽滿,這在民間年畫中多有體現;二是具有中國裝飾繪畫構圖特點,如剪紙紋樣中的太極式構圖。
二、民間繪畫理論對幼兒美術教育的作用及建議
1、提升幼兒審美能力
一、首先要解決的是對孩子的期望
《指南》在“期望”的前面加上一個詞:“合理”。什么是合理?能促進幼兒在體、智、德、美各方面全面協調發展,即為合理;能發現并尊重幼兒發展得個體差異,支持和引導幼兒從原有的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即為合理。目前,在應試教育主宰之下的中國教育大氛圍中,高考指揮棒的強勢權威竟覆蓋幼兒教育的層面上了,一些家長望子成龍,把“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片面的話轉化為拔苗助長,在家,提前交幼兒認字、書寫、做算數;在幼兒園,要求老師也如此教學;母語尚在打基礎,又在搞什么“雙語”教育……做這一切事情時,是否充分尊重和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一旦方法失當,一旦壓力過大,讓孩子從小就厭學了,豈不是得不償失?況且,“神童”傳奇中成神的孩子有幾何?還是讓我們沉下心來,不要再孩子身上延續自己的理想,不要置孩子的天性于不顧,本著真愛讓孩子循序漸進地發展成長吧。
二、第二個要解決的問題是對孩子游戲的漠視
孩子的天性是愛玩。他們在玩中去感知、去探索、去發現和獲取。這里,好奇與求知欲自然地融合為一體,滿足孩子無盡的好奇就是無痕跡地激發了他們求知的興趣。可是,一些家長從幼兒園里接到孩子問的話并不是“你今天玩了什么”,也不理解甚至瞧不起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在家里,以為給孩子買了幾樣玩具就可以了,從沒有耐心陪孩子一起玩,喪失了觀察、了解孩子以及與孩子溝通的良好時機,也放棄了培養孩子合作能力及社會性人際關系的時機。至于領孩子去郊外,去欣賞高山大川,更是難得,有時去了,孩子玩孩子的,大人玩大人的,各不相干。這里有一個信號特別值得提及,就是孩子們迷戀電視,大一點的開始對網絡游戲感興趣,家長只要一遷就,孩子們更不愿意去戶外了。孩子們的游戲,家長到了必須關注和研究的時候了。
三、第三個問題是,對孩子的包辦代替太多了
目前,家長對孩子的關愛成了溺愛,“時時處處是關愛”看起來很溫暖,但是,正確的態度應是既要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并指導幼兒自理、自立的嘗試。現在,家長們往往包攬了本該由孩子們自理的內容,自理尚且不給機會,又何談領孩子探險,培養自我保護的能力?何談英雄主義精神的歷練?如果我們單方面這樣做尚可理解,還苛求幼兒園關照孩子的一切生活細節,更不允許一點點微小的難以避免的傷痛發生。孩子長大了,我們又反過來抱怨孩子依賴性太強,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差,責任,又在誰呢?
四、第四個問題是,家庭閱讀氛圍的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