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積累策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積累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積累策略

摘要:基本活動經驗是數學課程標準的“四基”之一,也是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目標。以具體的課例為切入點,結合導入、新知學習、探究和總結,從激活、積累、統一和強化四個方面進行論述,為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目標的落實提供抓手與參考。

關鍵詞:數學活動經驗;數學課堂;自主探究

一、問題的提出

2001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第二部分“課程目標”中提到:“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0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又進一步在課程目標中將“雙基”發展為“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由此,數學活動經驗不僅僅是“重要數學知識”,而且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2]在《標準》的完成過程中,東北師范大學史寧中教授提出,在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要積累“基本數學活動經驗”。而“積累”一定是在過程中完成的,這表明,基本活動經驗是一個過程與結果并重的基本目標。數學活動經驗作為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提出,其本身具有很大的理論實踐價值。黃翔認為“數學活動經驗是四個目標聯系的紐帶,貫穿于整個目標中,數學活動經驗的獲得是實現四個目標的重要途徑”;[3]仲秀英認為從教學策略的角度看,數學活動經驗“對學生探究數學活動、領悟數學思想方法、形成數學觀念等均有著十分重要的定向和方法性作用”;[4]單肖天認為數學活動經驗對教學的意義體現在“擴展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教學設計的實效性,彰顯個性化學習,生成課程資源”。[5]從知識的形成角度,馬復認為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離不開活動經驗”[6]。上述觀點從數學教學、數學學習兩個層面闡述了數學活動經驗的價值,在“數學課堂教學應致力于學生活動經驗的獲得”方面認識是一致的。[3]數學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課堂,如何在課堂上落實“四基”目標應當成為數學課堂的價值訴求。本研究從教學實際出發,以完整的、具體的數學課堂為例,探討如何在普通課堂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二、在課堂中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青島版小學數學教科書中,“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是四年級下冊中的一節課,學習目標為“理解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及特征,作平行四邊形的高,認識底和高的對應關系”。

(一)導入過程中激活學生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是學習新知識的開始,也是為后面的教與學搭建“腳手架”。如何搭建“腳手架”和運用哪些已有的知識經驗是教師要考慮的問題。有趣的、最近的、可以類比延伸的知識經驗應當成為教師的首選。1.環節一:情境導入,激發已有經驗。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老朋友,你們認識嗎?(教師出示可活動的長方形框架)這個圖形有什么特征?生:長方形。它的對邊相等,對邊平行,四個角都是90度。師:好,接下來同學們仔細觀察(教師將長方形框架拉動成為平行四邊形),在老師拉動框架的過程中,都有哪些圖形出現?生:都是平行四邊形。師:對,關于平行四邊形我們前面學過一些,那平行四邊形還有哪些數學奧秘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2.反思。仲秀英認為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在數學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并在遇到某種相似情景時可以憶起的某種體驗、方法性知識或觀念。[4]學習就是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構建新的經驗。在新課伊始,教師借助學生熟悉的長方形搭建“腳手架”,把學生熟悉的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學生調動起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結構和組織經驗,教師演示長方形變成平行四邊形的過程,讓學生直觀感受到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聯系,觀察拉動圖形過程中的不變量與不變關系,為后面探究平行四邊形的概念與性質作好了思維上的鋪墊。

(二)新知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積累基本數學活動經驗

著名數學家、數學教育家波利亞認為,“要想成為一個好的數學家……你必須首先是一個好的猜想家”。[7]積累活動經驗,學生要經歷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對他們來說,這是未知的、神秘的領域,猜想應該成為新的數學活動經驗的開始。

1.環節二:大膽猜想,積累經驗。

師:先請大家大膽猜想一下,這種圖形為什么叫平行四邊形?生:因為看起來這種圖形的上下兩條邊平行,左右兩條邊也平行。師:這樣的圖形上下兩條邊和左右兩條邊到底是不是平行,你能想辦法來驗證一下嗎?生:可以用之前我們畫平行線的辦法驗證(學生驗證)。師:所以像這樣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

2.反思。

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直觀感知過平行四邊形,頭腦中也有粗糙的概念,這里是學生第一次正式學習平行四邊形的概念。概念的理解是后續知識的基礎。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如何幫助學生把抽象的概念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尤為重要。馬復從學生心理活動水平出發,認為“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的是經驗,而隨后的概念形成、定理論證以及觀念確認又奠基于經驗處理基礎之上,更與學生現階段的心理活動水平及其發展相一致”。[6]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并沒有直接給出定義,而是學生從結合探究圖形定義的數學活動經驗大膽猜想出發,自己探索這類圖形為什么叫“平行四邊形”。經歷“猜想———探究———驗證”的過程,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概括抽象的數學核心素養,在參與觀察、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能力,而且可以促進學生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體會數學概念的來源以及任何一個名稱都是有道理的,培養理性的數學思維與數學素養。

3.環節三:結合活動經驗,探究特征。

師:請同學們在課前老師發下的點子圖上自己動手畫一個平行四邊形,同桌互相檢查是否畫對。(學生開始進行數學活動)師: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在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圖形特征的時候是從哪些方面探究的嗎?生:邊和角。師:接下來請同學們以4人小組為單位利用手中的三角尺、直尺和量角器,結合之前我們研究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方法,從邊和角兩方面來探究剛才畫的平行四邊形有哪些特征。小組回答探究結果:通過直尺測量得到平行四邊形邊的特征———兩組對邊相等,用量角器測量得到角的特征———對角相等。師:根據平行四邊形的定義,我們還知道平行四邊形的對邊有什么關系?其他同學補充,最后師生一起總結平行四邊形邊的特征———兩組對邊分別平行且相等;角的特征———對角相等。師:是不是任意平行四邊形都具有這樣的特征呢?拿出自己手中的平行四邊形來驗證一下剛才這兩個小組的結論對不對。學生探究得到:不同的平行四邊形的邊長不同,但同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對邊始終相等;不同的平行四邊形的角不同,但同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對角始終相等。師:這就是變化的圖形中不變的數量關系。

4.反思。

這一環節是課堂的重點環節,教師沒有讓學生去測量書上的平行四邊形,而是讓學生動手自己畫一個平行四邊形,既承接了上一環節,檢驗了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定義的理解情況和能否根據定義畫出平行四邊形,又為后面的探究特征作好了鋪墊。因為每個學生畫的平行四邊形不同,這更有利于后面特征的歸納總結。數學教學中要“重視過程性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3]“學數學就是做數學”,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然后從眾多不同的圖形中得到共性,這是學生經歷不完全歸納推理的必要過程。而“教學中注重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設計有效的數學探究活動,使學生經歷數學的發生發展過程,是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2]活動經驗的積累不僅是知識的積累,也是研究方法的積累。判斷已有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新的研究有什么價值,能否利用熟悉的研究方法研究新的問題,這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思路。學生已有研究三角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經驗,知道探究平面圖形的特征一般是從邊和角出發,所以在進行平行四邊形特征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先引導學生確定探究平行四邊形特征的方法,明確解決問題的思路,再放手讓學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平行四邊形,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學具開展學習活動、探究特征,在思維的碰撞和交流中得出結論,教師最后根據小組回答再進行歸納總結提升。這樣的設計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間,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的材料自己去發現和交流,特征的總結就是發現千變萬化圖形中不變的數量關系和位置關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實踐研究經驗也會得到積累與提升。另外,學生是整個探究活動的主體,在探究平行四邊形特征的過程中互相質疑,彼此補充,逐漸深入,透徹理解,通過自己動手畫平行四邊形,利用已有經驗獲知探究方法,利用學具探究驗證,根據定義補充總結得到平行四邊形特征新知識,這也體現了數學活動經驗的主體性和實踐性。[3]

(三)探究過程中統一數學活動經驗

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新舊知識重新組織整合,達到更高的統一,這是學生理解概念提升活動經驗的步驟。

1.環節四:探究提升,統一經驗。

師:我們研究過三角形的高,同學們看圖再猜一下平行四邊形有高嗎?如果有高,根據前面學習的三角形高的作法,繼續作出平行四邊形的高。教師巡視,并請兩位同學上臺為大家展示一下所作的高。將平行四邊形變式,展示不同邊上的“高”及作法,幫助學生理解底和高的對應關系和高的不唯一性。老師提升:我們根據研究長方形的方法探究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又借助作三角形高的經驗作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高,這體現了數學中研究方法和前后知識的統一性與發展性。

2.反思。

這個環節以學生剛剛學過的三角形的高為基礎,“讓學生親歷數學活動、增加平等與交流的機會、開展反思評價”。[5]對學生來說只有親身經歷過程,通過具體的活動感受枯燥乏味的知識,才容易理解,豐富練習,加強數學活動經驗。在已知三角形高的基礎上,學生掌握了基本的作高技能,因此在作平行四邊形高的時候大部分已有能力作好。關注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大膽作高,教師最后再進行規范。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學生將已有三角形作高的方法納入新的任務中,教師抓住底和高的對應關系進一步設計啟發,學生將已有經驗與新經驗統一起來,從而獲得探究幾何圖形的基本經驗,體會數學結論的統一性,為后面學習梯形的“高”奠定了基礎。

(四)總結過程中強化數學活動經驗

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感知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經歷了學習活動,積累了數學活動基本經驗。單肖天認為數學活動經驗是數學學習的產物,表現在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既屬于知識,也是一種過程、經歷;[5]課堂的最后環節,通過教師的提問,學生自己總結表達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不僅可以培養總結的能力和習慣,形成自己的知識網絡,組織凝練獲得的數學活動經驗,經過重組整合并與先前的經驗統一起來,而且可以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成就感,進一步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

三、小結

要積累經驗,必須經歷活動過程。“基本活動經驗是指學生親自或間接經歷了活動過程而獲得的經驗。”[8]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數學活動經驗,在本節課開放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已有經驗和問題的引領,放手讓學生畫圖、測量、發現圖形的變化中不變的數量關系,學生不斷經歷動手、動口、動腦,體驗對平行四邊形特征探究的整個過程,并獲得結果,這是學生獲得基本活動經驗的過程,也是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增強數學探究意識,積累探究方法的過程。教學活動需要設計,在數學教學活動過程中,數學知識的形成、應用中蘊含著數學思想,學生在積極思考、合作學習中逐漸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在更好地落實新課標理念,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過程中,合理的教學設計是關鍵。在課堂學習中,教師發揮好引導者、組織者與合作者的角色,研究設計開放的情境,研究幫助學生發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實踐活動則是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3]黃翔,童莉.獲得數學活動經驗應成為數學課堂教學關注的目標[J].課程•教材•教法,2008,(1):40-43.

[4]仲秀英.促進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教學策略[J].數學教育學報,2010,(5):36-39.

[5]單肖天,景敏.數學活動經驗及其對教學的影響[J].課程•教材•教法,2008,(5):41-44.

[6]馬復.論數學活動經驗[J].數學教育學報,1996,(4):22-25.

[7]G.波利亞.數學與猜想:數學中的歸納和類比(第一卷)[M].李心燦,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1.

[8]史寧中,柳海民.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與實施路徑[J].教育研究,2007,(8):1

作者:孫亞楠 楊偉偉 楊慧娟 單位:1.青島大學師范學院 青島市基隆路小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毛片一级毛片一级级毛片| 日本午夜大片a在线观看|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啊灬啊灬啊灬快灬深用力| 久久91精品综合国产首页| 调教女m视频免费区| 日韩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在线观看www日本免费网站|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专区| 99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白丝女班长被弄得娇喘不停| 女人下边被添全过视频|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澡欧美一区 |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 欧美videosdesexo肥婆| 国产精品亚洲四区在线观看| 亚洲伊人色欲综合网| 日本视频一区在线观看免费| 晚上睡不着来b站一次看过瘾| 国产精品视频播放|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婷婷久青青原| 欧美日韩乱妇高清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福利网站| 九九九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91在线精品中文字幕|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私拍福利精品视频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偷| 麻豆狠色伊人亚洲综合网站| 日韩亚洲第一页| 四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аⅴ天堂中文在线网| 欧美美女黄色片|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 久草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青草青在线视频| 少妇高潮惨叫喷水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麻豆| 巨胸喷奶水视频www网快速| 日本最新免费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