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音樂教學核心素養的培育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站在小學音樂教師的角度看核心素養,重點是要啟發并解放學生,讓學生去經歷與音樂相關的且具有創造性的學習過程。有了這樣的歷程,核心素養的培育就有了廣闊的空間。小學音樂教學應當遵循從音樂核心素養到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途徑,要讓音樂核心素養的發展成為過程,讓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成為目標;小學音樂教學中,可以音樂學科知識的學習為基礎,在追求音樂核心素養達成的基礎之上,發展音樂學科核心素養。這是一個具有層次性同時又表現出循序漸進特征的教學思路。
關鍵詞:小學音樂;核心素養;理解;培育
學科教學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相聯系,是教育教學的一大原則。教育歷來講究以發展學生素養為先,任何一個學科教學都必須擁有發展學生素養的元素。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通常都是通過顯性的方式進行的,這在一定階段當中起過作用,但是對于當下的學生而言,效果越來越不顯著。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就要通過相對隱性的方式進行,也就是要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隱藏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要追求潤物無聲的教育教學效果。這對于小學音樂學科的教學而言,提出了一定的挑戰。眾所周知,基礎教育的學科教學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義務教育學科核心素養已經正式發布,在這個時刻從更為宏觀的角度去思考如何通過學科教學去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顯得更具實際意義。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不能創造什么,但它能啟發解放兒童創造力以從事于創造之工作。”以這樣的觀念去看待小學音樂教學,筆者以為,站在小學音樂教師的角度看核心素養,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啟發并解放學生,讓學生在擁有了創造力之后去經歷與音樂相關的、具有創造性的學習過程。有了這樣的歷程,也就意味著核心素養的培育有了廣闊的空間。要想設計出這樣的學習歷程,教師自身必須對核心素養有一個準確的理解,要認識到音樂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課程,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礎上還要進一步認識到:音樂核心素養可以幫助學生學會審美,感受音樂的本質,提高音樂的感知力。從這些分析來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抓好核心素養這一關鍵,可以全面發展學生的素養,而對于音樂教師來說,也可以在核心素養與日常的教學之間形成一條通路。當然,這條路徑能否真正打通,很大程度上又與教師對核心素養的理解有關,核心素養畢竟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當中,對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外延有非常詳細的闡述,教師對核心素養的理解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除了理論的學習,還必須有相應的實踐。只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路,才能夠讓其后的核心素養培育真正起到效果。基于上述理解,筆者嘗試從如下三個方面來闡述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基本理解以及培育思路。
一、從音樂核心素養到音樂學科核心素養
在基礎教育的語境里,素養一直是一個基本的概念,也正因為這個原因,發展學生的素養也包括在音樂教學內。隨著對教育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對學生發展的研究越來越深入,人們發現影響學生終身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是素養當中的一些關鍵組成部分。在這一發現的驅動之下,核心素養的概念逐步顯現出來。與此同時,國外發達國家對教育的研究當中也不約而同的提出了核心素養,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觀點。我國的教育專家也進行了相應的研究。如林崇德教授及其所帶領的團隊,該團隊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對核心素養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對核心素養的組成結構進行了全面的闡述。作為小學音樂教師,在認識核心素養的時候,既要認識到核心素養并非一個嶄新的概念,在學科教學的視野里,曾經有過核心素養以及音樂核心素養的概念。同時也要認識到,在當前的背景之下,理解核心素養必須要遵循林崇德教授的定義,即認識到音樂核心素養是個體學習音樂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同時也要結合具體的學科教學,認識到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是指通過音樂使個體獲得人的全面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一般認為,音樂核心素養歸屬于音樂學的學科分類,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歸屬于教育學學科分類;音樂核心素養負責人應具有音樂能力、音樂技巧,音樂學科核心素養負責人應該全面發展。這個理念對于絕大多數小學教師來說都有著啟發作用,可以讓音樂教師對音樂核心素養與音樂學科核心素養這兩個概念進行比較準確的區分。而這也保證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對教學行為有準確的界定,也就是知道自己哪些的教學努力是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發展的,哪些教學努力是可以促進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在“音樂核心素養”與“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界定與區分中,教師教學的針對性也會變得更強。與此同時,如果要從理論上建構起完整的認識,筆者以為可以梳理從音樂核心素養到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邏輯關系。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發現,音樂核心素養與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存在著一定的交叉關系:兩者都與音樂有關,無論是發展音樂核心素養還是音樂學科核心素養,都必須以音樂知識的積累以及音樂知識體系的建構為基礎;但兩者側重點有所不同,音樂核心素養側重于音樂,強調音樂能力的發展與音樂技巧的掌握——如果能夠達成這兩點目的,就認為音樂核心素養得到了發展;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則強調作為人的學生的發展,其與課程改革中所強調的“用音樂教”的內涵一脈相承,其強調的是通過音樂的學習來促進人的發展。因此通過比較可以發現,音樂核心素養重在音樂,而音樂學科核心素養重在學生。在理解音樂核心素養與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時候,可以同步考慮“音樂”與“音樂學科”之間的區別。很顯然前者是相對于音樂這一領域而言的。后者則是在教學的視野之下看待音樂,可以認為“音樂學科”是“音樂”的下位概念,是“音樂”在“學科教學”中的體現。厘清兩者之間的區別,有助于教師在日常教學當中對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準確的判斷,也有助于教師基于相關的依據判斷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是否得到了有效培育。由此,兩者之間的關系就變得非常明確了。在小學音樂教學當中,也應當經歷從音樂核心素養到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途徑,讓音樂核心素養的發展成為過程,而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成為目標。這一認識與作為上位概念的核心素養是一脈相承的,關聯著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的核心素養,是真正具有目標意義的,是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社會發展與終身發展的。
二、在音樂教學中發展音樂學科核心素養
如前文所述,要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可以音樂學科知識的學習為基礎,在追求音樂核心素養達成的基礎之上,發展音樂學科核心素養。這是一個具有層次性同時又表現出循序漸進特征的教學思路。有研究認為,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價值取向有二:一是聚焦音樂學科的特點,將學科知識與學科活動融為一體形成音樂學科素養;二是將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內化為學生的品格,轉化為學生的能力,使之具備良好的素質與修養。認識到這樣的價值所在,并且結合以上的分析,就可以在日常的實踐當中鋪設一條通往核心素養的大道。例如,小學音樂教學中有一類重要的內容,就是讓學生運用音色和力度的變化,來展現音樂中的情節與角色。實施這一內容的教學時,往往都是結合具體的歌曲來進行的。如歌曲《田野在召喚》(蘇少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下冊),就是一首節奏輕快、學生喜歡的歌曲。如何使學生突破直覺上的喜歡,在這首歌曲學習的過程中發展音樂學科核心素養,還有許多重要的細節需要設計。這里重點闡述兩個環節:其一,給學生播放音樂,讓學生形成初步感知。《田野在召喚》這首歌曲是一首曲調歡快的意大利民歌,歌曲采用4/4拍,由兩個樂段組成。在學生初步聆聽的時候,關鍵就是讓學生感受其中的節拍,只要準確的把握住了這一節拍,再結合具體的音調,那么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候的感知不只是面向音樂的,也是面向生活經驗與想象的。在小學生的生活當中有著關于青蛙的諸多經驗,學生也常常基于青蛙展開豐富的想象。有了這些關聯之后,學生所形成的初步感知會更加豐富。通過在教學現場進行的調查研究,相當于我們學生在這個環節都能感知到歌曲旋律的特點,不少學生都能說出這首歌曲的旋律是“前緊后松”,還有學生感覺到這首歌曲的旋律是歡快活潑的,讓人聽起來有動感;也有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說這首歌特別適合邊走邊唱,讓學生說出理由的時候,學生會說這首歌本來就是“田野在召喚”,在田野上人肯定是邊唱邊走的。當然也有學生會說,正是因為這首歌曲聽起來具有動感,所以才適合邊唱邊走、邊走邊唱。其二,在教師范唱之后,再給學生提供伴奏,然后讓學生有感情地演唱其中的片段。在上一環節的基礎上,教學進入了學生對音樂的直接體驗環節,這就是學生學唱。其前提是教師的范唱,保障條件是提供的伴奏。在具體教學的時候保證了一定的開放性,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初步感知去選擇喜歡的那一段進行演唱。將這一自主權交給學生,可以讓學生與歌曲之間達成更好的匹配關系。
在教學當中有這樣一個細節令筆者印象深刻,在第二聲部的旋律模唱中,筆者組織學生視譜進行記憶演唱,并且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進行二聲部合唱,也就是學生唱到第二聲部的時候,教師也演唱聲部……通過這些方式的組織,學生就能夠更好的沉浸于歌曲的學習當中。這個時候學生有感情的演唱,就會有很多精彩呈現,比如有學生在傾聽歌曲的過程中,會用比較抒情的語言說出自己的學習感受。有學生會說:“聽到這首歌曲,就想到柔和而又充滿生機的春天,仿佛感覺到春天在向自己召喚,春天不是抽象的,在田野里就有著春天的很多風光,因此春天的召喚就是田野的召喚,那我們作為少年兒童,就應當伴隨著這種春天的旋律,去感受大自然和田野的美。”應當說,學生能夠說出這樣的一些感受,充分說明了這個教學的環節是有效的。由這樣的教學事實也可以證明:像上面這樣的教學設計,既有助于學生積累音樂知識,也有助于發展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從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來看,學生可以通過這一音樂學習過程,去滿足自身的音樂需要,發展自身的實踐能力與情感體驗,并且可以從中領略到基礎的音樂文化。進一步講,經歷了感知、體驗之后,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與音樂學科核心素養都能逐步得到滿足,那么核心素養的發展自然也就可以得到保證。
三、核心素養培育中音樂教師的作用發揮
在核心素養的視角之下思考小學音樂教學,筆者以為教師與學生之間實際上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學生核心素養得到了發展而滿足了自身的成長需要,作為音樂教師也在學生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身的專業成長。陶行知先生說:“大眾是長進得很快的,教師必須不斷的長進,才能教大眾。一個不長進的人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興教人。”這樣的樸素表達,給核心素養培育過程中的小學音樂教師帶來了深刻的啟發。作為音樂教師,不能游離于具體的教學情境之外,不能脫離自身所處的教育環境。音樂教師應當認識到隨著現代教育對人才需求的門檻增高,提升教學質量是教學發展的大勢所趨,教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提升自身素養,將“呵護童趣、潤澤童心、啟迪童智、協同童力”不斷的創新升級,才能實現音樂教學的優化,最終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也只有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了發展,教師的專業成長才能得到實現。因此,在核心素養培育的語境當中思考音樂教師的作用,筆者以為這種作用更多的體現在教師對學生的引領與幫助上——引領學生正確的行走在音樂學習的道路之上,在學生需要的時候“扶上馬,送一程”。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地位與價值雖然看起來沒有傳統教育語境中的那么顯著,但是實際上這種作用的發揮更符合學生的需要。作為當下的小學生,其所經歷的音樂學習歷程,是其核心素養發展的助力之一,相應的音樂教師也是學生成長的推手之一,這樣的準確定位,或許更有利于教師在音樂與學生之間搭建一座橋梁。
雖然學生是核心素養培育的主體,但教師在其中的作用依然不可或缺。核心素養不同于具體的學科知識,學生通過音樂知識的學習、體驗到核心素養的存在,體驗到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存在……這些體驗感的出現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小學音樂教學還有較為明顯的制約因素,小學生的感知能力相對偏弱,信息輸出能力也就是表達能力也不強,因此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在小學生身上的落地,具有相當的不可描述性。這也就意味著,培育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所追求的應當是學生的體驗感和獲得感,也是教師應當關注的內容。基于對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去判斷體驗感與獲得感,同樣應當是音樂教師的教學關注點。
參考文獻:
[1]侯樂萌.核心素養背景下音樂教學的反思與創新[J].中國教育學刊,2019(S2):45-46.
[2]資利萍.音樂核心素養與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辨析[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20(01):74-80.
[3]王歡,趙建紅.關注核心素養營造尚美文化——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價值取向與教學落點[J].中國音樂教育,2017(11):15-19.
[4]滕桂海.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探究[J].華夏教師,2019(14):16-17.
作者:石萍 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新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