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發展理念下鄉村振興小康村建設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積極探索鄉村振興小康村建設路徑,全力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區,扶持鄉村以當地特色農產品為龍頭,建立農村產業多元化發展模式,以此來推進農民富裕富足十分必要。本文對云南邊境幾個鄉村進行了實地調查,通過研究發現小康村建設中面臨的難題,提出了三個建議:整合鄉村振興小康村建設資源;轉變鄉村生產經營方式;完善鄉村產業發展機制。
關鍵詞:新發展理念;鄉村振興;小康村建設路徑;存在問題;建議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戰略,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線。通過綠色產業發展,助推農業實現高質量跨越發展,必須抓住“五個振興”。云南鄉村振興小康村建設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0字方針總要求,一些村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問題。
1新發展理念助推鄉村振興小康村建設
(1)新發展理念內涵。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統稱為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是在總結中國40多年改革開放的經驗、科學分析了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創新理念,是我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指南。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積極應對國際國內形勢,不斷提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加強國際合作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抉擇。新發展理念既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的新思想,也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的重大原則。以新發展理念助推鄉村振興小康村建設,需要遵循鄉村科學發展的規律,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重點把握“五大振興”,即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2)貫徹新發展理念,助推邊境鄉村振興小康村建設。鄉村振興小康村建設必須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發展的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前途的產業,讓農民有獲得感和幸福感,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云南省鄉村振興小康村建設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區位優勢,優化農業發展要素,暢通流通渠道,補齊短板;樹立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等獨有品牌創建意識;通過經營山川河流、農田村舍,打造特色鄉村美景,讓鄉貌、鄉愁、鄉情成為鄉村旅游的主題;保護和傳承鄉村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育鄉村文明、家庭和睦、淳樸民風的新農村。利用少數民族文化、建筑、飲食等的獨特性,打造鄉土文化名片;實現農村產業融合,提高鄉村發展整體效益。
2鄉村振興小康村建設實施路徑和取得成就
本文對芒市的芒市鎮回賢村芒龍山德昂族村民小組、風平鎮介桃傣族村民小組,遮放鎮芒丙傣族村民小組,三臺山鄉營盤村景頗族買直村民小組、拱引村民小組進行了實地訪談調研,對盈江縣太平鎮景頗族、傈僳族石梯村民小組進行了訪談調研。通過調研,對幾個村寨的小康村建設基本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研究。
(1)利用少數民族特色、區位優勢打造鄉村觀光旅游。介桃村利用離主城區近、交通便利和風景優美的區位優勢,打造集舉辦水果節、鄉村農業觀光旅游、傣族文化和傣族建筑欣賞于一體的小康村發展模式;芒龍山村利用德昂族酸茶制作、民族美食品嘗等開發鄉村旅游;芒丙村利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中國傳統村落”的名片、江邊燒烤、漂江游等項目,吸引游客;買直村、拱引村利用“榕樹之家”的影響力、山地經濟作物種植地出租等方式拉動鄉村發展;石梯村利用“中國犀鳥谷”和“觀鳥圣地”的區位優勢,建立鳥類觀察點,開發了全國第一個雙角犀鳥監測點,吸引觀鳥愛好者和游客前往打卡,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2)建立“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鄉村經濟。介桃村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成立了芒市崍崗罕旅游合作社。以農產品產業為基礎打造集農產品生產、銷售、旅游觀光為一體的鄉村發展模式。介桃村有菠蘿、砂糖橘、堅果等水果產業。通過舉辦菠蘿節,加工菠蘿干,為介桃村水果促銷搭建平臺,利用民族特色廣場、民族小吃等吸引游客觀光打卡。打造鄉村旅游廣場,讓游客可以一邊品嘗傣族小吃,一邊觀賞七彩稻田生態景觀和荷花美景,還可以到潑水廣場參加潑水節狂歡,感受介桃村淳樸的民風民情;芒龍山村利用德昂族酸茶制作表演為抓手,促銷酸茶銷售,利用德昂族文化帶動旅游;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盈江石梯村村委會主任帶領部分村民到外地參觀學習,了解鳥類的基本知識,學習如何當好鳥導等。村子利用政府免費提供的建筑材料,搭起了第一個隱蔽的觀測棚,開發了全國第一個雙角犀鳥監測點,隨后又建起了灰孔雀雉和猛隼監測點。其他村寨雖然沒有建立合作社,但都在想辦法挖掘當地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旅游、生態立體農業助推農民致富。
(3)建黨建文化長廊,以黨建文化提升小康村文化建設水平。在民族團結創建工作中,村組干部隊伍和黨員帶頭作為,不斷歷練,積極帶領村民發展產業,種植經濟作物。黨員干部帶頭,從一件件小事抓起,力爭干好、干成,形成風清氣正、苦干實干的干部隊伍作風。同時,發動村民共同參與鄉風文明、社會和諧、民族團結的村風建設。介桃村建了一個黨建文化廣場,通過黨建文化上墻,宣傳建黨精神,賡續紅色基因,通過國家法律法規、民族文化、村寨發展規劃、取得成就等內容的展示和宣傳,提升小康村文化建設水平,筑牢民族團結共同體意識。芒龍山德昂族酸茶生產觀光旅游項目正在建設中,芒丙村傳統村落正在恢復重建中,黨建文化站也正在建設中。
(4)鄉村振興小康村建設取得成就。2019年,介桃村的水果產值近1000余萬元,全村經濟總收入152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2萬元。介桃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并榮獲了云南省文明村、衛生村、德宏州基層黨建示范點和芒市民族團結示范村等榮譽稱號;芒龍山德昂族村在政府的資金扶持下,現已投資28萬元,對村寨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衛生潔化、人畜飲水等進行了改造?,F在,回賢村(龍山村民小組的行政歸屬地)已經成為當地的熱門旅游景點;受現代建筑風格、建設成本等因素的影響,芒丙村傳統村落特色傣族樓房從100多家減少到28家,現在,村寨規劃恢復重建,增加特色樓房建筑面積;石梯村作為生態脫貧的試點,以生態資源為依托和載體,努力打造“中國犀鳥谷”品牌,通過引進高端觀鳥游、生態旅游促進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通過落實生態保護,石梯村民從實現了砍樹人到護林人,從狩獵人到護鳥人,從貧困戶到“鳥導游”的巨變。2017年以來,村里年均接待國內外觀鳥者2萬多人次,每個監測點都實現了1萬~3萬元的年收益。20戶人家開起了旅館,25戶村民買了車。石梯村共種植堅果、咖啡、荔枝等經濟林果950畝,全村綠色產業面積達3300畝。村民人均收入從早年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1萬多元,40多戶貧困戶也已全部脫貧。
(5)依托自然資源,傳承民族技藝,利用“互聯網+”模式,發展鄉村經濟。依托鄉村田園生態,以田園生態、休閑養生、民族文化、鄉村旅游等一體化建設,構建鄉村經濟發展新模式。例如:芒市鎮回賢古寨,以有機農產品種植、花卉盆栽、農副產品銷售、鄉村民宿等為內容,建成了當地紅火的旅游景點;三臺山鄉德昂族已經建立了德昂族民族文化展示區,將德昂酸茶生產工藝“曬、涼、炒、揉、烘”的精細制作程序進行展示,對德昂族文化與酸茶技藝傳承進行了有機融合;打造了芒市“七星傣寨”示范區,以“一村一特色、一寨一主題”為內容開發傣族農耕美食文化、傣族民俗體驗和特色農家樂等的鄉村觀光旅游項目;積極推進“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產業布局,重點加強優質水稻、蔗糖、水果、堅果等優質農產品原料基地建設,現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的農業品牌有:遮放貢米、芒棒砂糖橘、軒崗鄉馬鈴薯。
3鄉村振興小康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鄉村產業發展缺乏相關資源與人才。鄉村產業發展具有復雜性、長期性,它是由資金、人才、信息、市場、渠道等多種因素構成的系統工程,投資大、見效慢、投資回收期較長。從實地調研情況來看,村民與村干部大多文化素質較低。近幾年才陸續有幾個考上大學的學生,而且畢業后都沒有回村的。被調查的6個村村委會主任都為小學及以下學歷,他們缺乏鄉村產業發展的先進理念和管理經驗,發展模式處于簡單合作的初級模式;缺乏各種資源,特別是缺乏資金。介桃村村委會主任帶頭拿出70萬資金,帶動該村農民發展鄉村產業,所以,介桃村的農業產業化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傳統生產方式競爭力較弱。被調查的村寨,仍然處于傳統的單家獨戶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其生產效率較低,生產成本較高,投入產出比較低,與發達地區相比缺乏較強的市場競爭力。被調查村寨,農業機械化程度普遍不高,靠人力、畜力進行勞作仍為主要生產方式。被調查部分農民說,他們的收入主要靠水稻,甘蔗、橡膠、茶葉等由于受市場的影響,收入并不高,他們估算的年收入在5萬元左右。
(3)鄉村產業發展機制不完善。對于鄉村產業發展,無論是從事特色種植業、特色養殖業或鄉村特色旅游業,都需要各個環節形成比較完善的產業鏈,才能實現規?;?、集約化經營,進而做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附加值。從實地調研來看,鄉村產業發展機制存在問題:缺乏《鄉村產業發展實施細則》;鄉村產業發展的相關優惠政策不配套,農業資金其他產業鏈環節的支持與扶持較少;鄉村產業發展的融資機制不完善,鄉村產業項目的融資非常困難。鄉村產業振興發展規劃滯后。從調研情況來看,只有介桃村在政府支持下,邀請了省級專家幫忙,才有了本村的《鄉村產業振興發展規劃》。其他村寨還沒有規劃。由于缺乏鄉村產業振興的發展方向目標、發展路徑以及需要采取的策略、辦法和措施等,邊境鄉村振興小康村建設處于分散狀態,無法提升發展水平,缺乏持久發展動力。
4鄉村振興小康村進一步發展的建議
(1)整合鄉村振興小康村建設資源。鄉村的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民族特色資源、人才資源等需要整合,實現農工商貿旅相結合的高質量發展。應該引導和動員社會資本下鄉,組織成立鄉村龍頭產業企業,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發展農業產業;利用親情、鄉情和親情,動員外地優秀人才回鄉創業;鼓勵具有專業技術特長的離退休人員到鄉村開展技術指導,拓寬鄉村產業發展的技術人才支持渠道。
(2)轉變鄉村生產經營方式。改變單家獨戶的傳統低效的小農經濟的生產經營方式,從傳統的種植業擴展到“農、林、牧、漁、旅”的大農業系統,延長鄉村產業鏈和價值鏈;加快構建合作經營模式,構建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引導農業大戶、返鄉創業村民、復員軍人、大學畢業生等興辦農產品合作社、農業企業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的主體;以農產品為載體,建立和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的鄉村產業鏈條;依托綠色生態農業、自然資源、民族文化資源及地理優勢,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創意文旅農業、農耕體驗農業、田園生態旅游等鄉村新業態,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3)完善鄉村產業發展機制。全面深入調研和論證,由政府組織相關專家學者、政府官員一起到鄉村進行實地考察、科學論證,明確鄉村振興小康村的發展方向、戰略目標,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鄉村產業振興發展規劃》《鄉村產業振興實施細則》,對鄉村發展的原則、模式、組織領導、保障措施等進行明確規定;進一步完善鄉村產業發展的相關優惠政策,建立社會資源整合機制,以農工商貿旅相結合的方式發展鄉村產業;建立鄉村產業發展融資機制,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融資渠道;建立農業生態效益保護實施補償機制,嚴格生態農產品的認證制度,加大惠農政策扶持,實現農產品的無害化和商品化發展;引進民間資本開展合作經營,打造精品民宿。最終實現鄉村產業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生態化和三產融合化的融合發展。此外,還要利用地理區位優勢,主動融入國家的“一帶一路”建設中,積極打造農業國際合作的示范區,建設出口農產品示范基地,把提升國家開發開放試驗區對外貿易水平與小康村建設結合在一起,積極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作者:孫陽 馬春秀 單位:天鷺文化傳播(深圳)有限公司 德宏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