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職業素質養成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問題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職校園文化在學生職業素質養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高職院校通過不斷加強校園文化所包含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不同層面的文化建設,推動學生良好的職業素質的養成。
關鍵詞:職業素質;養成;高職;校園文化建設
高職校園文化是高校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是對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工作的補充與完善。高職校園文化通過其外顯的環境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內隱的精神文化,對高職生的職業素質培養發揮著重要影響,在實現高素質、高技能、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培養目標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高職校園文化是學生職業素質養成的重要載體
職業素質是勞動者對社會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勞動者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具體包含職業意識、職業心態、職業道德、職業行為、職業技能等方面。職業素質的形成是學生在一定環境下自主發展的結果。高職教育者的任務就是要為學生職業素質的形成與發展提供必需的養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高職教育整體水平的高低,它所培養的是具有較高適應性的職業化專業人才,“職業素質”是反映高職學生質量的關鍵參數,是衡量高職人才素質的重要標準[1]。高職校園文化屬于高校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它是以高職院校校園為空間,依據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在特定的高職教育活動中,由師生共同創造的一種群體文化,是融入了更多職業特征、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人文素質的校園文化[2]。因此,高校校園文化在促進學生職業素質的提升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它并不是職業教育的文化點綴,而是第一課堂的延伸,為實現學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無縫”對接創造條件。
(一)高職校園物質文化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情操和規范學生的行為
物質文化是大學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大學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3]?,F代大學校園物質文化所包含的三個方面(環境文化、設施文化、治學積淀及隊伍文化)都有其獨特的育人意蘊[4]。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外在表現,是能被人們感覺到的客觀存在的實體文化,它主要包括物態環境文化(學校的各種建筑物如圖書館、宿舍、食堂、教學設施等與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物質形態)和自然環境文化(各種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5]。從校園內的建筑規劃與設計、景觀建設、標志性建筑到校園內的大眾傳播媒介如校園廣播、學術報告廳、大會堂等設施及一些音響、聲像設備和校園網絡等,都屬于物質文化范疇,作為一種有形文化,它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展現了一定的文化魅力和自然美感。每所高職院校物質文化建設都應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個性,既是其持續的生命力所在,也會讓沐浴在良好的、富有特色的校園物質文化中的學生在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審美觀念等方面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無形中陶冶情操,產生極大的價值影響作用。
(二)高職校園精神文化以其隱性力量發揮著引導學生精神、心靈和性格的塑造的功能
校園精神文化是一所學校的核心和靈魂,是在長期發展中得到師生員工的認同并積淀而成的價值觀念、道德情操等深層次的文化。高職院校的校園精神文化主要包括辦學理念、培養目標、學校精神、校訓、校風、教風和學風等,校園精神文化展示的是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精神底蘊。從辦學理念來說,它包括辦學宗旨、培養目標、育人途徑等,它體現了學校的辦學特色和核心競爭力,是高職院校發展的價值取向和追求,必然也會在思想上對學生在校期間的知識與技能學習、職業綜合素質形成產生較大影響;校訓是學校精神文化的集中反映,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所在,代表了學校的辦學傳統和文化積淀。校訓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能使身處其中的學子將其內化為自己的內在價值尺度,達到實現修為之目的;“三風”的校風、教風、學風不僅從不同層面體現了校園精神文化的不同要求,也是一種精神力量,體現的是高職院校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帶有傾向性的比較穩定的精神狀態和精神風貌?!叭L”具有較大的約束力和促進力,對學生職業素質養成具有熏陶和激勵作用。
(三)高職院校制度文化發揮著規范制約和激勵導向的功能
高職院校制度文化是其精神文化順利形成的重要基礎和保障,集中體現了對師生員工的行為要求,是高職院校工作中的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高職院校制度文化用簡潔精煉的語言,通過學校制定的正式制度或者是各部門根據教育教學要求制定的行為規范和準則等,對師生員工的工作、學習、生活等進行規范和制約。對于學生來說,校園制度文化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發揮著重要保障作用,它能使學生在自我調節中規范行為,鍛煉自控能力;同時,生活其中的學生還能在制度規范下,產生自我認同感和歸屬感,并逐漸將其內化為自身行為,激發出學生的潛能和熱情,引導著他們以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努力奮斗。
(四)高職校園行為文化發揮著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塑造學生職業精神的功能
校園行為文化即活動文化,主要包括了校園文化建設中各種文化娛樂活動,還包括師生們參與的教學科研、社會實踐、學術研討等活動以及活動行為中體現的深層次的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價值認知等,是校園文化的動態體現。具體來說,校園行為文化主要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學校進行的教學實踐類活動,如實習、實訓、科學技術活動及相關學術講座等,通過這些活動開闊學生視野,拓展知識、啟發思維,使學生能進一步了解新知識和技能,并能通過實踐形式將知識應用于社會,增強自身職業素養;另一類是人際互動類的活動,如人文類講座、各類競賽性活動、體育文娛類活動、志愿服務活動或社團組織的相關活動等,這類活動不僅為學生提供了發展興趣愛好的校園空間,滿足他們的精神需要,陶冶學生的情操,而且使學生在參與活動中,鍛煉組織能力,提高團隊合作能力,營造文明和諧氣氛,促進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道德修養,實現塑造其職業精神的目的。
二、基于職業素質養成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思路
高職教育區別于普通本科教育的獨特性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它的以職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另一方面是它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是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功能,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為培養合格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服務。
(一)加強頂層設計,充分認識校園文化建設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高職校園文化是以就業為導向,融入了更多職業特征、職業特色、職業素質培養等內容的校園文化。我國高職院校在經過十多年的數量不斷擴張時期后,進入到了注重內涵建設的關鍵時期,如何在學校發展中突出自身特色和提高核心競爭力,是各個高職院校面臨的首要問題,而其校園文化建設也應成為高職院校的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優秀的高校校園文化需要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斷積淀、提煉,才能形成一種理念、一種精神,所以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高職院校由于發展時間較短,在管理理念、管理水平等方面還不夠成熟,對于高職校園文化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認識還不到位,很多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還僅限于一些行為文化即一些與職業發展關系不夠緊密相關的活動,層次較低,特色不突出。因此,高職院校首先要對校園文化建設進行頂層設計和規劃,將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到學校發展的總體規劃,將職業素質培養作為高職教育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其次,高職院校要對人才培養目標加強認知。人才培養目標不僅要體現培養高技能,也包含著高素質這一基本理念。但是高職院校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對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認識明顯不夠到位,因此,要在校企文化融合基礎上,注重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特別是要對職業素質內涵進行解構,將職業素質構成要件中的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和職業個性培養等方面的內容體現在教學計劃、課程內容和質量評價標準之中,同時,也要在校園文化建設所包含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中處處從職業素質培養角度設計建設目標,體現特色。
(二)充分利用物質文化載體,營造職業素質培養氛圍
物質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心靈,豐富學生的審美情趣,使高職學生的個性得到不斷的培養和完善。作為無形的教育力,高職院校首先要結合自身的人文特征、治學精神、職業精神、技術精神、實踐精神、創新精神等進行提煉升華,通過校園的建筑園林、綠化工程、生活設施、文化設施、教學設備等與這些要素相結合,形成各高職院校特有的環境氛圍,構成一種整體的育人氛圍[6]。其次,高職院校要突出“職”的特點,注重校企互動,建立凸顯企業文化特色的校園物質文化,為學生的職業素質養成營造氛圍。因此,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要明確學校和企業合作的文化主題,按照高職人才培養要求,長遠規劃,小到教學樓、道路的命名,大到專業教室、實訓室的設計與規劃、儀器設備和實物展示等能處處體現校企文化的融合與互動,給學生以信心,使其主動提升自己職業素質。
(三)夯實精神文化建設基礎,提升校園文化底蘊
高職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和實質,它體現的是一種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精神文化是一種無形力量,它所蘊涵的價值觀念反映著學校的追求和信念。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對學校理清辦學思路、明確辦學目標、促進學校管理、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改善學生的精神面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提高辦學效益起著關鍵作用[7]。因此,校園精神文化是學校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
1.高職院校精神文化建設要以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為前提。
優秀的校園文化是需要歷史積淀和精心培育的。高等職業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屬性,高職院校只有始終準確把握與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上的區別,主動適應企業需要,堅持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才能培植高職教育特色,凸顯高職教育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意義[8]。高職院校要根據自身發展特色和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把促進學校發展和提高教育質量作為辦學的追求,最終確定符合其發展特點的辦學理念。
2.創新高職學院精神,促進校園文化與企業、行業文化的適度融合。
高職教育作為與社會聯系緊密的一種教育類型,要培養具有行業屬性和企業所需素質的高職學生,打造符合高職特色的校園文化,就必須從企業文化引入著手,增強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溝通互動,縮短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的距離,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對企業文化理念、規章制度等產生價值認同,最終在兩者的密切聯系中實現人才培養的目的。
3.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充分體現精神文化內涵。
高職院校要從細節入手,從新生入學到日常管理,時時處處體現學校的校風、學風建設氛圍,使優良的校風和濃厚的學風能在學生中間產生內心自覺,而嚴謹的教風又在全體師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塑造方面產生較大的影響,在增強學校的品牌影響、提高學校的競爭力方面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四)努力完善制度文化,建立規范有序的管理體制
高職院校制度文化建設不僅僅是規章制度的制定與執行,科學、合理的制度文化建設有助于創設和諧、有序的校園環境,培養師生員工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并具有一定的導向性。但是,筆者在審視高職院?,F有的制度文化建設中發現,一些院校對制度文化建設不夠重視,對于形成適合自身發展特點、體現高職特色的制度文化內涵把握不準,“拿來主義”的制度建設或沿用老制度等問題都有存在。在注重內涵建設的高職教育發展階段,制度文化建設是必須重視的問題。
1.制度文化建設要充分發揚民主,體現人本思想。
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更為契合學生發展要求。高職院校在制度建設中,要尊重個性、發揚民主,融入理性化和人性化的色彩,體現制度服務于人的理念,在制度的制定和實施時,關注學生成長的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群體的差異性,使之能夠滿足學生和社會發展的多元需要。
2.制度文化建設要結合自身發展實際,體現高職特色。
從目前高職的錄取情況來看,高職生源質量不夠高,與本科生還有一定的差距。高職院校在制度文化建設中要考慮生源狀況,注重學生做人的規范和道德的養成教育;同時,制度文化建設還要體現高職發展特色,從人才培養角度出發,滲透有關就業和職業制度、行業規范,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法律意識,使學生對規章制度從被動適應到主動遵循,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
(五)精心設計豐富多彩的行為文化,在活動中激勵學生職業素質的養成
校園行為文化是師生在教學、實訓、文體娛樂中產生的活動文化。行為文化作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體現的是校園文化的動態層面,是校園人在學校教育、教學、科研、學習、文體及生活等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態、行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動態地反映一所大學的精神面貌[9]。因此,校園行為文化最能展示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水準,通過具體可感的文化活動形式,從量和質兩個角度提升高職校園文化品味,更對學生在行為習慣、價值觀念、職業技能和基本素養提升方面提供了平臺。
1.緊密圍繞學生職業技能培養要求,加強實訓和實習課程建設。
高職教育與職業培訓不同,它需要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強化技能訓練,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強校企深度合作,通過實習、實訓和專業技術講座等課程內容的改革,推動涵蓋職業道德、職業能力等多種要素的綜合品質即職業素養的訓練。在課程安排中,應注重模塊教學,將包括通識課程、專業必修與選修、實踐與訂單安排等模塊的組成具體化,通過校企雙方在學生職業素養內涵和訓練方面進行切實可行的探索和實踐,實現校、企、生的“三贏”。
2.充分利用社團活動,打造學生展示自我、完善自我的平臺。
社團活動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校園生活中最富有色彩、最為活躍的一部分,備受學生歡迎。社團活動一方面豐富學生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又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誠信意識、組織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等,增強學生的自我認同感。因此,高職院校在社團活動中要加強管理、提升層次,不僅管理要規范,更要加強教師對社團的指導力度,提高社團活動的質量,將社團活動內容的安排與學生基本素質的提升結合起來,真正發揮社團在校園行為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社團建設要結合社會發展實際,不斷創新,發展特色,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實現學生自我素質提升的目的,才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參考文獻:
[1]邢丹.淺析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4(27):185-186.
[2]盧亞蓮.論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頂層設計[J].凱里學院學報,2014(5):139-142.
[3]候長林.高校校園文化基本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6.
[4]石正東.高職院校彰顯職業特色的物質文化建設探究[J].學習月刊,2010(6):49-51.
[5]祝玉芳,張飛.構建和諧校園物質文化[J].教育與職業,2007(6):33-35.
[6]姚海濤.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理論與實務[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43.
[7]孫慶珠.高校校園文化概論[M].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152.
[8]蓋曉芬.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培養要義與路徑選擇[J].中國高教研究,2009(8):82-83.
[9]姬曉鵬,王霞娟.建設山西高校行為文化的途徑[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9(5):98-99
作者:張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