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意識形態建設與網絡文化關系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前意識形態建設仍舊是關系我國總體安全的重要工作,而網絡文化產業所形成的產品已經被人民群眾廣泛應用,所傳遞的內容已經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研究兩者的關系具有現實必要性:網絡文化產業具有意識形態的屬性,我國網絡文化產業與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相互作用。一方面,我國意識形態建設指引網絡文化產業發展;另一方面,我國網絡文化產業影響我國意識形態建設,二者都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關鍵詞:意識形態建設;網絡文化產業;關系
“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1]在當前互聯網大發展和市場經濟大繁榮的時代背景下,在人民群眾精神需要大幅度提升的進程中,網絡文化產業作為以網絡為技術以文化為內容的新興產業,當前正以越來越多的種類和形式蓬勃發展,網絡文化產業所形成的產品已經被人民群眾廣泛應用,所傳遞的內容已經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十分重視意識形態建設與網絡和文化產業的關系,指出“要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2],文化產業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3]。因此,研究網絡文化產業與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的關系具有必要性,是研究網絡文化產業對我國意識形態建設影響狀況的基礎。
一、意識形態建設和網絡文化產業的基礎理論
(一)意識形態建設的內涵
“所謂意識形態建設,就是一定的階級或政治集團,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和地位,更充分地論證自身的價值觀念、政治理念、經濟政策目標的合理性而進行的理論創新和宣傳灌輸活動。從內容上看,意識形態建設包括意識形態創新以及意識形態灌輸兩個方面”[4]。我國意識形態建設就是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內容的灌輸和創新活動,無論是意識形態創新還是意識形態灌輸都是需要將思想落實于實踐的過程,這一實踐過程需要完整的實踐要素,主要包括意識形態建設的實踐主體、意識形態建設主要內容、意識形態建設載體中介、意識形態建設實踐的實踐客體等。根據意識形態的外延關系,在意識形態建設過程要根據意識形態的階級屬性,把握住意識形態建設的根本方向,要處理好意識形態建設與文化建設的關系、意識形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意識形態建設與社會建設的關系。
(二)網絡文化產業的概念類型和特征
網絡文化產業具有意識形態屬性,網絡文化產業是網絡、文化、產業三個要素的缺一不可的彼此結合,不同于網絡產業也不同于文化產業,是文化與網絡結合在市場化的時代形成的經濟組織形式。整體來看,因為學界對“網絡”一詞的理解不同,網絡文化產業的概念也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別。本文所要探討的網絡文化產業更傾向于狹義的網絡文化產業,主要集中在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從事文化產品生產、流通的行業總稱。有學者將網絡文化產業歸納到文化產業中,認為網絡文化產業是文化產業的一個領域;也有學者認為網絡文化產業不屬于文化產業也不屬于網絡產業,是兩者交叉的一個領域。湖南大學伊文臣和上海交通大學謝學芳對網絡文化產業的分類比較詳細。本論文主要按照消費內容對網絡文化產業進行分類,當前網絡文化產業提供的消費內容主要有工作消費和娛樂消費、工作消費和學習消費,承載這些消費內容的網絡文化產業類型主要有網絡在線教育、網絡新聞資訊、網絡視頻、網絡游戲、網絡文學、網絡音樂。因為網絡文化產業是網絡、文化、產業三要素的結合體,所以網絡文化產業既體現出網絡的交互性、開放性特征又體現出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特征,但突出的特征可以概括如下。一是網絡文化產業網絡技術與文化內容并重。二是網絡文化產業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是網絡文化產品具備共性同時凸顯個性。
二、網絡文化產業的意識形態屬性分析
網絡文化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新興領域,文化的生產和傳播是其產業的核心內容,互聯網的應用是其產業的技術依托。而無論是文化還是技術都和意識形態有必然聯系,因此網絡文化產業也具有意識形態屬性。
(一)文化和技術的意識形態屬性
文化與意識形態關系的研究是國內外學者一直關注的經典問題。學界普遍認同文化與意識形態既有區別但又緊密聯系,可以說文化具有意識形態性,意識形態具有文化性。文化作為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包括某種指導和規范社會成員的價值觀,而這種價值觀也是意識形態理論體系的重要部分。因此,文化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識形態的屬性,意識形態也會在文化中表現出來。馬克思關于精神生產的理論間接討論了文化和意識形態的關系。馬克思雖然沒有明確闡釋過“文化”一詞,但是他指出支配精神資料生產的前提是這一階級能夠支配物質生產資料。之后中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文化和意識形態的通性進行了更深入地研究。意大利共產黨領袖葛蘭西提出了著名的“文化領導權”理論,他認為西方資本主義能夠穩固政權,是因為資產階級掌握了國家成員的思想意志,無產階級想要推翻資產階級的剝削,首先要對國家成員進行思想文化上的喚醒。互聯網技術是科學技術的新形態,學術界關于科學技術與意識形態的關系問題已有相關研究。馬克思和恩格斯明確將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相結合,提出了“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的著名論斷。生產力屬于經濟基礎的范疇,意識形態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學界對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早已形成共識。因此,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直接關系間接影響了意識形態,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論述為互聯網技術與意識形態的關系提供了間接論證。之后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流派中的法蘭克福學派討論了技術的意識形態屬性問題。馬爾庫塞和哈貝馬斯是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們認為在發達的工業社會或后期資本主義社會中,科學技術執行意識形態的職能,或者說科學技術即是意識形態。克里斯托弗·梅作為一個技術決定論者,將科學技術直接定位在現代社會的網絡技術上,他認為:“互聯網內嵌著像自由、共同體、平等、利他主義和民主等價值……無論這些是內嵌著什么樣的內容,它都是這樣一種理念:技術形式具有與生俱來的特性,而這些特性是人類無法干預的。”[5]
(二)網絡文化產業的意識形態屬性
網絡文化產業的生產和服務都是關于內容的運動,所提供的都是具有特定的價值選擇。文化和技術的意識形態屬性為網絡文化產業的意識形態屬性提供了理論基礎。此外,網絡文化產業的產品生產、產品消費、組織運行等各環節都凝結著一定社會的思想觀念。首先,網絡文化產業的生產環節具有意識形態屬性。網絡文化產業的產品生產不同與一般經濟產品的生產,這些產品多是思想創新的結晶,是精神創造的結果。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生產主體將一定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內化到產品中,而生產主體本身是社會整體的成員,他們本身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也受到社會已有意識形態內容的影響,因此產品在消費之前就已經具備了意識形態屬性。其次,網絡文化產業產品的消費環節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在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曾看來,“結構產生慣習,慣習決定實踐,實踐再生結構”,個人所有的文化實踐其實質都與行動者的階級慣習密切聯系,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特定的消費品味[6]。消費者選擇的消費產品是個人內心需求或者說興趣愛好的表現,而這些內心需求或者興趣愛好的產生很大程度也是受到社會既有價值觀念熏陶的結果。最后,網絡文化產業的組織運行具有意識形態屬性。網絡文化產業雖不同于一般的經濟產業,但實現經濟收益也是產業這一組織形式的關鍵目標所在,但在不同的意識形態指引下網絡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和制度會不同,發展服務的對象與最終的價值也不同。同樣,網絡文化產業組織作為意識形態的實踐形式,可以檢驗產業政策的優劣,促進意識形態不斷完善。
三、我國意識形態建設和我國網絡文化產業發展相互作用
根據我國網絡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結合我國意識形態建設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加之對網絡文化產業的意識形態屬性分析,可以將我國意識形態建設與我國網絡文化產業的關系概括為:兩者之間相互聯系又相互作用,在當前的社會發展中不可分割。
(一)我國意識形態建設指引網絡文化產業發展
首先,我國意識形態建設能夠指導網絡文化產業發展。從認識論的角度分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能夠促進實踐的發展。我國意識形態建設作為一種理論灌輸和理論創新實踐活動,與人民群眾思想相關的場域都是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的陣地,我國網絡文化產業傳播的內容和形成的產品早已滲透進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我國網絡文化產業是經濟建設的一種具體經濟組織形式,其發展不是無目的和無原則的,這一實踐活動的展開需要遵循一定的發展原則,在確定原則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制定產業發展的策略和產業評價的標準。而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經過了幾十年的實踐,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明確了我國各項活動的根本指導思想,即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也明確了各項活動的根本原則和方向,即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在明確說明我國根本指導思想和根本發展方向的基礎上,我國意識形態建設體系又闡釋了包括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在內的諸多方面內容,這些成果能夠指引我國網絡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其次,我國網絡文化產業需要我國意識形態建設做指引。在階級尚未消失的現階段社會,作為具有意識形態屬性的網絡文化產業,在不同的國家和集團傳播的意識形態內容必然不同。在我國,網絡文化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一個現代技術領域,與文化產業相同,既能夠傳播文化又必須取得經濟成果,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兼顧是我國網絡文化產業發展的原則,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國大力發展文化的目的所在。但產業作為資本的一種,如何克服其駕馭人的異化狀態,在發展過程處理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確實存在難題,當網絡文化產業在實際發展中出現二者不可調和的矛盾,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理論的很多內容都能為產業的選擇提供最終的遵循。
(二)我國網絡文化產業影響我國意識形態建設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7]關系著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的安全,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意識形態建設與多方面因素相關,外部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內部受這一實踐本身構成要素的影響。社會環境包括文化環境、經濟環境,等等。我國網絡文化產業以文化產品為主要生產對象,出現了文化內容多元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的文化環境;同時又以產業為組織發展形式,出現了經濟上的成績和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了我國的經濟環境。之前對我國意識形態建設這一實踐活動的實踐要素已有分析,這里不再贅述。在網絡文化產業大繁榮的時代,意識形態建設的主體也就是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不可避免的成為網絡文化產業傳播內容的接收者,自身的思想觀點會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因此網絡文化產業影響了意識形態建設的主體;網絡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產業類型和產業平臺,這些產業類型和產業平臺為不同的思想提供了更多的表達機會,影響了我國意識形態建設內容的一元性地位,但同時也顯示出網絡日常文化的語言特征,給我國意識形態內容的話語表達提供了新思路;網絡改變了人們之間的聯系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網絡已經為我國意識形態建設提供了更多途徑,作為市場化時代的產物,網絡文化產業平臺的出現是對網絡技術的延申應用,這些平臺比國家官方媒體和網站的數量更多,因此我國意識形態建設能夠也必須利用網絡文化產業作為新的建設途徑。我國網絡文化產業發展既取得了一些成績又存在一些問題,這些成績對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這些問題也給我國意識形態建設也帶來了消極影響。
(三)二者都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8]我國意識形態建設和網絡文化產業都應該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表現為應該服務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和經濟的繁榮發展。文化建設的相關理論包含在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的一系列理論中,例如《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概括為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兩個方面。而網絡文化產業應該也能夠成為當前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承擔起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提升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文化責任。意識形態建設的任務可以通過網絡文化產業的物態形式表現出來,同時意識形態建設理論又決定了網絡文化產業發展的性質和方向。指出:“提高勞動生產率,一靠物質技術,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9]意識形態建設理論本身包含我國經濟建設的制度和政策,能夠為我國經濟建設指引中心方向,為經濟建設營造良好的穩定的發展環境。而網絡文化產業本身具有經濟功能,近年來網絡文化產業的規模不斷增加,文化產品的增加和消費市場的擴大,進而能夠促進經濟的繁榮發展.
作者:袁海峰 單位:山東大學威海校區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