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網絡傳播倫理失范的表現及原因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后現代視域下,網絡傳播倫理失范現象層出不窮,其形成原因來自多方面。首先表現為新媒體的傳播特征所帶來的傳播主體自律性不足,其次是法律法規、職業獎懲制度等他律體系的不健全,也是傳播倫理失范現象頻發的重要原因。當然,也存在部分客觀原因,新媒體領域法律法規的建立有一定的難度,仍需要一個階段性過程,因此許多事件也難以按照傳統的規則去衡量與斷定。本文指出了網絡傳播倫理失范的研究意義,進而分析其表現及原因,對以后的網絡倫理建設具有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關鍵詞:倫理失范;媒介;受眾
一、網絡傳播倫理失范的表現
(一)“塔西佗陷阱”
在傳統媒體時代,由于公眾無法及時準確地獲取信息,因此媒介失語現象頻頻發生。隨著信息傳播“全民DIY(自己制作)時代”的到來,網民在無形中成為使信息公開透明化的驅動力,媒介失語現象逐漸成為極少數。繼媒介失語一詞之后,“塔西佗陷阱”一詞成為學術界的又一“熱搜”?!八髻⑾葳濉笔侵府斦块T或某一組織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公眾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例如2015年,“青島天價大蝦”的標題曾一度占據熱搜榜榜首。事發當天,消費者撥打了110,但得到的答復是這事不歸我們管,價格方面的問題應該由物價部門管理,而物價局的人又說當時太晚了,只能等到明天才能處理。青島市各部門此舉對品牌及其地域的對外形象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而各部門自身的公信力也急劇下降。雖然事后青島市有關部門對涉事燒烤店進行了行政處罰告知,少數網友對物價局、市場監督管理局和旅游局等部門積極介入、依法行政表示了肯定,但多數網民卻對此并不全盤接受,問責不斷,有的網友甚至認為有關部門有“放縱”“包庇”“充當保護傘”之嫌。相關部門的不及時回應引起多數網民不滿,使得此次事件的相關部門陷入“塔西佗陷阱”。
(二)二次傷害
四川涼山森林火災,消防官兵的犧牲讓人感到無比惋惜。各地方政府都在宣傳他們的英雄事跡。央視主持人在一期采訪節目中對幸存消防員的提問引起網民熱議:“你跟那個戰友關系好嗎?你想救他嗎?你自責嗎?”連續追問下,被采訪的消防員顯然有些手足無措。這樣的提問無異于對剛剛經歷過火災的消防員雪上加霜,對他們造成二次傷害。具有突發性、重大性等特征的災難性新聞,一旦發生,必然會給社會帶來較大沖擊。在事件后,受害人家屬心理十分脆弱和敏感,情緒也將變得非常不穩定。但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媒體把此類新聞事件當作“大賣點”,一擁而上,大肆報道,不少記者的冷漠提問更是全然不顧被害人及其家屬的情緒,將所謂的新聞價值凌駕于人性之上。
(三)虛假新聞
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爆炸式增長,碎片化的閱讀習慣等伴隨移動互聯網應運而生的特征,使得受眾更愿意點擊閱讀標題“吸睛”的新聞。因此,越來越多的媒體人為了獲得大量流量和“粉絲”,不惜做文不對題的“標題黨”、滿屏廣告的“軟文”以及換湯不換藥的“10萬+”,利用獵奇、暴力、三俗等“隱形”詞匯,生產出大量扭曲事實的虛假新聞。我們經常在社交平臺中看到類似這樣的新聞,一名網友在網上信息稱自己在飯里吃出了蟲子,并且文字配了一張飯的圖。隨后,便會有人跟風附和,聲稱自己也曾在同一家餐廳里吃出過異物,于是三人成虎,眾口鑠金。一時間,所有的矛頭、批評與指責紛紛指向那家食品公司。然而事情的真相卻并非如此,只不過是那些撰寫新聞報道的編輯員和傳播消息的網絡“大V”,以“爆款至上”為標準,通過煽動讀者的情緒,引導輿論走向,進而爭分奪秒搶奪流量。
(四)低俗新聞
低俗新聞是指審美水準低劣、道德水平低下的新聞報道。當下,傳媒市場競爭激烈,各媒體平臺陷入受眾“注意力”爭奪戰。新聞報道為吸引受眾關注,頻頻制造“爆點”,一味迎合大眾心理,致使新聞倫理現象的出現。其中,以新聞炒作為主。眾所周知,電視劇、電影以及綜藝節目為了持續吸引受眾對節目的關注,其宣傳人員往往從策劃起就持續不斷地報道,炒作各種花邊新聞,所謂的“獨家報道”,通過制造明星、藝人的“隱私”來“吸粉”。低俗新聞在新聞內容上強調故事性和情節性,追求趣味性、煽情性,盡可能刺激讀者的感官神經。因此,受經濟利益競爭的影響,大量低俗信息充斥著網絡,處于邊緣部分的新聞也開始追趕娛樂化狂潮,出現“新聞娛樂化”現象。
二、網絡傳播倫理失范的原因
(一)管理制度
我國在新聞領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體制化改革,媒介的政治屬性沒有改變,但是在經營管理上由全額撥款變為自負盈虧,即所謂的“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加之自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媒體一家獨大的局面。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利益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使得從業人員的經濟效益意識強于社會責任感,同時各單位、媒介公司之間的競爭激烈,編輯者承擔著更重大的壓力。媒介缺乏自律,在報道中為經濟利益所驅動,忽視社會責任、無視道德底線、刻意挖掘和展示獵奇、暴力的信息以追求收視率、注意力等,有違新聞道德。
(二)傳播主體的多元化
在新媒體時代,傳統意義上的傳者和受者角色發生了變化,信息的傳播、接收合而為一,擺脫了過去的線性傳播模式,具有較強的交互性。相較于傳統媒體信息的單向傳播,如今的信息接收者可以便捷地利用網絡工具對網絡信息進行加工、處理、修改和重新組合等,成為操作、編輯這些信息的主體,成為傳者。由于傳播主體的多元化,加之傳播主體大部分并非職業傳播者,他們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因此,主流媒體的“話語霸權”往往易溶解在大眾輿論的漩渦之中,從而產生新聞倫理問題。“六度分隔理論”,是指最多通過六個人就能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每個個體的社交范圍的擴大,最后可以形成蜘蛛網式傳播的社交網絡,[1]而每個網絡參與者都是蜘蛛網式傳播的組成部分。網絡傳播具備的虛擬化、匿名性等特性不僅使得人們之間的交往范圍被無限擴大,交往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蝴蝶效應的強傳播特質,也使新聞傳播暢通無阻。因此,社交平臺中反映出的倫理問題最為突出。由于掌握著社會輿論的話語權,網絡倫理應成為公民素養的一部分。
(三)“媒介審判”
“媒介審判”是指新聞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對被報道對象所作的一種先在性的“審判預設”。“媒介審判”損害媒體作為社會公器的形象,是新聞媒體的職能錯位,它使得司法獨立和新聞自由的天平過分傾斜,有悖于法治精神。[2]新媒體情景中,人們求知欲愈發強烈,然而是非分辨能力依然處于弱勢,易受媒體引導,形成輿論一邊倒現象。在媒介的一端,“鍵盤俠”發表具有煽動性、針對性的言論,促使公眾盲目站隊,導致案件真正的情況難以判斷,受眾理性分析困難,因此,網絡輿論的洪流常常偏離法律的限度。比如鄧玉嬌案,很多人認為鄧玉嬌的殺人行為屬于正當防衛,而“貪官”死不足惜。這種現象使得相關部門從偵查到審判都承擔著無比巨大的壓力,失去了對當事人實體權利以及程序權更實際的保障,此類民意風暴已經偏離了法律所規定的界限。[3]
(四)真相與道德
在新聞傳播中,真實性是最為重要的原則要求,但在展現過程中,存在真實與道德的困境。我們不難發現,網絡熱點話題的形成通常是一個具有爭論的議題,針對爭論性議題所表達出來的意見,必須涉及道德以及真相的問題,因此,爭論的重點在于道德與合理之間的平衡度。大多數發表言論的公民往往是以道德的標準去衡量一個案件的審判結果。法律是道德標準的底線,當官方聲明運用法律思維推理出來的審判結果與公民心中道德衡量的結果產生矛盾沖突時,人們往往認為“司法不公”。如何在道德與真相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成為傳媒從業者面臨的一大難題。后現代視域下,人們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認為的事實,缺少個體理性的思考,這或許是這個快節奏社會的痛點。
(五)“信息繭房”
“信息繭房”出自桑斯坦的著作《信息烏托邦》,指公眾對信息的需求十分有限,很大程度上受到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拘束在好似蠶繭一樣的“繭房”之中。[4]大數據算法的出現,讓“信息繭房”現象成為常態。如今,互聯網平臺成為不同形態、不同模式的文化多元發展的新載體,日益成為人類的第二生存空間。在這之中,數據算法充當了信息的“過濾網”,對我們進行取舍性、投其所好式的推送。算法推薦把人類的網絡行為看作冰冷的數據,通過一系列算法公式分析人類行為,無視人類行為背后的情感和意識,造成傳播信念缺失,傳播生態環境越來越缺少人文關懷,淺薄化、娛樂化的內容充斥網絡,阻礙了倫理道德建設。
三、結語
在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指出:“互聯網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發展活力的領域,互聯網快速發展,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深刻變化,也給人類社會帶來一系列新機遇新挑戰?!保?]新媒體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積極作用始終是主流的,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大重要因素。然而現階段,新媒體領域傳播倫理失范的現象比較嚴重,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這種現象將依然存在,這符合社會與媒介發展的規律。對于網絡中存在的倫理問題,筆者還是持樂觀態度的,世界是在發展的世界,社會矛盾的出現也會隨著制度的不斷加強逐步改善,俗話說,“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但是仍需要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相關部門應完善網絡監管制度、加大新聞把關力度;各媒體機構應優化職業的獎懲制度、用人制度;各高校應積極開展網絡倫理課程,提高新聞從業者的媒介素養。隨著網絡不斷深入生活,移動智能設備的全齡適用,必須提升全體網民的媒介素養,形成全民理性用網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周少平.危機傳播中的媒介倫理[J].湖南社會科學,2016(05):181-184.
[2]余筱瑤.自媒體時代編輯在網絡倫理建設中的責任擔當和價值重構[J].中國編輯,2019(05):77+18.
[3]媒介審判[DB/OL].百度百科,
[4]余素青.新媒體傳播與輿論審判敘事[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158.
[5]凱斯•桑斯坦(美).信息烏托邦[M].畢競悅,譯.法律出版社,2008:7-9.
作者:許婷婷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