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和發展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傳統體育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又是新時代背景下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基礎。通過分析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發展傳承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可行建議,為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指明方向。
關鍵詞:傳統體育文化;中華文化;傳承發展
正確對待文化遺產是我國新時代提出的重要課題,因此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并且將文化遺產的歷史意義以及作用作為新時期治國理政的新思想、新戰略、新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1-2]。總書記一直以來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在出席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時指出,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3]。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的論述是一種理論上的創新,這種理論創新不僅可以為新時代中華文化的發展傳承指引方向,而且還可以為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指明方向。
1新時代背景下傳統體育文化生存發展存在的問題
1.1生存空間岌岌可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我國在各個領域中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經濟蓬勃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我國的國際地位已躋身于世界前列。在文化建設方面也取得了成就,尤其是在體育強國戰略目標提出后,黨中央對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視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數量也不斷增多。但是在面對以西方體育文化為主的文化領域中,我國的這些成就還有很大的差距。追本溯源,我國傳統體育文化是在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語境下形成的,其蘊含的文化基因以及所代表的精神是有限的。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不斷卷入以及社會大環境的不斷變化,我國固有的那種以農耕文明為主所建構的傳統文化記憶強化機制發生了松動[4],其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自然環境的變化表面上改變了人們居住的生活環境,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其本質使生存于自然環境的民俗民間體育文化失去了生存之地,也使傳統體育文化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失去了其最真實的樣子(失真狀態),甚至有些生命力較弱的傳統體育文化在社會環境變化中永遠消失在歷史文化長河之中。第二,西方體育文化的不斷沖擊,世界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加速了各國文化發生碰撞,在文化碰撞中西方體育文化占據了上風,成為了世界體育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從而使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生存發展空間變得極其狹小。
1.2異化現象嚴重
中國步入新時代后,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發生了嚴重的異化(同化、弱化、虛化)現象[5]。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價值觀逐漸發生了改變,對于一些傳統體育項目只是看到了技術層次而忽視了其核心的東西——文化內涵。看待傳統體育項目不能停留在表面,還要充分的挖掘其蘊含的文化內涵,每一個傳統體育項目中都蘊含著獨特的思想以及精神,我們要善于挖掘。另外,以市場經濟為主導,隨著城鄉一體化的不斷推進,一些傳統體育項目逐漸被商業化,尤其是民族傳統體育類項目一味的追求觀賞性以及所帶來的經濟利益,竟不惜改變自己在漫長歷史中形成的文化內涵,使得傳統體育的商品成分儼然大于文化成分。如江西永新的盾牌舞本是一種展示鄉村宗族勢力、祈求神靈保佑出征男兒的體育舞蹈,但在近幾年商業化演出過程中,人為刪減了很多環節,使舞蹈失去了其文化基因中蘊含的莊嚴和悲壯[6]。從文化的分層理論上看,我國的傳統文化在物質層面、精神層面以及制度層面上都受到了西方體育文化的同化,民族傳統體育也無能幸免,這是一種令人細思恐極的現象。
1.3目的不明確,價值出現偏差
從古至今,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目的十分不明確,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最終服務誰仍是一個疑問。這種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人們對傳統體育文化的內涵、目的以及發展的意義缺少正確的認識;第二,在現代經濟進程下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價值存在被強化的工具價值、被放大的政治價值和被淡化的基本價值等偏離現象[7]。此外,從哲學的角度出發,人這一概念的提出是相對于神和物來講的,在西方中世紀的主要思想是以神為本,認為神權高高在上,神權高于人權,而在古代中國大多數是以物為本的思想,如《尚書·泰誓》說“惟人萬物之靈。在現代化的今天,無論西方國家還是中國,人們已經認識到神是由人們幻想而來,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因此人的思想主要都是相對于物的思想而提出來的。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物質財富得到極大豐富,商品拜物教或拜金主義甚囂塵上,而商品拜物教或拜金主義就是物本思想的具體體現,人們往往見物不見人,人被異化為物的奴隸[8]。這也是目前傳統體育文化的物質性成分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遠遠大于其文化自身所蘊含的精神以及內涵。人和物的重要性發生了本末倒置,人們越來越看重物質性的東西而逐漸忘記了對傳統文化精神和內涵的保護與恪守,這種現象嚴重阻礙著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1.4文化認同喪失,文化自信缺失
文化認同是對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傾向性共識與認可[9],是對某一特定文化或文化群體的歸屬感[10],是凝聚一個民族、國家及區域共同體的“識別象征體系”[11]。民族認同以及傳統文化認同構成了一種文化和諧,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對于國家的發展以及人民的生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因地理位置以及民族習慣的不同形成了各民族獨有的體育文化,在布局上大致可以分為中東部以武術養生文化為主,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大多數以帶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文化為主,如蒙古族的摔跤以及騎馬,壯族的拋繡球,苗族的打手球等等[12]。相對來說,漢族的傳統體育文化發展較好,并在一些少數民族之間流行,從而使得一部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逐漸被漢化,人們對本民族的體育文化失去自信,甚至否定了本民族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此外,在全球化的語境下,隨著西方體育文化的不斷沖擊,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舉步維艱。究其原因,表面上是由于西方文化裹夾著物質環境,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但本質原因是由于許多人對自己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不夠自信而產生了自卑的心理。相對于西方的體育文化來說,人們認為傳統體育文化落后,已經不適合當前的社會大環境,認為傳統體育文化的衰落是符合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適者生存,不適者就會被淘汰,這也是全球化中自然競爭強者生存,弱者淘汰的必然結果[13]。很明顯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如果這種片面的認知成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觀點,那么對傳統體育的發展與傳承來說可謂是致命打擊。
1.5文化排斥反應較強,缺少交流自覺性
隨著數字化以及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使文化壁壘逐漸消除,從而為文化的交流、融合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通道。文化于文化之間得以交流互動,但是在文化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有相融的也有排斥的。這就產生了所謂的文化排斥反應,文化排斥反應是指人們為了使傳統文化免遭污染而對外來文化表現出的排斥[14]。產生文化排斥現象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擔憂本土的傳統體育文化被西方體育文化全盤西化,而消失在文化歷史長河之中;第二,人們對本土的傳統體育文化充滿自豪感,認為本土的傳統體育文化是獨一無二的,是外來體育文化所不能代替的,外來文化的傳入必然會對本土的傳統體育文化造成一定的威脅,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極端民族主義的表現[15]。其實我國文化的排他性自古以來就是存在的,從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到漢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再到清政府的閉關鎖國的政策,無一不是對文化排斥的表現。文化的排斥不僅僅表現在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的排斥,還表現在民族間的文化排斥,但是中國的文化排斥,主要表現為以群體性文化排斥為特征,也就是說主要是針對外來文化的排斥,而民族間的排斥屬于次要特征。此外,在新時代背景下人們對文化交流、融合在認知上存在著偏差,認為體育文化融合就是一種體育項目所蘊含的文化將另一種體育項目所蘊含的文化所取代,顯然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傳統體育文化交流、融合的本質是在自身原有技術動作以及技術基礎之上吸收借鑒外來體育文化的優點來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己的過程,而不是體育文化之間互相進行抵制,相互排斥。總而言之,文化排斥反應以及人們對文化融合認知出現偏差把我國的傳統體育文化置于傳承和發展的困境中,造成了外來體育文化難以真正進入,而本土文化不愿向外流傳的尷尬局面。
2傳統體育文化發展對策
2.1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理論以及共享理念——解決目的發展不明確
傳統體育作為體育的一種特殊存在形式,其最基本、最基礎的功能就是健身功能,具有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作用。在體育強國目標下,只有人們的健康得到保障,才能為國家創造效益,才能為國家服務,國家才能夠穩步的發展,最終才能實現體育強國的目標。此外,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產生、形成以及發展并不是憑借哪一個民族或個人的一己之力所形成的,而是由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所有人共同締造的結果,是人們共同創造出的精神財富。因此,傳統體育文化要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對人民負責的精神發展傳承,其成果也理應由人們所共享。文化是歷史的血脈,歷史是文化的載體。歷史、現在、未來三者是相通的。因此要以史為鏡,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去粗取精,更好的發展傳承傳統體育文化。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語境之下,我們應該目光長遠,不能僅僅局限于傳統體育文化只能由本民族或者本國人民共享,而應該讓世界人民共享,讓中國的傳統體育文化尤其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走出國門,被世界所了解,這也是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的最有效途徑。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也不可能獨占鰲頭,文化成果由世界人民共享才是最明智的選擇。文化的共享是大勢所趨,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共享,不僅可以讓世界各國人民真正了解我國的傳統體育文化魅力所在,還可以提高中國在世界上的國際地位。
2.2科學辯證的思想理論以及創新理念——解決文化認同文化自信缺失
當前人們對于文化認知存在著偏差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文化虛無主義,主要是指人們不加分析的、盲目的否定人類文化遺產,否定民族文化,這是一種數典忘祖,對前人遺留下來的文化否定的表現。另外一方面是極端民族主義,主要是指只為本民族服務,認為本民族或本國的文化優于其他的一切文化,這是一種極度自信、盲目自大的表現。我們要以一種良好的文化心態看待文化,對本民族的文化要以自覺、自信的態度對待,同時也要以理性平和、包容差異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16]。這就要求我們不要一味的崇拜外來文化而忘記本土文化,也不要因本土文化驕傲自大而抵制一切外來文化。傳統體育文化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不能以否定的眼光看待傳統體育文化,不能認為傳統體育文化落后,理應被淘汰,要對傳統體育文化充滿自信,當然這種自信不能變為自大,要客觀理性的對待傳統體育文化。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文化創新也是如此。傳統體育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空間以及環境的改變,在原有的基礎之上不斷去粗取精、推陳出新而發展來的。正如總書記所說,要辯證的處理好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的問題,對于文化的保護也不是將文化裹得嚴嚴實實、一動不動,而是要堅持在保護的前提下適度開發、合理建設,通過適度合理的開發和建設以實現更好的保護[17]。傳統體育文化也要做到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我國的武術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經過李小龍、李連杰等人的創新性開發,使中國的武術在世界范圍中成為熱潮,極大的增強了我國的民族凝聚力以及文化自信,振奮了人心。因此,保護與開發一定要辯證處理,不能只保護不開發,那么文化就失去了發展的動力,也不能只開發不保護,那么文化就失去了其本質性。此外,新發展理念中的創新理念提出傳統體育文化要不斷地進行創新,無論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還是精神文化,都要在不改變其本質的基礎上進行適度的創新,從而加快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2.3交流互鑒的思想理論以及開放理念——解決文化排斥、缺少交流自覺性
文化的不斷交流與相互借鑒是推動文化不斷發展的動力來源,在文化全球化的語境之下,文化的交流不單單是本土文化之間的交流,而是各個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都有其文化的獨特性,存在即合理。因此各國各民族應該積極的進行文化交流、文化融合。吸收其他民族或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不斷的充實自己,同時要摒棄自身過時落后的文化不斷完善自己。文化全球化中,任何一個國家在文化方面都不能獨善其身,各國之間需要不斷進行文化交流、文化融合,使文化多元化發展[18]。文化融合是必然趨勢,人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文化融合的真正意義,文化融合并不是文化之間的相互代替而是文化之間進行取長補短、互相完善的過程。因此,應該打開傳統體育文化的大門,讓外來體育文化走進來,讓本土體育文化走出去。實踐證明,充分吸收外來體育文化,不但不會使本國的體育文化消亡,反而會促進中國體育文化突破傳統齟齬向多元化發展[19]。除此之外,總書記還提到要讓廣大人民群眾在觀賞以及親身游歷中認識文化、認同文化,增加文化認同感。對待傳統體育文化也是如此,使人們在參與傳統體育項目中感受到傳統體育文化的魅力所在,增強對傳統體育文化的認同,增強文化自信。對傳統體育文化定期宣傳,使人們對傳統體育文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使人們因我國傳統體育文化而感到自豪,而不是自大。正確認識文化融合,減輕文化排斥反應,使人們具有文化交流的意識和自覺性,只有這樣我國的文化才會大放異彩,體育強國的目標才能夠更好的實現。
3結束語
傳統體育文化遺產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具有不可逆性,一旦從世界上消失將無法挽回,將是人們的重大損失。在文化全球化中,要想使傳統體育文化更好的傳承發展下去,實際上就是要處理好傳統性與現代性、保護性與創新性之間的關系,使人們在體驗傳統體育項目中形成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做到人人愛傳統體育文化,人人懂傳統體育文化,最終傳統體育文化才能越走越遠,才能實現體育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姜朋 陳坤 劉暉 單位:魯東大學體育學院 中國礦業大學體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