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創新人格素養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在當今大學教育模式下應當如何處理創新人才的培養
1、創新人才的定義
創新人才不僅僅需要創新意識和不斷創造的能力,創新人才首要就是全面發展、個性獨立是人才成長和發展的前提。嚴格的規矩、框架的模式都會阻礙創新性人才的培養。創新就是想別人沒想到的、說別人沒說過的、做別人沒做過的,打破常規,不拘現狀才會是創新的意義。
2、當今大學有怎樣的教育模式
經過探索發現,很多高校的傳統都是老師講,學生在下面聽,這種如“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具有很多的缺點,一味的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量,忽視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雖然現在都提倡應該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應該加強學生獨立創造的能力,改革大學的教育管理模式,給學生更多的空間。但是學生何來的創新能力、何來的創新思維、何來的創造能力。大學教育雖說是“填鴨式”,但是沒的理論知識作為創新基礎,那何來的創新。
所以,我覺得不能斷定大學的學制和課程培養是否能夠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思維的新時代人才,至少高校教育給創新、創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培養創新人才,高校作出如何舉措
能夠做出創造性成果的人,切具備強烈的創新意思和精神的人就是創新人才。創新能力是一種綜合性、全面性的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貫穿了高校教育培養的全過程,侵入了教學的各個方面。我覺得首先應該注重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爭對教學問題,對采用多媒體教學,用聲音、圖片、趣味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其次要實行教學互動,指引學生參加到教學的過程中來,學生才應該是課堂的主體。最后,好奇心才是調動學生的根本。對于事物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就容易發現問題,并將之提出、解決才是創新人才的重要特點。
4、應當注重、加強創新人格的培養
德國教育家威廉•馮•洪堡說過:“只有全人才可以創造”。正如說的:要真的取得創新的成果,興趣、好奇心、天賦雖然很重要,而意志、毅力等人格品質才是根本。在實際上,我們所說的創新人格,它是毅力、世界觀等非智力因素的結合,表現為好奇心、求知欲、想象等。所以我認為,培養創新人才首先就應該抓住創新人格,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根基。
二、何為創新人格,大學生應該如何自處
創新型人格,是具有創新活動傾向的各種各樣的心理品質的綜合,是創新的根據所在。創新人格的基礎則是創新能力的形成,創新能力也是創新人格養成的重要目標。只要有著執著的目標,不斷的努力,依照一定的科學方法,一般人都能夠培養出創新人格。
1、大學生需要強烈的求知欲
創新意識是一種不局限于現實的一種意識,是一種面對任何不了解的領域、問題而產生強烈的嘗試沖動,也是創新的重要心理素質之一,也是對于外在知識強烈的求知欲望。在強烈的求知欲的指導下,才會產生出強烈的創新意圖,樹立新的目標,發揮出創造能力。
2、大學生創新膽識的培養
有了創新意識,有了創造的沖動,但同時也必須有創造的膽識。做什么事情,只要覺得對自己有幫助,可以讓自己水平得到發揮,能證實自己的能力,就應該嘗試去做,去體會。擁有過人的膽識,不怕失敗也是創新、創造的必要因素之一。對于學習過程中的錯誤引導提出質疑,有錯誤就要指出,得到最好的解釋,讓創新具有“批判性”。
3、創新毅力中的學習毅力
古代有句話“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強大的毅力支持著大學生不斷的創造,不斷的創新,“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創造永遠都是“豆腐渣工程”。毅力作為創造的另一個必要因素,在大學生創新人才教育中也是發揮著獨特的魅力。獨特的魅力才會帶給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則是伴隨著毅力生成的。
4、大學生的自我激勵
只有相信自己,不斷的鼓勵自己才能夠在創新中站住一角。把握好自己的情緒、增高自身目標、直面困難、不要怕拒絕、盡量放松,不斷對自己說“你能行”。創新、創造也需要自信心,而自信心來至于學生的自我激勵。
5、團隊精神中的高度社會責任感
“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教育誰都懂,但是一個“和尚”的創新力就缺乏了。“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團隊精神讓我們學會在適應社會的環境中,團隊精神的重要性。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自己的創新負責。
6、關注現代品格,提高自我創新
現代的創新性品格是實踐性品格、變通性的品格、創造性的品格,當今大學生應當從實踐中創新,運用好變通的手法,不要一條路走到底,創造出屬于自身的創新性品格
三、分析高校學生創新人格培養的方式與方法
1、就國內外的人才培養,做個比較
高校教育,由于歷史傳統、教育體制的不同,也存在以下幾個不同之處:
a)在招收學員上
在招收學員一話中,就美國而言。高校招生都是由大學生自己決定的,而通過考試也不是唯一途徑:如SAT考試成績,;二是高中時代的學分;三是中學考試平均成績要達到B;四是在考大學時需要推薦信;五是有的學校還要單獨面試,所謂寧缺勿濫,競爭性相當強,而且學費也普遍較高。在中國,我國的教育還保持在“德智體”教育上,尤其是“智”參考的標準卻是成績。很多進入大學的學生,前面能力都較弱,一心都投入課本上去了,在個人生活方面尤為突出,甚至傳出某校招收的高材生連個雞蛋都不會弄,這也體現了中國的教育,高考分數決定一切。
b)學生管理機制
對于國外的大學培育,首位都是通用知識教育,其次才是專門課程。他們認為,大學教育主要是興趣、好奇心、知識、能力和創新人格的培養,其中個人品格、知識、團隊合作能力、交際能力、表達能力等位置尤為突出。因此,他們強調培養學生的聰明才智而不是專門的職業準備,尤其強調培養學生獨立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而對通識教育的含義提出質疑和批判才是教育的精髓。而在中國,學校的制度已經明確的表達出,如何如何做才能得到獎勵,不然就是懲罰,往往成績就是決定性因素,這讓創新能力的培養走向了陰暗的角落。
c)教育的根本思想
對于國外的教育,教師團隊都比較注重國際化的教學,基本上都把教育、科研等合作作為了大學生的主要任務。邀請其他國家知名的教師為客座教授等,也讓自己學校的老師在國際化的教授身邊學習,鼓勵自己院校的教授走向國際化。然而我國的大學人才培養的國際化相對薄弱,不管是師資、學生生源還是學校經費等都不能和國外相比。中國教師的單方面講授也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2、比之中國實際情況,體會國外創新教育,中國大學教育應該如何做
國內外的高校培養走向了兩條不同的路。中國的大學教育,人才就像“市場批發”,一個院系的學生在同樣的課本、同樣的教學、同樣的體制下,經過大學幾年的磨合,基本上都成為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了,沒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思考、想法。在出身社會的時候,同一類的人才堆積如山,為了一兩個崗位而搶破頭皮,有的崗位卻是很難招到人才。中國教育應當走出這個誤區,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的需要,而不是適應大學教育是否出個“德智體”全優的需要。正如國外的“一萬個人,就有一萬個哈姆雷特”,出現在社會上的學生都是有著自己明顯個性的,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像現在的公務員招聘,幾百甚至幾千人搶一個崗位,讀的還就只有那兩本書,總有好幾百人被淘汰,淘汰后,用這兩本書能干什么?這樣子的思維就應該屏除。)
中國的高校教育就應該學習國外,在課堂之上,回答問題不一定要想好才說,可以邊說邊想,不一定你想完一套的思路就是正確的。做到不管知不知道都有勇氣舉手回答,臨時創新也是創造,激發自身潛能也能夠提高自己。其次,應該加強學生的創業思想,讓大學生創業就是鼓勵大學生不斷的創新,用新設計和發明去創業。營造出一種新型的學習氛圍--創新、創造、創業。
四、小結
綜上所述,通過學習和借鑒國外創新人才的培養,使中國高校創新教育得到改正和提高。讓高校能夠更好的運用創新教育體系,帶領學生走向國際化的路線上去。真正的將創新人格教育的培養帶入高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