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模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
1.哲學基礎。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關于人類知識來源和獲取的爭論為體驗教育奠定哲學基礎。以柏拉圖為代表的理性主義者認為,靠經驗獲取的知識是不可信的,人類必須借助嚴密的邏輯推理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經驗主義者認為,借助抽象邏輯推理獲得的知識不符合人類的生活實踐,憑借感性經驗獲得的知識才符合生活的邏輯。杜威充分認識到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片面性,把教育和經驗之間的聯系作為參照物,認為人類知識的獲取要憑感知體驗,也就是“要在做中學習知識”,此后,體驗教育的概念便被引入到教育的各個領域。因此,杜威的“做中學”的感知體驗哲學為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深厚的哲學基礎。
2.心理學基礎。心理學認為,體驗作為人內心世界的精神活動,主宰著人的情感世界,當人面臨新情境時就會產生體驗,從而引起身心活動的發展變化,產生新的認識情感和行為。生命哲學家狄爾泰認為,我們在體驗某一事物時,所有的心理過程同時運行、融合,所有獲得的體驗形成一個有機統一體,具體體驗的事物被生命的整體所支持,所以,所有的心理生命都屬于當前的直接體驗。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體驗能夠使人們從平凡的生活中感到自己窺見了終極真理、事物的本質和生活的奧秘,仿佛遮掩知識的帷幕一下子給拉開了,像突然步入了天堂,實現了奇跡,達到了盡善盡美?!雹僖虼?,心理學是構建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基石。
(二)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基礎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社會的經濟利益關系、社會組織形式、就業選擇方式、人生價值觀念等均呈現多元化的趨勢。人們活動的目的性、經濟性、社會性等方面的差異日益明顯。如,有些人參加社會活動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經濟利益,有些人是為了達到政治目的,有些人是為了公益事業,有些人是為了獲得名譽聲望。這些因素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手段、方法和價值尺度、思維模式、終極關懷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具體來講: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由泛政治化轉向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要求上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僅僅是政治問題,更是對經濟問題、生存問題、心理問題和情感問題的理性關照;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從宏觀目標轉向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實際、生存訴求和成長需要,與解決人們的經濟、政治、文化、就業等實際問題相結合。這些變化,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與操作系統的調整與變革。然而,目前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堅持以強硬的政治“灌輸”和抽象的理論“說教”為主,以社會化的標準、統一來衡量學生的道德品質,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忽視社會轉型、經濟發展和思想觀念的變化所帶來的教育環境、教育對象、價值標準、行為選擇的巨大變遷,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在解決現實社會矛盾時幾乎趨于蒼白。同時,理論在回應現實問題時呈現出的鈍性與乏力,導致大學生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和逆反心理。
(三)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向度
20世紀80年代中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始了它的研究歷程。特別是2005年底,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成為馬列主義一級學科,這極大地鼓舞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經過20多年的努力,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產生了一批具有科學內涵的教育形式。如,大學生素質拓展、暑期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建設、網絡互動教育、心理咨詢與輔導、職業生涯規劃等。這些教育形式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構建了較為完整的體系。但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建設還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在社會轉型日益加快和大學生主體意識不斷增強的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過多地體現了教育者的主導性,受教育者從源頭參與教育管理的理念還只是流于形式,即只注重“如何教育”、“為何教育”,卻忽視了“教育什么”的現實問題。思想政治教育要構建科學化的學科體系,在其內容的設定上必須具有兩個合理性向度:一是形式合理性,二是實質合理性。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學生置身于豐富多彩的現實世界之中,讓大學生親身參與、感受教育過程,把現實生活場景、大學生的人生閱歷、未來的人生希望結合起來??梢姡髮W生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這兩個特性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合理向度。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受教育目標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變化的實際特點制約,針對性由受教育者的思想現狀所決定。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關注大學生的生活實踐,引導他們深入社會生活,有所經歷、有所碰撞、有所體悟,從而內化自己的思想,最后轉變為外在的行為。
二、構建大學生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關注大學生的個性特征,強調在社會現實生活中直面真實存在的現象與問題,讓大學生有所經歷、有所領悟,從而促進大學生的道德信念與品德行為的內化與外化。因此,大學生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模式的構建要植根于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和自然情境之中。
(一)情景模擬體驗模式
這種體驗模式是指教育者依據教育目標,在教育過程中創設一種與教育要求相一致的情境,讓大學生參與其中,使他們潛移默化地獲得體驗。如:加強校園文化、校園環境建設,讓學生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體驗生活的美好,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創設模擬法庭,讓學生扮演被害人、犯罪嫌疑人、原告、被告、法官、律師、證人等,親身感受審判的全過程,在情景體驗中優化遵紀守法的道德品質;組織專題班會,讓學生自我介紹和相互評價,通過自我介紹、與他人比較、分析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認識自我的品質狀況與道德水準,客觀地認識自己的身體特征、生理狀況、社會角色、社會地位以及權利與義務等,對自己的感知、記憶、思維、性格、能力、興趣、價值觀進行綜合評價,進而引導他們根據自身的綜合能力有目標地尋求今后發展之路;通過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讓學生進行職業價值觀、職業興趣、職業性格、職業能力的探索,從而科學地規劃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情景模擬體驗模式以師生共同創造的活動氛圍為教育載體,使每個大學生都參與其中,使每個大學生的個性都得以充分的展現與發揮。
(二)人際關系體驗模式
它是指教育者引導學生融入社會角色,參與集體生活項目,使學生體驗到自己在團體中的角色特點,再通過相互交流,感悟人際關系,確立同各種社會角色之間的關系,從而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體驗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體驗“是一種含有價值判斷的關系融通性體驗,感性個體的人總是處于一定的關系世界之中,對包括自己在內的整個關系世界發生融通性領悟”。②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由于缺乏人際關系體驗,對人際關系的融通性領悟往往被人際關系的“地心說”和“日心說”等狹隘的觀念所遮蔽,往往根據“我要不要”、“我喜歡不喜歡”等原則處理人際關系,而不是把自己置身于一個團隊之中,這很容易形成自私、獨斷、攻擊、報復等扭曲的性格。復旦大學校園投毒案充分說明人際關系體驗的重要性。因為與室友關系不融洽,就采取了極端殘忍的手段剝奪了他人的生命,徹底背離了人類的生命倫理道德。因此,要引導大學生在學習、生活體驗中學會處理好與父母、同學及老師的關系;引導大學生在具體的體驗視界中,能從不同的角色出發看問題。如,當錯事發生時,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的主觀過錯,不把過錯都歸結到客觀原因,不能總是試圖把責任推卸掉,要學會說“這是我的錯”;其次要學會寬容,寬容別人的不理解,寬容別人的缺點,同時也寬容自己的一些力不能及;再者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要重視和在乎別人;最后要做到換位思考,學會異地而處,學會把自己的意見和別人的意見吻合起來,也能讓對方覺得你是對的,引導對方跟自己達成一致意見。大學生在校期間充分地體驗人際關系,掌握與人相處的技能、原則和方法,將來在職場生涯中就能很好地處理與同事、上級的關系,達到“我在世界中,世界也在我之中”的互惠共生的境界。
(三)社會實踐體驗模式
它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參加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了解社會、融入社會、鍛煉技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業觀的體驗方法。如,通過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各行各業,了解時展的脈搏,了解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通過實地調查,讓大學生充分了解當地的社會環境、政治環境、組織環境、經濟環境、法律環境和企業文化環境,了解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了解黨和國家及地方相關部門的政策;通過教學實訓活動,讓學生深入公司、企業、學校、黨政機關,了解職業特點,了解哪些職業是朝陽職業,哪些職業是夕陽職業,哪些職業是熱門職業,哪些職業是競爭激烈的職業,在具體的實訓體驗中增強責任感,強化溝通能力,提高創新能力,提高就業的準備度和成熟度,為將來走上職場奠定基礎。總之,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引導大學生成為真正的體驗者,引導他們深入社會生活和職場,悉心體驗、有所經歷、有所感悟,從而增強道德品質,提升道德境界。
作者:郝文軍 單位:廊坊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