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理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現階段,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著實效性相對較低的現實問題,具體來說,該實效性不足大體上有三點體現。
(一)學生的功利化特征愈發增強。高校許多學生的價值取向出現一定的偏差,其價值追求嚴重功利化,非常注重個人主義。如一些學生入黨目的是希望在畢業之后可以到國有企業或者機關事業單位工作,或者是為考公務員作準備。他們在學習方面對技能以及應用性課程非常注重,如英語四、六級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等,卻不注重人文素質課程。某些同學彼此間的交往一般帶有非常強的目的性,僅僅和“有用”的人進行交往。許多學生對待愛情的隨意性以及功利性也有所增強。
(二)理論和實際嚴重分離。近年來,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和高校學生就業壓力的加劇,學生的危機意識、競爭意識及求知意識增強。由此也導致部分學生過于關注個人利益,而忽略他人及集體利益,為追求個人利益而不擇手段,缺乏明確的政治立場。隨著計算機以及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校學生可以利用諸多途徑接受各種信息資料,易于遭受不良思想風氣的誤導。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及針對性相對較差,理論教育手段呆板僵硬,很難適應新時代新環境的要求。理論更新相對滯后,不能及時解決高校學生存在的問題。因此,造成理論和實踐產生嚴重的分離,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及效率產生嚴重的影響。
(三)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很多高校都設置了“兩課”教育,成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部分高校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時,僅對學生進行填鴨式的理論灌輸,沒有充分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出現逆反情緒。沒有充分認識到學生是能動的人、“現實的人”,沒有認識到其主體地位,難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導致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及效果產生不利影響。
(一)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營造良好的氛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屬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外的影響條件,同時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能夠高質量開展的一個前提。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生活在諸多社會關系里面,實質上,這些社會關系也就是人的學習、生活以及工作等各個方面的環境。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是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高校一定要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包括建設良好的物質文化環境和精神文化環境及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等,其中尤為關鍵的是應該切實加強精神文化的建設。校園精神文化又叫“學校精神”,主要包括校風、教風和學風三方面。要想使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得以提高,關鍵是對教育方式進行調整并及時更新教育內容。現階段,部分高校通過顯性的教育方式開展教學,單純灌輸,效果甚微。應該對西方的隱性教育方式進行積極借鑒,努力使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有機結合,利用其它課程以及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更新教育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充分利用實踐活動,切實提升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積極弘揚傳統民族精神,將理論與實際密切結合,提高實效性。現階段,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將學生能力的提高作為基本目的,將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終極目標,努力實現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高校學生是社會實踐以及社會關系之中的人,對其進行充分引導,使其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這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一個重要途徑。經由社會實踐活動的鍛煉,學生能夠認識社會,提升責任感、使命感,并能加深對黨的大政方針的理解。學校開展的社會實踐一定要密切黨政工作熱點問題,使廣大學生能夠關注社會熱點,主動思考問題,自覺對各種不良思想的損害進行抵制。社會實踐還應該結合學生的專業理論,真正實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升華理論。
(三)堅持以人為本,有效發揮學生的能動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針對學生開展的思想工作,實質上是開展“人”的工作,具有教育性及政治性特點,尤其需要突出對人的充分理解、認識及有效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實現教育人和關心人的目的。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而將學生作為教育客體對待,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無產階級人本理論明確表示,人的本質是能動的、現實的、具體的。所以,一定要明確學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體性地位,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努力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其自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自覺把教育內容轉變成個人價值規范以及行為準則等,并對其能動性、主動性進行有效激發,使他們能夠主動對教育結果進行反饋,進而匯集更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建議。
作者:張時碧 單位: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