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環境水利建設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發展生態水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要解決水利建設和水資源開發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沖擊,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可靠的支撐,唯一的途徑就是發展生態水利。
1.1發展生態水利是新時期水利發展的方向
黨的十八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建設總布局,提出要把生態文明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要從源頭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國務院最新出臺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為當前和今后較長一段時間內水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路線圖,必將對我國推進整個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乃至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水是生命之源,生態之基,是生態安全的源頭,是生態環境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生態問題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的問題,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是新時期治水的重要舉措和目標。
1.2發展生態水利是建設“兩型社會”的內在要求
湖南省委、省政府立足湖南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戰略,“兩型社會”的建設,要求全面優化水環境、協調水資源,加強水生態保護和水環境治理,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追求最大可能的環境改善,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水利工程的良性運行和水環境、水生態的良性循環,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保障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1.3發展生態水利是實現“人水和諧”的根本途徑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對環境保護的力度逐漸加大,廣大人民群眾對環境問題越來越重視,對環境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水利建設和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制約因素。這就要求把生態環境保護融入到水利建設和水資源開發利用各個環節之中,順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統籌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合理開發、優化配置、全面節約、有效保護水資源,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真正實現人水和諧。
2推進生態水利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全面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多次就治水發表重要論述,提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思路。各級水利部門必須搶抓歷時性的發展機遇,樹立生態文明的理念,堅持人水和諧相處,全力推進生態水利建設。
2.1理清思路,樹立生態水利觀念
新中國成立以來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們進行水利建設主要是以對水流的控制為目標,以滿足人們對防洪、灌溉、發電、供水等需求,工程指標主要是基于經濟效益制定,很少考慮工程建設的不良影響,造成了一定的環境問題甚至生態失衡。在強調人水和諧的今天,我們必須正視水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總結經驗教訓,理清工作思路,轉變治水觀念,克服思維近視,跳出“小水利”的圈子,摒棄“控制”思想,尊重自然規律,樹立和提高生態與環境保護的意識,要認識到建設生態水利的重要性、長期性、艱巨性,從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的協調關系和人與自然之間的主客體關系為出發點,進行水利工程建設和水資源開發利用。
2.2科學規劃,以不破壞流域生態環境為前提推進
流域開發俗話說,規劃是綱,規劃是魂,流域綜合規劃是規范各種流域開發行為的基本依據,是水利工作的龍頭。流域規劃應改變以往“技術經濟最優”的觀念,堅持以保護生態為前提,從維護河流及流域生態系統健康出發,做到“生態優先、統籌考慮、適度開發、確保底線”,重點在水資源優化配置、節水、防污、環境保護等方面做文章。對正在實施或編制的規劃,必須按照流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進行修訂調整,不僅要考慮資源開局、規模、方式及開發時序等技術經濟因素,更要考慮流域和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需求,在項目規劃階段就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到流域開發的目標體系之中,明確哪些區域為保護區,不適合開發,哪些區域為保留區,哪些區域可以適當開發,開發方式和程度如何等,真正體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籌兼顧。
2.3健全制度,完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
建設生態水利,必須進一步完善環境影響評價、生態保護方面的政策法規。一是要完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要進一步加強規劃、可研、設計等環節的環境影響評價和水資源論證,強化環評結論在流域開發、項目建設決策中的地位和權威;嚴格落實環保措施“三同時”制度,特別是敏感目標保護、生態流量泄放、水溫恢復、過魚設施等重要環境保護措施;要強化公眾參與,切實加強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監管;要開展回顧性研究或環境影響后評價,對確定須補設或優化的重要環保措施,應按水電工程設計有關變更管理的要求,履行相關程序后實施;對存在重大環境問題的要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追究評價單位和建設方的責任。通過客觀、公開、公正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盡量減少和避免區域開發活動所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實現開發與保護的平衡,實現水資源的永續利用。二是要健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嚴格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明確生態補償的主體及補償的范圍,設立生態補償基金,用于對項目所在地的生態進行補償,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生態平衡。同時,可參照耕地占補政策,探索建立占用水域審批及補償機制、積極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責任保險等試點。
2.4深化改革,創新流域管理和開發模式
一方面,要切實強化流域綜合管理。目前涉水事物管理涉及的部門眾多,因利益沖突,涉水事物管理協調難度大、效率低。實施生態水利戰略,必須進一步深化流域管理體制改革,打破部門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界限,強化以流域綜合水務綜合管理為核心的現代水利管理體制建設,充分適應自然規律,注重河流經濟功能、環境功能、資源功能和生態服務功能的相互協調及功能的整體提升,實現流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切實加強流域管理機構建設,明確流域管理機構的職能,強化流域管理的權威。目前,我省已在湘江流域的管理上進行了初步探索。另一方面,要創新流域開發建設模式。要把生態環境保護融入到流域開發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流域開發活動必須嚴格按照流域綜合規劃,以小流域為單元整體推進,在具體的項目設計和施工過程中,強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及補救方案設計,注重生態系統的自我設計、自我修復,選擇對生態環境特別是對生物多樣性影響小的施工工藝和建筑材料,強化工程的生態調度。具體來說,河道綜合治理工程要以流域為單元進行整體推進,并堅持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堤防工程要盡量避免硬質材料全程護砌,因勢利導,盡量保留河流的自然流態,突出兩側的濕地系統保護;水能資源開發不要苛求每1米水頭都得到利用,避免造成河段脫水的開發模式,確保河道生態基流;農田水利建設過程中盡量減少占地,盡量少采用走向順直、斷面單一、全程硬化田間渠道等。生態水利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這需要我們充分認識到水資源和水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嚴峻形勢,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兩型社會建設的總體要求,貫徹人水和諧的理念,堅持整治與保護并舉,統領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實現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為全省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保障。
作者:安貞煜 單位:湖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總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