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慢生活理念在室內設計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慢生活理念是在當今一切求快的背景下所提倡的一種生活態度,慢生活理念在室內設計中應該注重傳承文化,利用文化的特征提煉元素作為室內設計的寶貴資源;注重空間給人帶來的情感感受,利用細節設計使空間更具備情感關懷;注重可持續設計的態度,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觀,不做出浪費資源破壞生態的設計。
關鍵詞:慢生活;室內設計;設計方法;設計創意
一、慢生活理念的內涵
慢生活理念的由來,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年意大利人佩特里尼提出的“慢食運動”,這項運動的本意是為了喚醒沉溺于快餐食物中的人們,鼓勵人們從享受美食開始享受生活,這場宣言健康生活方式的運動既保護了地方的傳統美食,同時也對當地文化的傳承起到了一定作用。隨著響應慢食運動的國家和參加人數的增多,進而發展出了一系列慢文化的運動,包括慢讀、慢旅行、慢時尚等。慢生活理念所提倡的“慢”,并不是指與“快”相對的概念,遲緩或速度小,也不是指“傲慢”的態度冷淡與高傲。以放松的心態、從容不迫的自信態度去面對生活,有意識的感受生活,親近自然,順應自然,才是慢生活的真正含義。
二、我國目前室內設計的現狀分析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人們對室內設計的認識在不斷提高。加快的城市化建設,建筑數量不斷增加,人們對室內設計的需求也隨之遞增。然而消費文化的背景下,人們對待生活似乎表現為缺乏耐心,總是急速的買,頻繁的換。國內室內設計的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設計缺乏文化內涵。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下,人們缺少了品位生活的機會,生活方式也變得“粗糙”。設計者的室內設計作品似乎已經可以很好解決日常功能的需求,但能體現文化內涵的設計,尤其是準確表達文化特點的設計作品格外的少。信息時代的室內設計,其文化內涵才是能夠抓住觀者心境的內核。(2)設計缺少對個體情感關懷。建筑行業帶動下的室內設計,數量在不斷的增加,眾多拎包入住的公寓、住宅、辦公隨處可見,批量化的設計帶來了生產的便利,細節上卻把對使用者個性化、情感化的關注拋在了腦后,設計作品很難給人帶來情感共鳴。(3)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在室內設計的過程中,設計者沒有考慮到設計的可持續與環保。甚至出于對市場利益的追逐,選擇價格低廉、環保節能較差的材料,不顧及設計的性能一味降低成本,不僅造成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污染,還縮短了設計的更換周期造成浪費。
三、慢生活理念在室內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1.注重文化的設計
室內設計作品總是與空間所處地的地域文化聯系緊密,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形成的文化形態,不同的地域,文化差異體現在飲食習慣、地方方言、風俗習慣、民俗俗信、建筑遺址、傳統工藝等方面。慢生活的方式提倡保護和傳承文化,豐富的地域文化元素通過特征凝練都是室內設計可以利用的寶貴素材。同時,融入地域文化特征的室內設計,可以傳承相應的文化。歷史上,我國民居形式多種多樣,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樓、上海的弄堂都具有明顯的地域文化特色,然而城市化進程讓這些地方建筑文化符號逐漸湮滅在高聳的樓宇之間。注重文化的延續,讓室內設計保留優秀文化的氣息可以讓設計在多元文化背景中讓人印象深刻。例如,如恩設計研究室所設計的上海水舍酒店是對上世紀30年代的舊建筑進行再利用,建筑空間保留了中西合璧文化的特征元素:石庫門。石庫門是典型的中國民居文化符號,是上海弄堂文化的縮影,石制的門框配上厚木的門扇開合出一間間中國傳統的住宅。設計中通過對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應用,利用一面墻分離建筑與公共巷道的手法,從而共享公共空間,這與上海弄堂的設計手法吻合。酒店的室內空間中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建筑伴隨時間留下的歷史感,當從繁華喧鬧的街道步入酒店后,居住者可以放慢節奏,感受空間帶來的地域文化體驗。
2.注重情感的設計
人們生活在物質符號的世界,忽略了精神和情感層面的追求,設計的人性化、情感化在現在的生活中的作用日漸凸顯。室內設計的服務對象是人,室內空間是人們生活與工作的重要場所,當長時間處在某個具體空間內,空間亦會給人帶來豐富的情感感受。慢生活理念倡導設計者應更多關注空間給人帶來的情感感受,針對具體的空間使用人,進行需求分析,創造出更加人性化、富有情感關懷的空間環境。在設計過程中,注重用戶的感受,為使用者考慮空間體驗感,使室內空間更具富有情感。以LIAG公司設計的瑪西瑪公主小兒腫瘤中心為例,這是一家為罹患癌癥疾病的兒童提供生活空間的醫院。疾病總是會給人們帶來負面的消極感受,設計者充分考慮了使用者的情感需求,包括對患病兒童和父母、家庭之間聯系的關注,以及不同年齡段的患兒對個體空間需求的關注,設計出滿足家庭陪伴患兒入住需求的空間。同時,也充分利用了室內與室外之間的自然聯系,例如日照、視野與空氣等自然因素都被設計成為輔助患者療養的手段,體現出設計者對空間使用者的情感關懷。
3.注重可持續的設計
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往往與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相聯系,慢生活理念則更傾向可持續性發展的設計。從改變生活,消費,消耗的方式,生活方式,和增加人們對環境利益的了解和重視來減少人類活動對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不良影響,從而使得設計獲得保護環境利益的結果。室內設計的過程就是人類對環境進行改變的過程,我們選擇何種材料與節能方式,在空間內如何布置陳設軟裝飾,都會對環境整體系統產生或好或壞的影響。慢生活理念主張注重可持續的設計,更加強調室內設計對環境的影響。根據《室外排水設計規范》中針對雨水綜合利用條目的說明,雨水經收集、儲存、就地處理后可作為沖洗、灌溉、綠化和景觀用水等,也可經過自然或人工滲透設施滲入地下,補充地下水資源。以丹麥哥本哈根大學Maersk實驗樓為例,大學公園的建設對坡道做了功能設計,利用坡道的磚塊縫隙將雨水吸收進蓄水池中,水源收集后用于其他綠化的灌溉和廁所的沖洗;建筑立面由可移動的百葉窗形式組成,百葉的翻轉調節可以很好的控制氣候對室內環境的影響,節能的方式下,遮陽、抗風,確保了空間的舒適性,很好的做到了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四、慢生活理念的設計實踐
慢生活理念應用于設計,主張通過設計使人以放松、平和、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其核心與東方設計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自古的東方設計講究侘寂之美,器用為美,筆墨不須多,只需要點睛之筆,雅致環境與設計品相互成為風景,相互融合,人景合一,達到和諧。慢生活理念重視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倡設計者更多關注設計給人帶來的情感感受,重視人與自然的整體關系,提倡可持續的設計。忙碌匆忙的生活背后,人們也更傾向于慢生活的方式,例如各地建成的以傳統文化為背景,還原悠然慢生活的城市環境,很多都已經成為了年輕人眼里的“網紅”打卡點,可以說,將慢生活理念融入室內設計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新中式風格主題餐廳設計,是一個融入慢生活理念的設計實踐案例。新中式風格是隨著時展、審美需求變化,傳統中式風格在現代的演繹。與傳統中式又有所區別,新中式風格在色彩方案上常常選用淺色木質,中式慣用的紅色、金色、黑色也以桃紅色、暖黃色、咖色代替,給人以清新的視覺感受。方案中新中式元素的應用和生態環保材料的選擇,營造出溫暖和諧的空間環境正是慢生活理念所提倡的。餐廳室內空間內所有的軟裝陳設、界面造型都圍繞主題展開,當人們步入其中,通過所見和所用,融入空間主題的情境。獨立包間中,暖色調的空間氛圍利于營造家庭、朋友聚餐時的熱鬧、積極氛圍,木飾面的墻面裝飾保留了木紋的自然質感,頂部使用可再生資源竹材,符合可持續設計理念。豪華包間空間更加寬敞,屏風、字畫、茶臺,茶水柜立面的瓦片裝飾,白色、原木色、咖色與暖黃色的和諧搭配表達出悠然的慢生活方式。走廊過道的設計中,木作家具的陳設與唱片機、復古燈具組合,體現了中式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的結合。整體空間設計以中式文化元素為符號,有別于其他趨同化嚴重的餐飲空間,重視文化內涵、情感關懷與可持續設計的理念在方案中都有充分體現,為當今室內設計如何更好的符合年輕人的審美做出了實踐探索。
五、結語
總之,消費社會背景下,一切高速發展帶來的既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病態。對經濟的追逐,對文化的漠視,以及求快背后引起的對自然的破壞和資源浪費成為眼下面臨的現實問題。慢生活理念并不是指在生活中放慢速度,也不是指以消極、懶散的態度面對生活。而是一種積極、樂觀、輕松、平和的心態,應用于室內設計中,包含了對文化的關注,強調在快節奏生活中對文化的關注重視與傳承;對情感設計的關注,強調利用設計更好的處理人與空間環境的關系,給人以積極的情感感受;以及對可持續的關注,強調設計中重視節能、環保、可循環持續的觀念。一件優秀的室內設計作品,設計師必須對項目進行深度理解,分析空間、建筑、環境,把握地域文化,采用可持續設計策略,利用色彩、陳設、材料等細節的元素設計出給使用者充分情感體驗的作品才是慢生活理念的表達。
參考文獻:
[1]讓•鮑德里亞著.劉成富,全志鋼譯.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羅敏,劉文海.“慢生活”理念在家居配飾產品設計中的運用[J].工業設計,2018,(11):55-57.
[3]格雷姆•布魯克著.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精品[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7.
作者:趙子君 單位:金陵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