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區塊鏈思維下藝術品交易新方式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自從Beeple的NFT作品在佳士得拍賣出4.49億人民幣天價以來,NFT以及其背后的區塊鏈技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除卻新風口帶來的蜂擁而上的資本,區塊鏈背后的底層邏輯也值得探討。針對當前國內藝術品市場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如藝術市場買賣雙方的信息嚴重不對稱、市場退出機制不足、藝術品鑒證溯源難等現象,有必要引入新的技術和平臺。通過對于代表性平臺個案的發展及線上具體實踐案例的研究,初步剖析區塊鏈的特性及其對當下和今后藝術產業的影響,尤其是對后疫情時期藝術市場的動向與表現進行分析,為解決相關問題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區塊鏈;藝術管理;藝術品
市場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虛擬貨幣的出現和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互聯網經過20多年的逐步發展,隨著便攜式設備的不斷演進,已經完全滲透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互聯網的每一次重大發展,對于當今世界來說都是激烈的震蕩。文化產業的不斷進步,藝術市場的快速成熟,都要求更理性、全面的技術應用。在當前的社會背景和經濟條件下,更需要建立直接接觸藝術品樣本的機制,以更好地了解其預期價值。這與引入平臺的立意不謀而合,通過打造與藝術品作者的交流平臺,挖掘潛在觀眾對于藝術投資的興趣,從而形成更完善的交易和投資流程,使普羅大眾能更容易接觸藝術品市場。但與此同時,由于技術相對滯后,社會接受程度參差不齊,區塊鏈技術在國內的藝術市場中應用相對較少。
一、“去中心化”與“中心化”的碰撞
根據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1908—1970年)的精神需求層次理論,當人們的衣食住行需求得到滿足時,就會注重高層次的精神需求。藝術品使人精神愉悅,從感性認知變成一種理性的功能需要。隨著經濟增長和人們投資意識的深化,將藝術品作為商品進行交易的人越來越多,藝術品逐漸成為投資和獲取利益的工具,藝術的金融組織方向越來越明顯。從近年的研究中也可以看到,我國藝術品交易的主要陣地,不外乎藝術博覽會、大型拍賣會等,相對于西方一級市場的畫廊成交量來說,市場形態仍以中心化分布較多。一方面,藝術品牌的塑造較為稀缺;另一方面,藝術家在社交媒體的沖擊下,自我營銷方式更加多元化,致使購買者在眼花繚亂的大環境下趨向于更加穩妥的購買渠道。中心化的市場形態在近30年的發展中逐漸成形。那么藝術本身的邊界又被如何定義?從最早的神化到人化,從一板一眼的寫實到印象派的出現,從二維到三維,每一次藝術概念的邊界被打破,都意味著人類集體審美精神的重塑,隨之而來的就是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無法否認,科技的發展前所未有地延展了未知空間,當下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可能性也處于極大的不確定情形中。藝術作品與公眾之間的距離從未如此之近。這種接近不再是一種單向的靠近,藝術創作的主體從自我剖析逐漸轉變為擁抱普羅大眾,互動性為全新形式的開啟了提供了新的藝術可能,大眾的參與慢慢成為藝術創作新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性智能、權力重組、語境統一、社群顛覆,這是斯蒂格在他的著作中對未來互聯網走向的大膽預測,也是區塊鏈技術的幾大特點,與藝術品市場的未來發展方向有諸多關聯之處,藝術品拍賣總是會伴有一定的不穩定因素,且大多數時候都是少部分人的狂歡。如果可以引導資本朝著更為理性、智能的方向發展,就可以走向語境統一的藝術品交易的新局面。就當代藝術本身而言,跨學科特征使媒體的介入和受眾的參與趨于多元化。這樣,一些傳統的藝術形式就被迫淘汰。現代藝術市場的轉型趨勢開始明顯,資本對藝術的態度是冷靜的。如果說藝術品拍賣市場是“信心市場”(confidence-basedmarket),那么下放的藝術品投資則是資本避險的最好說明。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動蕩,即便是再大膽的投資人也會趨于冷靜。如果可以拋棄簡單的投機,轉而迎接門檻更低、更易保值的藝術品投資,藝術市場的動力機制重塑的可能性逐漸加大,那么構建公開、清晰的價值發現平臺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AsyncArt平臺簡述
AsyncArt于2020年2月推出,是建立在區塊鏈上的一種新型藝術運動的硅谷NFT藝術平臺,創作、收集和交易不斷變化的藝術品。它把藝術品分拆成Master(主背景)和Layer(圖層)兩個部分。Master是作品的背景,一個Master和多個Layer構成一幅作品。除了整個作品,它還包括在分布式儲存服務器上存儲的一個預設文件,主要記錄了其包含的各個圖層及Master中的信息。Layer是一個特定的、可見的工作層,它有幾個參數:藝術家、擁有者、所屬的Master以及Layer參數。圖層參數由藝術家預設,例如調整顏色、旋轉,甚至作品內容。現在,收藏家們可以接觸到能隨時間變化的、對藝術品擁有者作出反應的,甚至可以追隨股價的藝術品。據悉,該公司將進一步擴大新用戶群,創新多元化的展示方式,開放社區,制作應用程序,推動進一步的開發。在它的體系中,藏家可以收藏主圖和圖層,主圖是藝術品的唯一版本,圖層是組成主圖的各個模塊,二者均會上鏈和標記,藝術品上線后,主圖代號會持續檢測圖層代號,并根據每一個圖層擁有者的輸入和更新進行即時更新。藏家一旦購入一個圖層,就可以更改藝術作品的不同展現形式,不論誰擁有主圖,圖層的改變都會展現在藝術作品上。但藏家并不能隨意更改,現在僅支持指定功能的變化。藝術家可以決定自己藝術品的更改參數、更改范圍及大小,即使已經屬于別的擁有者,藝術家也可以參考實時數據對其進行一定范圍內的改變和設定,為藝術家的想象留出空間。每個月官方會挑選一定量的優秀作品組織拍賣會,以維持整個平臺的熱度。收藏家可以根據預期在網站上出價,如果藝術家接受,那么便會從個人賬戶上扣除相應ETH,這一過程需要ETH的加密錢包(cryptowallet)支持。
三、“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的發展
隨著近年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一方面,市場預期持續向好,業務整合也在不斷加強;另一方面,藝術品市場的內部結構和發展方向沒有改變,迫切需要進一步開拓市場。現今的藝術市場規模龐大,業態結構多樣,得到的社會關注度日益增多。拍賣作為二級市場的主力軍,占據了市場的半壁江山,拍賣公司不僅實力雄厚,而且大多具有現代商業運營理念,注重品牌和規模效益。藝術品拍賣行業已經成為藝術品市場的代名詞,并在市場價格等方面控制著藝術品市場的命脈,它的地位和實力遠遠超過畫廊,本應是第一市場的畫廊處于不利的地位。畫廊經營者整體素質不高,資金不足,在行業中幾乎沒有話語權,無法與拍賣行業形成良性競爭。自21世紀藝術品拍賣調整的第一個十年以來,藝術品市場的信心并未回歸,市場行情持續飄高,藝術博覽會和新興的網絡拍賣對底層市場發出一波接一波的沖擊,而底層市場并沒有跟上,只有頭部吃到紅利,大部分規模較小的藝術品交易機構的生存空間被不斷侵蝕。在疫情之中,網絡的重要性被無限放大,直播、網拍等手段被前所未有地重視起來,新的科學技術逐漸成熟并應用在新興的藝術領域。藝術品市場的潛能是否有可能被科技激發,出現區別于傳統藝術市場的新賽道,那么一直以二級市場為首的傳統業態與新環境的對撞將會是市場的下一個拐點。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許多領域,諸如定價、確權、誠信、監管等,存在固有的問題,制約了其發展,而疫情期間科技力量展現的重要作用,又使數字化場景建構推動了業態的進一步更新,如果科技推動了新的基建,突破口可能馬上就會出現。
四、當下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優勢和不利因素
區塊鏈技術的特點也非常適合藝術品市場。藝術品交易不僅是指銷售,還涉及藝術品金融的各個方面,如資金、質押、信托、租賃、融資等。近30年來,中國藝術品交易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特別是由于疫情原因,上半年的香港藝術品春拍多是通過網絡直播、電話競拍等形式,作為中國藝術品市場國際化的重要舞臺,香港的拍賣行業也發展迅速。雖然許多平臺通過用戶和基于事實的觀察作出相應決策,但多數基于互聯網大廠的決策過程還是原先的思維模式,連最簡單的“去中心化”都鮮少做到,大多數平臺甚至連最基本的域名Web界面、資源文件都需要集中式服務器來完成。如何完善邏輯,做到全托管上聯,形成真正“去中心化”的行業新生態,不僅僅是藝術品投資行業要考慮的問題,更是大量尚未完全成熟的以區塊鏈為深耕方向的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2021年上半年,網上出現了一位署名“本尊先生”(MonsieurPersonne)的藝術家公布了一種新的技術“sleepminting”。他將Beeple的作品直接復制粘貼過來,發布后再將所有權轉回到自己賬戶,并且整個過程可以在鏈上查到相關記錄,看得到源頭和交易id、tokenid、contractid等一系列內容,但token的名字卻叫“nftheft”。雖然這件事還沒有發酵到被大眾廣泛關注,但多少從側面反映出技術還未完全成熟,盲目跟風投資可能會使市場交易走向不可控。波德萊爾(CharlesPierreBaudelaire,1821—1867年)說過:“一些讀者并不擅長意志力和專注的本領,他們偏愛的是感官享受,在他們身上有一種將趣味和理解力掃除一空的怪癖,這使他們在讀抒情詩時困難重重。”與無聊的詞匯堆砌相比,人們更注重感官愉悅。服務于大眾感官的數字藝術誕生并迅速發展。在當代社會中,暢游互聯網使人感到輕松,投資者可以輕松買下一幅宏大的藝術畫卷,或根據偏好的投資組合、藝術品的收藏價值和藝術價值作出決策,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藝術品市場的發展。目前,各國對藝術品的指標還沒有達成共識或者形成較為統一的標準,授權機制不透明,交易復雜,交易過程仍存在爭議或風險。區塊鏈技術的集成應用在新的技術革新和產業變革中,起著重要的作用④。區塊鏈使藝術品市場的秘密越來越少,這種形式對時下的交易模式具有相當的沖擊力,相應地,也會受到現有規則擁護者的反對。因此,“inboundlink”即“上鏈”這一方式,對藝術品本身作為數字化資產進入市場并長足發展一定是有利的。
五、結語
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和科技的變革,新技術背景下新平臺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聯系更加突出。國家戰略的推動、社會的需求、新的科技都逐漸開始重新定義藝術品與人的關系,也引發了大眾對于未來的猜測。在全新的技術語境下,藝術活動與網絡和現實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無數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藝術品交易作為文化交流的必要形式,勢必會隨著藝術活動的更新而引進新的技術。因此,區塊鏈在藝術品交易領域的應用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會與藝術品交易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參考文獻
[1]吳明娣.藝術市場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德)瓦爾特·本雅明.藝術社會學三論[M].王涌,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
[3](美)曼弗雷德·B·斯蒂格.全球化面面觀[M].丁兆國,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4]西沐.數字藝術資產下藝術財富管理研究[J].中國資產評估,2021(4):41-48,68.
[5]楊東,俞晨暉.區塊鏈技術在政府治理、社會治理和黨的建設中的應用[J].國家治理,2019(43):43-48.
作者:李穎珊 單位:西安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