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CIPP高校專業建設評價體系構建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通過梳理剖析我國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現狀中存在的問題,揭示出構建評價體系中價值取向的必要性。構建以cipp評價體系為核心的專業建設評價,探索出一條適合現代高職教育背景下專業建設的路徑,進而促進我國高職教育科學穩定、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CIPP;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評價體系
近年來,隨著國家愈來愈重視職業類教育,高職教育呈現井噴式、粗放式繁榮發展態勢,暴露出其專業內涵建設諸多問題。高職院校專業評價體系建設進程緩慢導致其專業建設評價水平參差不齊,高職畢業生對口性就業供需側不均衡矛盾尤為突出,不能滿足企業行業對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收入、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地位上與高等教育畢業生相比有一定差距。而專業建設作為學校與經濟社會對接的直接樞紐。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新型工業化推進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等,對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改革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解決現階段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現狀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已有學者展開對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評價體系的研究,但對如何評判專業建設的有效性判斷和質量評價還鮮有標志性成果。因此,立足當代經濟社會的供需側關系,找出學校專業建設發展的內在規律,提出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評價價值取向,這對引導、反饋和揭示現代職教體系建設的格局下,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價值評價體系的構建,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一、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現狀剖析
(一)著重專業內部建設,忽視對等外部需求因素。目前,高職院校對師資力量、實訓實驗基地建設等的硬件條件日益重視,卻往往忽視了社會經濟發展、企業行業需求等外在需求因素。學校在進行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目標制定時,未能充分研究區域產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對產業政策、就業市場等缺乏深刻的認識,或在專業設置完成后,停止對產業布局和調整的持續關注,對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沒有準確的預測,對其新標準新技術也沒能及時反饋到專業建設動態調整中去。同樣,學校缺乏對社會崗位工作所需知識、素養與技能的全面了解,造成設置的課程目標與崗位任務需求不相匹配,課程內容和工作實踐結合不緊密,課程建設與職業資格標準有差距,造成專業建設實際效果差強人意。
(二)專業同質化問題凸顯,建設標準與規劃調控不足。高職院校專業應秉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準則,著力打造區域經濟聯系緊密、師資力量雄厚、核心競爭力強的優勢專業,但實時上存在盲目跟風、設置重復、競爭力低等頗多問題。某些院校專業設置一味地追求市場熱點,沒有充分調研自身辦學特色、資源結構優勢、區域產業特點、人才需求狀況。由于我國尚未出臺專業建設標準的明確指導性意見,各院校有的體制機制不健全,缺失標準構建,有的標準運行不流暢,預報監控與反饋機制不健全,缺乏針對性和實踐性。這就造成不能定期有效地對專業體系進行階段性系統性地評估,不能及時跟蹤社會經濟發展對崗位需求動態調整專業設置,不能形成院校專業設置、招生就業機制的協調。總之,這樣的建設規劃不夠全局系統化,分步策略實施不夠細致到位,應對動態變化不夠周全。
(三)專業培養目標不清晰,人文精神關懷匱乏。高職院校專業建設首要目標是滿足經濟社會對技術技能型創新人才的需求,但實際上,一些高職院校往往將其視為唯一甚至終極目標,對培養目標的定位聚焦于技術技能、工作內容、崗位素質,忽略對學生如何適應社會,如何根據自身特點與外部環境有針對性地選擇發展方向,如何提升自我專業發展潛能等人文精神的培養。建設目標的路徑與方法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專業學習系統性弱,良好職業素養形成緩慢。某些學校為了凸顯實踐教學質量,過度鼓勵學生參加各類技能大賽而進行長時間機械式的操作訓練,或采用企業崗前培訓的實訓培養模式,在短期內迅速適應崗位技能需求,致使學生的職業素養鏈無法完整形成,人文素質膚淺,遷移和創新發展能力不高。
二、構建專業建設評價體系中價值取向的必要性
(一)深化專業內涵建設的現實所趨。隨著國家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作為承擔著培養技術技能型高素質勞動者的任務的職業類院校迎來契機得到繁榮發展,辦學規模擴大,招生數量激增。但高職院校辦學基礎相對薄弱,組織架構不盡合理,體制機制不健全,其改革發展還不能匹配經濟社會和產業轉型發展的需要,人才培育質量有待提高。因此,立足社會需求和發展的內在規律,探索出一種新的評價模式來引導其評價價值取向,增強改進的實施效能,這對反思和表征專業體系建設的投入、產出和效益,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推動建設評價體系搭建的重要環節。專業建設評價是衡量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關鍵,受產業轉型影響,崗位工作需求更新迅速,很多院校在沒有做好充分專業評估的情況下,盲目開設新奇專業,致使同質化專業聚集,師資力量跟不上,學生教育理實系統化欠缺,造成功利化難以真正滿足市場需求。通過評價反饋,學校能夠修繕專業培養目標、提升整體師資水平、優化教學課程資源、改善實訓環境,是不斷調整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方向,掌握教育培養規律,緩解社會供需不均矛盾,探究專業建設價值導向的重要依據。
(三)評價體系構建為專業建設指明前進方向。人才培養改革與發展是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評價體系構建的中心,是彰顯職業教育辦學特色,區別于本科教育本質的必由之路。傳統專業課程重理論知識輕實踐教學,各類職業院校意識到這點后,紛紛加大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力度,理實一體化教學資源升級。但部分學校開設的理論課存在量多難度大,專業實訓與崗位生產實際聯系不緊密,忽視理論與實踐系統性結合的問題。因此,改變課程教學理念,完善專業課程體系,調整實習實訓內容,增加師資力量,建立健全科學評價體制機制等刻不容緩。
三、探索基于CIPP的專業建設評價體系構建路徑
(一)探究CIPP評價體系的理論基礎。CIPP評價體系是在泰勒模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把評價過程分成背景(Context)、輸入(Input)、過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四部分進行評估。CIPP評價體系以決策性為導向,把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完結性評價完整地結合起來等特點。其核心是運用系統論的實踐方法,將評價因素分為外部因素(社會經濟狀況、體制機制落實、供需市場等)和內在規律(辦學條件、師資水平、實驗實訓集體建設等)。外部市場供需實際和內在的建設導向規律是專業評價的最終落腳點,學校明晰市場需求,持續修正人才培養的目標導向,指導學生盡早著手和規劃職業生涯,為畢業后走向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二)標定CIPP評價體系的選擇原則。CIPP評價體系貫通于評價對象的各個步驟,對全過程進行實時監控,并將階段性評價評價結果反饋到項目實施對象,不斷解決和優化進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其關鍵是堅持效益與效率相統一。通過CIPP體系評價,匹配社會本體與個人主體之間的供需關系,既突出經濟社會本體的導向性,又展現個人的技術實力,并以盡可能的最小投入獲得最大收益而滿足市場化,最大限度體現專業建設的價值與目標實現。專業建設評價講求效益與效率的和諧統一,但實際評價中表明二者常常是對立矛盾的,這造成價值取向出現偏頗,合理有效地調節好二者關系,事關評價進程有條不紊發展。
(三)厘清CIPP評價體系的內涵邏輯。通過專業建設成果進行CIPP評價,梳理出建設過程中效率與效益之間的突出矛盾點,反饋到建設工作中去,以明晰內涵邏輯,并推動高職教育教評相長。教學實踐是高職院校育人的主體,評價即為檢驗其育人質量的有力法寶,是伴隨著教育發展的必然衍生物。從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端技術技能型創新人才的需求來看,高職院校畢業生愈來愈多地成為國家制造強國戰略的主力軍,以評促教,以教促建。CIPP評價機制可以形成良好的反饋,給學校師生、管理者、建設者帶來啟發,促使專業建設硬軟件條件逐步改善,顯著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并有利于形成良好教風、學風。
(四)構建CIPP評價體系的價值取向。CIPP評價體系的價值取向決定著院校專業建設發展中的效益與效率的平衡。目標取向在鞏固特色優勢專業的基礎上穩健向前,指引了專業建設的轉型升級,這既鞏固了傳統優勢的地位,又帶動了新興專業蓬勃發展,從而保障了專業建設的品質。內容取向規劃建設初期資源配置與利用,挖掘整合院校校內校外各類資源,注重過程建設中人財物的合理使用,以實現建設效果評價的最大化。方法取向體現評價體系的健全性,方法的科學性、規律性、系統性,這將直接影響評價結果的可信程度,并通過堅持評價方法、技術手段、主體的多角度化等評價,保障建構體系的穩固發展。
(五)融入CIPP評價體系的全息理念。高職院校CIPP全息評價是基于大數據的應用環境下,圍繞“以評促改進、以評促構建、以評促發展”的評價效能為中心,通過引進信息化的評估方法與評價平臺,鋪開全息性的專業建設評價的實踐工作。具體評價步驟包括:從不同維度評估專業建設的效果,找出建設過程中留存的疑難問題,剖析問題存在的現實原因,挖掘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健全建構專業建設評價的體制機制,豐富評價標準的實質性內涵,從而有效地帶動并提高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真正水準。這就要求我們運用并融入靜態與動態相結合、診斷與過程性相匹配,定量與定性想補充等的全息評價理念。
四、結語
高職院校在專業建設過程中確實存在內部建設供給側與外部需求側不均衡、建設標準與規劃調控不足、目標不清晰、人文關懷缺乏等諸多問題,折射出構建評價體系中價值取向的重要性。構建專業建設評價體系路徑,探索基于CIPP的專業建設評價體系中的理論基礎、選擇原則、內涵邏輯與價值取向,有利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
作者:劉卉 單位: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