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我國綠色農業科技創新的現狀及困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從研發、傳播、教育、企業、政策等視角簡要分析了我國綠色農業科技創新的現狀,并從政府機制、創新能力、資金投入、傳播和創新體制等方面的困境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綠色農業;科技創新;困境
1我國綠色農業科技創新現狀
1.1研發現狀
從我國專業從事農業研究的機構數量來看,現在只有1400多個,比改革開放初期的500來個增長了將近3倍。但是目前存在科研機構僅僅是數量多的問題,機構人員匱乏和重疊,出現了數據上的失真。近年來,我們也發現國內在綠色農業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這些投入的增長大部分由政府主導與負責,雖然投入得到了增加,但是總體的情況還是偏低。從國內在農業方面的科技創新體系和制度的角度來分析。進入新世紀之后,國家對當前的科研體制嘗試進行改革,政府將農來科技創新研究拋向了市場,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推動綠色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
1.2傳播現狀
我國從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視農業技術的推廣與傳播,從上到下形成了一個五層的技術傳播系統,主要以農技推廣站、種子管理站、土肥技術站、植保技術站為主體。但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在以上主體上的關注度、資金投入逐年減少。近幾年來,基層縣、鄉的農技、種子、土肥、植保等機構幾乎是名存實亡,人員全部都被抽調開展其他工作,導致了當前技術傳播渠道的不暢通,傳播手段、方式、信息內容嚴重脫離科技前沿與生產需要。同時,由于國家投入的減少,經費得不到有效保障,出現了從業人員流失、人才缺乏、素質普遍低下的情況。
1.3教育現狀
由于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很多高等院校出現了生存壓力與憂患,現實逼迫他們向綜合性、多學科的大學發展,導致農業科技知識培訓方面資源被擠壓。但隨著農業發展的多元化發展,各農業院校向綜合大學邁進的步子也促進了農業科學的整合發展。單就農業高等教育來說,主要還是存在一些學科不健全、機構不完善的情況,而且整體來說缺乏世界性的農學科學家和創新團隊,對于國家重大農業課題的研究和創新結果的產出難以承擔。
1.4企業現狀
就目前國外對農業科研企業的研究來看,我國主要是有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的公司在從事農業科研,這些企業能夠將較多的人、財、物投入到研發工作中來,通過借鑒、吸收、應用的方式能夠進行產品的開發。農業發展因其周期長、投資大、風險不可控等原因,導致風險資金進入較少,企業生存較為困難,但仍然存在一些人才聚焦度較高、資金密集度大的企業。因為綠色農業的特性,科技創新型農業企業的資金需求通常是傳統農業的30多倍,這也成為企業發展的瓶頸。
1.5政策現狀
政策方面,主要分為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的法律法規、減少農業市場不確定性的法律法規、增加農業收益分配確定性的法律法規、減少制度給科技創新帶來不確定性的法律法規。從具體的法律政策來看,可以分為《人類環境宣言》、《生物多樣性公約》等國際公約,《環境保護法》、《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農業法》等法律法規,以及《星火計劃》、《農業科技發展綱要》、《科研單位技術轉化免營業稅》等政策措施。上述政策體現了我國利用科技手段支持綠色農業發展的態度,但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
2我國科技創新推進綠色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困境
綠色農業科技創新是一個政府為主導,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的一個系統性行為。本會以各個參與主體為角度探討我國綠色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創新能力不足
綠色農業科技創新的組織是多元化主體參與的,但是目前政府公共機構的創新能力很難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綠色農業科技創新的工作條件差、激勵力度不夠大,導致綠色農業科技創新機構的吸引力比政府、高等院校、企業和其他機構差很遠。而且,我國農業在科技貢獻率上一直沒有發揮主要作用。
2.2人才資源匱乏
隨著經濟發展,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日益擴大,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對于人才的吸引力逐年下降。從全國來看,綠色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育所占比重雖然在增加,各行業的高端人才也開始涉足農業發展,但是總體來說比重是偏低的。畢竟,農業科技創新的工作條件相對艱苦,而創新激勵又比不上金融等行業,導致了綠色農業科技創新機構的吸引力比不上高校、政府等機構。
2.3資金后勁不足
由于綠色農業投入大、風險高、收益高的特性,企業收回成本時間周期較長。在人才、信息、營銷等方面資金的需求較大,而農業企業想要自行參與綠色農業科技創新成本壓力較大。國家在資金投入、稅收征稽、金融支持等方面的體制機制不完善,企業無法獲得足夠資金進行科技研發,降低了企業的科研動力。
2.4創新體制不暢
由于機制不暢,導致我國出現了科研脫離實際、創新成果無人用、各部門之前無法溝通等問題。目前,各高校和研究機構幾乎處于封閉狀態,科研人員熱衷于爭取國家課題,撰寫脫離實際的論文,為自己評職稱增添砝碼。而企業在自行開展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也不愿意邀請高校、機構的科研人員參與,他們也無法參與。高校獲得科研課題之后,企業也無法加入進來共同獲得課題經費的支持。農戶更是完全被排除在農業科技創新之外,他們只能通過自己所能接觸到的商業廣告獲得最新的農業發展技術。
參考文獻:
[1]崔元鋒,伍昌勝,郝文杰,譚波.綠色農業經濟發展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黃文秀.農業自然資源.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3]焦必方.環保型經濟增長———21世紀中國的必然選擇.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李秉龍,薛興利.農業經濟學.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5]劉連馥.綠色農業初探.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年版.
[6]羅偉雄,丁振京,等.發達國家農業技術推廣制度.時事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譚騰蛟 單位: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