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機械化專業辦學及改革措施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分析目前中國農業機械化專業的辦學現狀,針對農機專業的辦學困難,從創新辦學模式、改革教學體系、興建實訓基地、加強師資團隊建設,以及創新評價激勵機制方面提出了專業建設改革措施。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農業教育;創新改革
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前提和保障是實現農業機械化。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比如“農業機械化促進法”、農機購置補貼等[1]。在這一大好政策形勢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社會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企業紛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注重創新研發自動化、智能化的農業機械產品。然而,農業機械專業人才的極度匱乏制約了農業機械的研發、使用培訓和售后技術服務,培養具有農業機械化專業知識,能從事農業機械化方向研發、培訓、技術服務等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已是迫在眉睫,這也促使高校必須加快農業機械化專業的建設,培養新形勢下的農機專業人才,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2]。
1農業機械化專業的辦學現狀
中國農業機械化專業的設置可追溯到1948年,發展至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了,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農業機械也由簡單的機械化產品發展成為涉及機械、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等多門專業領域的自動化程度更高的農機產品,而原本成熟的農業機械化專業的建設思路也已經不再適用[3],目前該專業辦學現狀主要有以下幾點:
(1)招生難。近年來農業機械化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農業機械化專業社會認知普遍存在偏見,大多數人的思想觀念還停留在傳統農業時代,認為農業生產工作環境差、勞動強度大、酬勞低,不愿意學習農機專業和從事農業生產工作[4],這使得無論是本科院校還是高職院校的農業機械化專業都面臨著嚴峻的招生形勢。據資料[5]顯示,目前中國僅有42所本科院校,10所高職院校開設了農業機械化專業,在校學生僅5000人左右。
(2)人才培養模式發展滯后。目前很多高校農機專業并未及時對農機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課程設置不夠合理,缺乏特色,教學設備陳舊[6]。
(3)師資隊伍素質有待提高。目前大多數高校農機專業真正從事農機專業教學的教師大多年齡較大,雖然教學經驗豐富,但是對現代自動化、智能化農業設備還不夠熟悉,一是學校缺乏現代農機教學設備,二是其精力也有限,不再愿意研究新型農機設備;而年輕教師大多數是機械、車輛等相關專業畢業,缺乏農機方面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難以指導學生進行農用機械的操作技能培訓[7]。
2農機專業建設創新改革的具體措施
2.1深入調研、創新培養目標
2009年起,中國開始推行中職院校涉農專業免學費政策,以浙江、安徽、北京、湖南等省市為代表,相繼出臺了高職高專院校本省市戶籍生源涉農專業免收學費的政策,并加大各獎助學金的投入[8]。同時,伴隨著國家“三農”政策的出臺,農機生產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不少傳統機械類企業將目光投向農業機械領域,生產自動化、智能化的農機產品。調研結果顯示從事農機生產工作的大多數是30~50歲的農民,文化程度相對較低,絕大多數從業人員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專業學習,不到一半的人通過短期培訓,且只有極少數畢業生有意愿回農村從事農機和農業工作,絕大多數從業人員沒有經營創業意識。因此,農業機械化人才的培養應該從兩方面著手:一是面向在校大學生的培養;二是面向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或同等學歷,35周歲以下,具有從事農業生產經驗的農民,或是愿意回農村從事農機工作的農民、退伍軍人等的培養。因此,農業機械化專業的培養目標是:能勝任農業機械化生產、經營、維修、研發等工作的具有一定創新意識和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能留在農村生產一線,并能發揮骨干作用的專業技術型人才。
2.2成立農機專業指導委員會、創新辦學模式
以服務“三農”為立足點,緊緊圍繞農機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創新辦學模式:一方面成立由來自農機企業、高校教師等的專家組成的農機專業指導委員會,合作教學、共同研發、推廣技術;另一方面在各級農機部門的支持和協調下,深入各個縣、鄉鎮、村,設立教學點,開設培訓班,實行農學結合,培養從事農業生產的專業技術能手。(1)成立由農機企業的專家和高校骨干教師組成的農機專業指導委員會,共同制定農機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頂崗實習機制。以農機企業新型農機產品的科研項目為基礎,選拔優秀學生組建“農機科研”小組,協助項目開展研發工作,提升農用機械科研水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2)以學校為辦學主體,加強與農機局等相關部門交流,深入各個縣、鄉鎮、村設立教學點,開設培訓班,以從事或愿意從事農業生產的學員為培養對象,采用農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既不耽誤農業生產又能進行專業學習,提升農機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此外,在各個教學點的教學過程中,無形之中深入各個縣、鄉、村對學校起了非常有力的宣傳作用,可提升學校知名度,有利于擴大招生渠道,而且還可以作為在校生校外實踐生產教學的重要場所。
2.3因材施教、改革教學體系
以因材施教為根本,以崗位職能為技能要求,創新課程體系、重構教學內容、改革實習實訓項目。以農業機械化專業在校生為對象,推行理實一體化教學[9]。通過調研分析農機專業崗位群的職業素養和要求,以“三階式能力提升”(一階為農機維護能力,二階為農機檢修能力,三階為農機研發能力)為出發點,重新設置課程內容和實訓項目,并以“集中實訓、頂崗實習”的形式進行實踐鍛煉。以從事或愿意從事農機工作的學員為對象,針對學員的學歷、工作任務等特點,開發相對應的培訓教材,分層次、分批次開設培訓班,在提升學員的專業技能的同時,注重提升生產管理、銷售經營等職業拓展技能及職業人文素養。
2.4以項目為依托,興建校內外農機實訓基地
以校企合作為平臺,以科研項目為依托,多形式多途徑興建農機實訓基地。一方面學校積極申報國家級、省級項目,獲得科研經費,另一方面加強與企業合作力度,與一線品牌企業進行深度校企合作,建立校內實訓中心、校外實訓基地。另外加強實訓教學管理,創新實訓教學模式,比如:實訓課程的開設與具體的農業生產時節對應,實訓項目以具體的農業生產作業為任務,實訓成績由指導老師和農業生產管理人員共同評定;充分發揮農機科研小組作用,積極調動學生參與科研項目,一般的科研子項目則完全可以以學生為主,老師指導學生為輔,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研究[10]。
2.5理論實踐并重、加強師資團隊建設
人才的高質量培養離不開優秀的師資團隊。農業工程技術的快速發展要求教師能與時俱進,不斷學習農機新知識,新技術,因此學校應多方式提升教師素質,加強師資團隊建設,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一方面,學校可派骨干教師到國內外高校進行訪問學習,提升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或是深入企業生產一線,參與農業生產作業,提升農業機械的檢修實踐能力,尤其是新型農機產品的維護檢修能力;另一方面通過聘請農機局、農機企業等專家作為外聘教師,以教學公開課、技術培訓的形式,提升師資隊伍素質。通過各種方式,打造由專家引領,既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又有過硬的實踐能力的師資團隊,才能保障教學順利開展。
2.6注重實效、創新評價激勵機制
科學合理的評價激勵機制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來源于很多方面,比如學術活動、科研項目、競賽項目。因此制定參加各類學術活動的加分制度、參與科研項目的獎勵制度、參加各類專業技能比賽的獎勵制度等,以提升學生參與學術活動、比賽的積極性及創新意識和能力。上述評價激勵機制顯然不適用于教學點培訓班的學員,新形勢下對于現代新型農民的要求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即農民通過專業技術學習后是否能提高生產的產品質量和產量、農機作業質量是否滿足農藝要求、生產經營規模是否擴大、收益是否增加。因此,對于這部分學員,主要考核學員掌握技術的情況,制定這些機制:取得職業資格證的獎勵制度、獲得政府表彰獎勵等獎勵制度,激發學員扎實學習,鉆研技術,激發學員的創新能力。
3思考與建議
農業從業人口老齡化、農業生產副業化、農村社會空心化等阻礙了現代新型農業的快速發展,而農業教育為“三農”服務提供了不可缺少的人才保障。農業教育應及時把握機遇,緊貼生產一線、大膽創新,積極培養農業機械化專業技術人才和新型農民,推動農業機械化的全面實現。
參考文獻
1王曉蕾,史振良.新形勢下農村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現狀與思考[J].河北農機,2013(1):41~71.
2呂小榮,馬榮朝,張黎驊.對農業機械專業本科生培養的探討[J].中國農機化,2012(6):200~202.
3王海燕,邵喜武.高等院校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15(2):72~76.
4崔勇,翟旭軍,金濯,等.高職農業機械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5(15):134~136.
5左萃,楊彪.職業院校農機專業建設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湖南農機,2014(9):128~130.
6李云伍,馮熙.提高農機化專業學生綜合能力教學方法的探討[J].中國農機化,2012(3):177~184.
7張旭紅.農業機械化及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改革的舉措[J].農業機械,2015(5):114~115.
8張珠讓.基于服務“三農”的農業機械使用與維護專業教學改革初探[J].當代職業教育,2013(2):55~57.
9黃曉鵬,萬芳新,孫偉,等.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特色專業創新實踐平臺的建設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4(5):31~34.
10王利民,丁仕華,凌小燕,等.論農業機械化教育培訓的實踐與創新[J].中國農機化,2012(4):6~11.
作者:賈杏 單位: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