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田水利標準化建構強化途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朱懷軍 單位:安徽省鳳陽縣水務局總鋪水利水保站
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是以實施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標準化管理為抓手,以發展高標準旱澇保收農田和高效節水灌溉為核心,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為重點,加快推進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完善管護運行長效機制,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業旱澇保收和穩產高產,為現代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撐和保障。農田水利工程布局合理、配套完善,達到農田防御洪、澇、旱、漬災害的設計標準;旱澇保收面積占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的比重達到75%以上(平原縣達到85%以上,其他縣達到70%以上);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區域灌溉保證率達到90%以上,冬季地下水位控制在60~80cm以下,旱作區1日暴雨1日排至田面無積水,水稻區1~3日暴雨2~4日排至耐淹水深;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的比重達到5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相應目標;集中連片33.3hm2種植規模以上的農業“兩區”達到旱澇保收農田水利標準;農田水利建管護運行長效體制機制建立,農田水利信息化基本實現;大中灌區配備雨水情、墑情等監測設施,各鄉鎮形成管理服務系統;各類農田水利特色示范區(示范鄉鎮、示范村、示范園區、示范基地)全面開展。農田水利工程按照標準化設計、集約化生產、程序化管理和定額化補助等措施組織開展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全面提高灌溉設施配套水平。
搞好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關鍵在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站在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高度,把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擺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作為當地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任務切實抓緊抓好,確保完成各項建設任務。建立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考核制度,層層落實責任,以縣級為單位實施年度考核。考核結果作為新農村建設評比、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優秀水利評比的一項重要依據。將“十二五”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綜合性指標和主要建設任務逐一落實到縣(市、區)、分解到年,具體落實工作方案。為將本地區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抓好抓實,各地要健全有效的工作保障機制,成立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領導小組。同時,各鄉鎮也相應成立工作領導小組,明確責任,采取上下結合,巡回檢查的方式加強工程建設管理,水利局應成立專門的工程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對所實施的工程進行技術指導和質量監督工作。
推進農田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從根本上解決權責不明、管理不善等問題,工程建成后,交項目村管理使用,項目村成立農民用水戶協會,負責全村澆地工作,統一管理項目區內機泵、管道等設施,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建立合理的水價機制,全面實行有償服務。建立管理機制,完善建設程序,提高科學管理水平。農村農田水利工程內容廣泛,實行統一和標準化管理,要科學合理規劃布局,統籌安排,加強資源整合,優化布局功能,發揮綜合效益。要根據農業“兩區”不同建設需求,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原則,因地制宜實施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工程。要完善建設程序,根據先申請規劃審批,再建設施工,后驗收交付使用的原則進行,廣泛宣傳,科學管理,使各地水利工程標準化建設不斷往規范有序方面發展。加大執法和監督力度,建立健全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和獎懲制度。要樹立“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思想,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妥善處理好發展速度、經濟效益與工程質量關系,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糾,加大對建設領域的違紀違規和腐敗行為的查處力度,對工程建設過程中發生的問題,要及時糾正、處理;對那些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要進行精神和物質獎勵,做到獎懲分明,以此來規范建設領域的組織和個人行為。全面加強現有水利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維護。一是安全管理。加強《水法》的宣傳,在防止水利工程受到洪水等自然災害侵襲的同時,也要防止人為破壞;工程建設工程沒有主次,每個環節都很重要,特別是工程配套設施的建設質量一定要保證。二是內業資料管理。關于工程管理的標準、規定、法律等資料必須齊全;設計圖紙及文件、施工記錄、檢測結果、竣工驗收報告等應立項建檔;工程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的結果以及工程管理的各項檢查記錄資料也應當妥善保存。三是工程設施管理。對小型水利工程設施,登記造冊,繪制工程分布圖分類進行排列;對重點工程實施掛牌,設專人重點管理,落實目標責任制,確保已有工程項目特別是重大型項目的設施管理安全。四是經費管理。制定合理的工程維修養護費標準,根據受益面積和各地的具體情況,向受益者和收益單位征收一定的費用,用于工程維護;利用水利發展基金等形式對工程進行維修和養護;推行義務工制,接受受益人或者單位的義務工。五是技術推廣和人才培養。水利工程建設是效益期長的工程,因此建設規劃必須具有發展的眼光。地方水利部門可以采取派出去,請進來,實行短期培訓等方法,抓好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同時要抓好工程建設中的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工作,讓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與日益發展的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相適應,使已有的、在建的和規劃中的水利項目都能充分發揮其自身的效益,服務于民。
在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資,要建立健全公共財政對農田水利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有條件的可設立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專項資金,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左右足額定向用于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充分發揮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等土地整治資金的綜合效益,其用于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和保護方面的支出不低于20%。各級政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資金的計提劃繳、預算管理、定向使用等環節的監督檢查。對現有工程進行維修改造,同時增加新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以適應當今水利發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財政投入的同時,各地政府應加強對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的行政領導,積極組織群眾參與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中來。加大各級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標是著眼于解決“三農問題”,根本目標是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好基礎。無論是為了保障國家食物安全、發展農村經濟,還是為了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資源向生態環境、城市和工業轉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國家;其次,農民和農業已為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在“三農問題”成為突出問題時,在農業和農村有困難時,即使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工業和城市也應該支持農業和農村,國家財政應該向農業和農村傾斜;第三,農民負擔重、農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農民投入太多的資金用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不現實的。因此,國家和各級財政理應加大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投入力度。
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基層水利行業整體人力資源的開發,要有計劃、按步驟地選拔人才去深造,以適應崗位需要和市場需求,鼓勵職工在職學習,不斷提高整體素質,使學習基層水利人力資源要實得到保值和增值。對農村現有水利技術人員進行適當分工明確每個人的業務主攻方向,造就農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資源管理、地質及地下水、水行政執法、財務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統攬全局,承擔起相應的工作。同時加強對技術人員的培訓,并向其做好技術交底工作,使他們也能獨當一面。
目前,農田水利網絡體系不夠健全,站網建設與標準要求尚有差距,高層次人才短缺,地方試驗站的技術力量薄弱,尚未建立可持續的保障機制等問題非常突出,現代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所要解決的問題和面對的挑戰,無論從技術的廣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國家應加大農田水利科學研究、示范與技術推廣的資金投入。不僅要研究有效、適用的技術,還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質的農田水利研究人才,需要在全國形成適合我國農村體制、經濟發展水平和區域特點的農田水利技術支撐體系。重視和加強農田水利科學研究,不僅是時代的需要,也符合世界規則,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突出的問題是“三農問題”,而農業基礎脆弱和水資源總量不足、時空分布不均又是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制約因素,因此,加強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的科研創新是著眼全局、著眼長遠、著眼發展的戰略舉措。
高效生態農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具體實踐形式,具有“生態循環、經濟高效、優質安全”特征。目前,農田灌排技術還是以追求作物節水、增產為目標,對其它如節能、節本、減排、減災等因素考慮較少,已不能完全適應高效生態農業的灌排要求。優先在現代農業園區、設施農業區、飲用水源地、低丘緩坡和經濟園地建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加快以灌區配套改造為主要內容的田間工程配套建設,積極推廣節水省地的地下管道技術,大力加強節水灌溉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繼續開展作物灌溉和耐淹試驗,建立墑情測報系統,提高灌區服務水平。
進一步提升研究與開發農田水利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的能力,特別是適應農業集約化要求的、體現節省勞力、提高生產效率、自動化程度高的農田水利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的研發能力,如經濟實用、高效節能的噴灌、微灌設備及產品,渠道防滲襯砌機具,灌溉自動化控制設備等。
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的根本是質量問題,要確保建設優質的工程就必須有一套健全合理的建設監督管理體制,規范的項目建設管理程序,使施工過程合理、項目管理嚴格、經費使用透明,防止面子工程和豆腐渣工程,保證其成為為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服務優質工程;同時要加強工程項目的后期管理,做到不出紕漏不出事故,使工程項目能夠充分長效的發揮其效益,確保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和人民的正常生活。
要堅持依法治水管水,嚴格執行水利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訂完善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充分調動農民及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多渠道增加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投入,努力形成政府增加投入、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社會各界大力支持共興農田水利的良好局面。精心組織實施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項目,提高工程建設水平,確保工程質量和效益。創新農村水利管護體制,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要求的工程建管體制和運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