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玉米田綠色有效農業技術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通過對太原周邊玉米種植實際的分析研究,結合工作中的數據對比,對生產綠色環保的產品作了簡單的闡述,提倡推廣綠色環保的微循環技術,發展綠色農業。
關鍵詞:綠色環保;病蟲害;防治;措施
現在農田生產中防病、去除雜草越來越多地依賴于化學手段,在省力省工的同時也破壞了周邊環境,對土壤、水源的污染使生態環境每況愈下,植物產生抗病性,同時農產品品質也在下降。因此,采用綠色環保的有效農業措施,防病、增產,還可改善生態環境的微循環,值得大力推廣。
1有機肥高溫堆漚
有機肥來源十分廣泛,但秸稈、落葉、干草綠肥等里面均夾雜有大量雜草、病株,所以經高溫堆漚施于農田,在有效增加生產田基肥的同時,殺滅雜草和病原體,安全有效。具體做法如下:選一塊溝洼地,也可按需挖地。先鋪一層厚約10cm的秸稈等,再將切碎的秸稈、雜草等鋪20cm左右厚度并澆適量的水,撒上1%~2%的熟石灰,再蓋滿動物糞便約10cm。如此逐層堆高約2m左右,最后用厚塑料布密封。堆中溫度逐天上升,最高溫度達70℃左右。夏季1~2個月、冬天2~3個月,即可完全殺死雜草和堆中的農作物病原菌。
2糧肥間作、以地養地
糧肥間作是增加綠肥、節約底肥、培養地力、降低成本的有效技術。在太原市所轄六縣區取一塊玉米試驗小區,設立寬窄行,寬行0.8m,窄行0.47m,8月中下旬在玉米寬行中隔行套種油菜或越冬性綠肥毛苕子。玉米收獲后犁地滅茬,在翌年4月將油菜或毛苕子用鍬鎮壓,灌水蓄墑,因地審時再次點播當地合適的抗病玉米品種。從小區通風條件上測量,間作玉米地比輪作玉米地的風速流動性要好。距地面50cm處風速要高于0.6m/s,100cm處高于0.5m/s,越往底部通透性越高,大大提高了玉米植株的防病、抗病能力。從地力上看,有機質的增加促進了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提高了土壤的孔隙度,降低了土壤的容重,進一步提高了土壤的水分,有利于生物的活動并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墑的能力。
3覆蓋地膜
農業生產中覆蓋地膜的作用主要是增加地溫和保持地面水分,減少水分蒸發,尤其對水資源貧乏的土地十分有效。覆蓋地膜可以提高地濕,早播種、早出苗,提高產量,緊跟時令也提高農作物的經濟價值。在具體操作中如果用法不當,揭膜過晚也會造成損失,因為揭膜過晚,植株生長迅速,次生根和垂直根生長柔弱,表面看長勢很好,但后期會降低抗旱能力和抗倒伏能力,影響產量。因此,要適時蓋膜,揭膜也要講求科學,循序操作,才能百利無害。
4對玉米主要病蟲害的農業防治
通過對太原地區連續幾年玉米品種的區域試驗發現,主要會發生玉米大小斑病、青枯病和矮縮病,以下分病害總結防治措施。
4.1玉米大小斑病
4.1.1病害特點病菌(分子孢子、菌絲體)在病株殘體上越冬,翌年5—6月開始侵害玉米。以后病株上產生大量病菌,靠風雨傳播,引起再一次病害。大斑病多在玉米生長后期發生,為害苞葉。斑病大而且少,最初為水浸狀斑點,后期病斑長出黑褐色的霉層(分生孢子)。小斑病在玉米生長各期都可以發生,為害苞葉、葉鞘,斑病小而多。初期為褐色水浸狀小斑,逐漸擴大成橢圓形,潮濕時病斑上有灰黑色絨毛狀物(分子孢子)。
4.1.2防治措施首先,用豐產高抗大小斑病的玉米品種。其次,實行輪作倒茬,盡量與大豆、花生等非寄主作物實行輪作,可有效減輕病害;播前將種子曬2~3d也可控制病苗的發生;深耕滅茬,平整土地,可促進病殘體分解,抑制病原菌傳播。大小斑病通常都在高溫、高濕、排水不良的情況下發生嚴重,所以應加強田間管理,搞好三溝,增加玉米田的通透性,做到雨晴田干。
4.2玉米青枯病
4.2.1病害特點青枯病是由真菌引起,土壤傳播病害。進入灌漿期開始發生,乳熟末期至蠟熟期為高峰期,一般發病只需5~8d,自下而上葉片逐漸枯死。苞葉也是青枯狀,禿頂增長,葉穗下垂,籽粒不飽滿,植株根系變黑腐。
4.2.2防治措施農閑時深耕凍土,對前茬作物、雜草全面深翻,滅茬平田,清潔田地,控制侵染源。將田間病株落葉運到田外溝中燒毀。施足基肥,有效提高玉米對青枯病的抗性。
4.3玉米矮縮病
4.3.1病害特點這種玉米病毒病是由一種飛虱傳播病毒后發生的,從幼苗到抽穗結實均能發生。發生時植株矮化、節間縮短,后期不能抽穗結實,植株提前枯死。
4.3.2防治措施冬季深翻凍土,以達到消滅越冬害蟲的目的。如果灌溉條件便利,可在植株幼苗時放小水然后用植物油(煤油、廢機油)500g/667m2左右滴油。滴油后掃動植株,使灰飛虱落到油面殺死,傍晚將田內水放盡,再換清水。
5小結
隨著《食品法》的頒布,化肥超標、農藥殘留都將以法律形式加以制約。在“一帶一路”的社會背景下,綠色農業是發展的主流,農產品品質的保障勢在必行。
作者:續曉彬 單位:太原市種子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