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模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農業技術推廣是科技興農的主要途徑,以農業技術推廣為基礎才能夠實現農業技術的普及和創新,由于推廣主體的不同,形成了多元化的推廣模式。基于此,本文簡述了農業技術推廣的概念,對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構建進行分析。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推廣模式;公益型;科教型
1農業技術推廣的概念
農業技術推廣直接關系著農業生產和農業發展,只有采取科學的推廣模式才能達到普及農業技術的目的。學術界將農業技術推廣的概念定義為以下2種:通過先進的媒介將全新的技術在農村推廣,從而拓寬農民對農業技術的認知,積極采取新技術來提高農業產量;傳播現階段最新的農業技術,豐富農民的農業知識,提高農民農業技術水平,促使農民自主的參加到農業技術的推廣中。
2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構建
2.1公益型推廣模式
公益型推廣模式依托于國家建立的公共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其推廣主體由各級政府領導的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組成,由國家財政撥款提供經費。主要特點是:經費有保障,能夠較好的執行國家農業總體發展規劃,便于宏觀管理。主要推廣方式為科技示范、技術培訓及農業技術咨詢等。這種模式屬于無償服務,適用于以下幾種技術:對國家、地區具有總體性影響的技術,應該由政府組織推廣示范;不需要保密的公益性技術,一戶學會便會馬上在全村普及,難以通過有償的方式進行推廣;經濟效益不明顯但公益性明顯的技術,只有靠政府進行無償推廣[1]。
2.2科教型推廣模式
科教型推廣模式以農業科研單位、農業大學為主體,是在政府的指導和市場的引導下、由各類農業推廣機構、農業企業開展新技術推廣的新型推廣模式。其推廣主體有的與地方政府、農村合作組織、農協通過合同協議的方式建立較為穩固的關系,進行技術培訓、技術承包、技術開發、科技轉化及成果轉化等活動;有的直接將農業科技成果物化為實物,利用價值規律和市場調節機制,通過市場流通過程,使農業科技成果從農業科研教學單位進入農戶;有的與產業主體聯合,解決關鍵技術問題。資金來源包括政府撥款;從科技系統、農業部門、教育系統等爭取資金支持;單位自籌;科技貸款;協作單位出資。這種模式能夠最大程度發揮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大學的科技、信息及人才優勢,具有靈活多樣的特點,能夠實現農業技術的快速傳播。
2.3企業型推廣模式
企業型推廣模式包括以農產品為加工原料和生產經營資料的企業等。進行農業技術推廣的企業作為一個經濟整體,通過無償或有償的方式獲得相關技術,然后開展培訓活動,讓農戶在接受了技術指導后進行規模生產,由企業對其產品進行包裝銷售或深加工。某些大型項目要求水平較高的技術,單個農戶難以接受,企業的投資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是單個農戶無法比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小農戶與大市場間的矛盾,提高技術推廣的質量、規模和水平。企業與農戶間的技術推廣關系屬于內部關系,受到利益一致性的影響,二者間比較便于協調。這種模式的資金來源完全由企業自身籌措。使用這種模式的技術多以前景好、效益高并且能夠快速開發的新技術為主,具有技術服務具體、系統和連續的特點,并有助于將工業技術、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產業中。
2.4自發型推廣模式
自發型推廣模式的主體包括專業技術協會、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等,是農民在參與市場的過程中自發組織起來的,以農民為主體,科技人員為顧問,農民技術人員為骨干,主動尋求新技術的推廣模式。這種模式由專業技術協會、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通過有償服務形式獲得先進技術或科研成果,然后通過該組織將先進技術和科研成果傳播出去,引導單個農戶轉向規模化經營。它具有以下特點:自組織特性。推廣組織由農業生產者自發組成,沒有人員編制,一切經費由會員集資;具有相似技術需求的農業生產者自愿聯合,組織內部實行自治管理;以專業戶為基礎開展技術合作;所推廣的技術大多具有“半公共技術”的性質,協會內的技術推廣是非盈利性的,而向非會員推廣則會收取一定費用[2]。
3總結
由于目前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多樣化,各地區參與主體需要根據當地生產產品類型和運作模式選擇合適的推廣模式,即堅持政府主導和市場引導的原則,選擇一種或幾種模式作為農業技術推廣的主要形式,繼而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科技轉化為生產力,促進農業發展。
參考文獻
[1]鄧燦武.博羅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發展現狀與對策[D].廣州:華南農業大學,2016.
[2]余曉偉.南寧市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5.
作者:張朝棟 單位:河南省長垣縣農林畜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