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伴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影響到農業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本文圍繞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結合農業經濟發展狀況,分析了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針對性的措施。
關鍵詞:農業經濟;問題對策
一、相關概述
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基礎,農業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我國經濟總體發展水平。近些年來,伴隨著國家對農業農村發展的不斷重視,圍繞農業經濟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著重大的機遇。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不穩定性等一系列問題,有必要圍繞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進行研究,切實保障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全面落實。通過了解農業經濟發展狀況,總結和分析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就問題提出針對性的建議措施,切實發揮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作用。
二、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第一,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效益相對偏低。近些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居民對農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此基礎上,農產品供求關系和市場需求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正逐漸向多樣化、高品質、個性化需求方向發展,這也使得原先的農村產業結構跟現實的市場發展需求之間越來越脫節,農業結構不合理問題越來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導致農業經濟效益偏低。總體來看,我國農業產業結構仍然比較單一,仍然是以傳統的種植業為主,農民在生產過程中還是偏重于種植產業,對于蔬菜、水果、畜牧、花卉等其他相對高效的農產品產業關注度不高,尤其對于一些具有價格競爭優勢的高效農產品缺乏必要的技術和資金支持。傳統種植產業價格低,附加值低,使得種植業農業經濟難以產生好的經濟效益,對于提升農村農業整體經濟效益不能進行有力支撐。并且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跟區域經濟發展和布局在結合上也不夠密切,并沒有形成有利的規模效應,農村地區在經濟結構調整上缺乏科學的政策引導,在品種選擇、產業布局和區域規劃上缺乏成效,農村經濟區域化布局不準確,專業化政策實施不到位,也沒有形成規模化的農業生產結構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農村經濟規模效應的發揮。不僅如此,對于農村市場經濟來講,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作用還不夠充分,尤其是圍繞農業內部經濟結構,缺少對農業資源配置的有效引導,資源配置不科學不合理,資源利用效率比較低,勞動力、土地、資金等相關的農業經濟要素也沒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業資源的效益發揮,不利于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整體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農村市場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第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經濟差距擴大化趨勢不斷凸顯。盡管近些年來我國對農村經濟給予了許多惠農優惠,對農民生產進行了相關的財政補助。但是總的來看,我國農民在經濟收入的增長方面仍然比較緩慢,尤其是跟我國城市居民收入增長的速度相比較,增長速度差距就顯得更加明顯。在我國農村現實環境下,農村的青年勞動力都外出打工,這也是我國農村農民經濟的重要收入來源。在這一背景下,我國農村的農業經濟生產大都由老年人進行操作和管理,盡管老年人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但是其管理模式和管理思路不夠科學,對于新的技術、新的方法和新的管理模式接受比較慢,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我國部分地區農業生產技術在傳播上具有滯后性,影響到我國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效益。與此同時,我國農業生產方面所獲得的經濟收入往往比較低,農民農業生產收入年度波動幅度也比較大,這些都使得我國農民在生產勞動積極性方面不夠高,這既不利于我國農業的健康發展,同時也難以創造良好的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生產環境。第三,我國農村土地資源量不斷減少,經濟產量不斷降低。我國農業生產土地資源是有限的,并且近些年來伴隨著荒漠化不斷加劇,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資源在總量上正不斷減少。與此同時,伴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城市發展用地不斷向城市郊區發展。在發展過程中也占用了大量的農業用地,導致農業生產土地資源不斷減少。除此之外,在發展中農業土地污染問題日益突出,這些不僅影響了農業生產的規模和效益,同時也對農業經濟持續發展具有不利影響。
三、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措施分析
第一,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逐步實現農業產業化規模經營,增強規模效應。規模化產業化生產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途徑,要圍繞優勢產業進一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逐步淘汰劣勢產業,增強優勢產業。圍繞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和市場需求,對農業結構進行多層次科學化調整,推動農產品多樣化、優質化發展。積極發揮傳統農業優勢,不斷創新農產品和發展模式,培育農業經濟發展支柱產業。在此基礎上調整農業結構,優化農業經濟模式,提高農業經濟產業化、規模化效應,增強農業經濟整體實力,結合自身條件和資源優勢,逐步轉變原有的傳統種植業模式,積極嘗試新型高效農產品,通過傳統種植業和畜牧業養殖業等其他農業經濟的有機結合,增強相互帶動作用,以此來提高經濟效益。第二,進一步保護農業土地資源,提高農業土地資源利用率。通過資源高效重復使用,確保農業土地資源安全。我國農業生產要基于城鎮化不斷提高這一大背景,通過實施可持續發展,提高土地資源使用效率,減少土地資源浪費來,為農業經濟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在生產過程中應當逐步推廣新興技術,逐步減少農藥化肥等化學物質的使用,減少此類物質對農業用地的破壞,通過提高土地營養成分和土地質量為土地長期使用提供有力保障。同時應當進一步加大退耕還林力度,切實保護農業生產發展環境,逐步解決農業發展、城鎮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通過保護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提高農業土地資源利用率,減少土地浪費。第三,積極推廣先進農業生產技術。要將先進農業技術的研發作為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徑。根據區域特點,大力發展立體農業,提高單位土地農業產量,并提升有機肥料的使用率,建立健全相應的土地測量系統,對土地的營養狀況和質量進行及時檢測和改進。依靠監控系統,實現農業區域衛星檢測。對于農業區變化情況及時掌握,并充分利用剩余秸稈等資源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減少環境污染,依靠農業技術的改革,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農業科技產業化與農業科技企業發展戰略[M].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程洪兵,2011
[2]中部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研究[M].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王軍民,2009
[3]湖北三農問題探索[M].湖北人民出版社,王雅鵬,2014.
作者:石云 單位: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農業科學推廣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