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經濟增長影響因素與可持續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以山東省農業經濟發展為研究對象,經探究發現,資源匱乏、技術落后、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制約農業種植業與農業經濟的穩定增長,因此提出優化農業結構、發展生態農業以及引入現代化技術等策略,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增長。
關鍵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制約因素
農業是我國最基礎的產業,當下世界經濟瞬息萬變,在“內循環為主導、內外循環相互結合”的理論指導下,農業的穩定發展、農產品的持續性供給事關民生以及國家的長治久安[1]。山東省是我國的農業種植業大省,其多種蔬菜、水果的種植技術都處于國內領先水平。近幾十年,黨中央先后推出了減免農業賦稅、政府補貼農作物種植等相關政策并落實了“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脫貧攻堅”等戰略,使山東省農業經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由于農業種植業發展過程中受到的自然環境、氣象災害、自然資源以及人事勞動等多種制約因素的限制,對農業經濟發展造成一定阻礙,尤其是在“物聯網技術”以及“高端化機械設備”大發展的今天,我國的農業產業亦是處在向“農業4.0”時代轉換的關節時間點上,對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穩定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以山東省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通過對限制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進行全方位的分析,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方案和策略,以求為農業經濟的穩定增長、生態農業的建立以及產業的可持續運營奠定基礎。
1農業經濟概述
農業經濟指通過合理運用經濟學理論、農業生態學理論進行農產品的合理生產與分配。農業經濟囊括農產品的生產(農作物種植、畜牧養殖、水產養殖、林業資源的開發等)、深加工、運輸、銷售等諸多環節[2]。
2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和其他經濟體系一樣,農業經濟的發展受到資源、科技以及環境3方面的限制[3],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2.1資源緊張、利用率低
山東省一直是我國的農業大省,其農業產業主要以農作物種植業為主,與畜牧養殖、水產養殖等產業相比較,其農業經濟的發展對于農業資源的依賴程度較高,農業資源的匱乏成為制約農業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2.1.1自然資源有限。制約農業種植業發展的資源主要包括土地資源與水資源,山東省雖然地處東部平原地區,且位于黃河灌溉體系范圍之內,地域土壤肥沃,適合農作物栽培與農業經濟發展,但是由于人口基數過大,其人均耕地以及農業用水量低于其他地區,如在一些人口聚集地的農村,每個人只有不到0.03hm2的農耕田,而且伴隨著工業、農業用水的加劇,其地下水位越來越低[4]。農耕地是農作物栽培的根本,而水資源是農作物生長的血液,自然資源的匱乏必將影響山東省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2.1.2高端生產資源匱乏。農業種植業的生產資源主要依賴農藥與化肥,由于受到基礎研發的限制,我國高端農藥,例如,美國的杜邦康寬(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陶氏益農艾綠士(60g/L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德國的拜耳露娜森(43%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懸浮劑),以及高端肥料等生產資源相對匱乏等問題,使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受到一定的國際制約,如今年受進口原材料的影響,農藥、肥料的價格一度上漲。2.1.3勞動力資源短缺。農業種植業具有勞動強度大、工作不體面、工資收入不穩定等特性,導致年輕勞動力普遍流向經濟相對發達、就業前景更廣闊、福利待遇更好的城市,農村勞動力的缺失勢必會拖延農業經濟發展的速度??梢钥闯觯m然近年來國家通過出臺政策以及加大資金支撐的方式來刺激農業經濟的發展,但是由于農業資源的限制,導致其發揮的效果與預期值有一定的差異[5]。
2.2高端技術應用較少
山東省的農業種植業處于全國領先狀態,有“蔬菜之鄉”之稱的山東壽光,“蘋果之鄉”之稱的煙臺,其蔬菜、水果的栽培技術領先于其他地區。但是由于高端科技應用較少,導致其農產品逐漸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具體可以表現在以下幾方面。2.2.1綜合性農業技術開發匱乏。伴隨著谷物聯合收割機、大型耕地拖拉機、施藥無人機等現代化機械設備在農業種植業中的普及和應用,農民雙手得到解放、農業耕作效率大幅度提高。但是當前階段的農業技術研發過程中,往往只是針對某一種技術的開發(比如新品種的研發、新型農藥或者肥料的研發),其基于某種農作物或者某個農業生態系統的綜合性研發較少。而單種新技術在應用過程中,受到各種制約因素的影響較大,其取得的效果相對有限,不利于我國農業經濟多元化、現代化的快速發展。2.2.2科技水平低。農作物栽培以前,未及時應用人工智能、5G等高端技術進行詳細的市場調查,而是盲目選擇農作物種植品種和栽培規模,導致其農產品的生產量與市場需求存在較大的差異,農產品的價格起伏不定,嚴重影響經營者收益??梢钥闯鑫覈r業經濟信息化、科技化的進程較慢,會嚴重影響經營主體實際收益,制約農業經濟的穩定持續增長。2.2.3農產品品質低。在我國農業種植業發展過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追求農產品“高產”一直是部分地區農業經營活動追求的最終目標,然而農作物種植過程中存在管理粗放、農殘超標的弊端,導致其農產品無法滿足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消費者對高品質農產品需求[6]。2.2.4缺乏完善的技術推廣、應用體系。現代化種植業的發展涉及到植物保護技術(農作物的科學栽培、病蟲害的綜合防治等)、物聯網技術、現代化機械設備等學科,對于其農業技術推廣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當前階段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存在專業人員匱乏、技術人員綜合水平良莠不齊等因素的制約,限制農業經濟的穩定運行。2.2.5經營主體綜合素質較低。我國從事農業的經營主體以受教育程度較低、綜合素質有限的農民為主,對農作物種植現代化技術(生物天敵技術、生物農藥技術、現代化灌溉與施肥技術等)接受程度和學習能力較低,這極大地限制了農業生產效率,不利于農作物品質、產量地提升以及有效供給高端農產品,限制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綜合而言,我國部分農業經營活動已經由“人力+牛耕”時代步入機械化時代,但是并未形成相對完善的以前沿技術為支撐的農業經濟快速發展體系。
2.3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在以往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部分地區過度追求速度,忽略了對環境的保護,導致環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壞,制約農業經濟的穩定可持續發展。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2.3.1過度施用化學肥料。農作物栽培、管理過程中,由于作物連茬種植現象普遍,導致其化學農藥、化學肥料的使用量超標嚴重,部分有機磷、有機氯的化學農藥代謝周期長達幾十年之久,這不僅使得土地鹽堿化,導致農耕田的土壤土質大幅度下降,制約農業種植業的持續發展。而且過量的營養物質經地下水、地表水匯流至河流、湖泊,引起農業面污染、水源富營養化,導致蝦、魚、蟹以及海帶等水中動植物大量死亡,嚴重制約水產養殖業穩定發展。2.3.2自然災害頻發。部分地區為了加速農業經濟的發展,擴大農耕田的面積,盲目砍伐大量森林植被,使得近年來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日益提升,這反過來制約了農業種植業的發展,如土地荒漠化、沙塵暴、冰雹、洪澇、干旱等氣象災害會對農作物的生長造成毀滅性的打擊。綜上所述,以環境破壞來換取的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模式并非長久之計,怎樣借助現代化技術與設備,建立生態農業,組建農業經濟綠色、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成為當下研究的熱門[7]。
3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策略研究
農業種植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是保證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守護“飯碗”的關鍵,因此需要借助現代化技術,健全完善農業產業結構,推動發展生態農業,從而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措施。
3.1優化農業結構
大量實踐研究證明,科學、合理的農業結構是保證農業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性條件。在農業結構優化過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3.1.1實現科學種植。相關技術人員借助物聯網、大數據以及AI等現代化技術對農產品市場需求精準預測,結合本地區的地理位置、生態氣候、人文地貌等因素,對可利用的農業資源進行合理分配與規劃,對農業種植業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從而合理調整農作物栽培面積和種類,優化完善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產業(比如臨沂山區可以推行經濟林果產業,而在東部平原可以種植高端蔬菜),在保證農產品產量的同時,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完善農產品的市場供求關系,并且保證農業經營主體的基本利益,為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創造基礎性條件。3.1.2建立現代化農業合作社。針對當前農業種植業規模較小、相對分散等弊端,可以通過“土地流轉—農民入股”的模式,建立現代化農業合作社,一來可以更好地調整農產品種類與市場的匹配性,二來有利于培育綠色、無公害農產品,滿足人們對高端農產品的需求。在優化農業結構過程中,要秉承科學性、適宜性的基本原則,確保所采取的措施科學、合理,可以為本地區的農業產業發展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8]。
3.2引入高端技術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學、合理地引入現代化技術是保證農業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基礎。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措施。3.2.1加強新技術的開發。采取“政府牽頭—企業主導—農民參與”的模式,通過加強與高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借助“產、學、研”的優勢,合理運用農作物病原微生物智能監測系統、靶標害蟲智能監測系統、動物生命體征智能監測系統、氣候信息監測系統以及土壤監測系統等現代化設備,進行以農作物選種、栽培、收貨、銷售為基礎的、囊括農作物整個生命周期的、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農作物現代化栽培技術的開發與運用,從而加速農業經濟現代化進程。3.2.2組建現代化技術推廣團隊。技術推廣人員的專業素質是推動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合理應用的關鍵,因此要通過加強人才引進以及對農業技術人員進行定期培訓與考核的方式,全方位提升其團隊的綜合素質以及服務于農業的使命感。與此同時,針對農民綜合素質較低的問題,要通過建立農業技術現代化應用、示范基地以及借助新媒體(微信、微博、抖音等)等措施,提升農民現代化農業技術的認知水平和操作能力??傊?,擴大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應用規模,是推動農業產業走向規模化、精細化,維系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3.3發展綠色生態農業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因此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應遵循“低污染、綠色化、持續性”的基本原則,加速生態農業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具體可以包括以下幾方面的措施。3.3.1引入現代化灌溉設備。針對農業資源緊缺問題,可以引入以水肥一體機、微噴、滴管管道為主的灌溉設備,進行農作物的“間套種”,提升農業用水、用地的效率,全方位提升水資源以及農耕田緊張的窘境,以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3.3.2采取多種防治技術。針對環境污染嚴重的問題,可以在農作物栽培、管理過程中,通過采用農業技術(保持良好的農田生態環境,及時采摘病枝、病葉,靶標害蟲的人工捕捉等)、物理防治技術(黑光燈技術、黃板技術、藍板技術、糖醋液技術等)、天敵技術(以螨治螨技術、以蟲治蟲技術、以菌治病技術等)、生物防治技術(蘇云金桿菌、枯草芽孢桿菌、淡紫擬青霉等生物農藥)、科學用藥技術(在病蟲害發生初期,通過噴施低毒、高效、低污染、易降解的化學農藥進行防治)建立病蟲害綠色防控體系;借助緩釋、控釋等現代化肥料,水肥一體機、微噴、滴管等現代化灌溉設備,建立農作物“現代化精準灌溉—施肥”體系,實現農藥、化肥的科學使用,降低其對環境的污染,實現農業種植業穩定可持續發展。3.3.3開發“復合型”農業產業。農業各產業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可以依據各產業的特色,進行“復合型”農業產業的開發,比如建立“稻田養鴨模式”、開發秸稈還田技術及畜禽糞便發酵還田技術,不僅可以有效緩解農業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而且可以通過“變廢為寶”的方式,增加經營者的實際收益。
4結束語
農業經濟一直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石,山東省各地區的相關部門應充分認識到農業經濟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制訂科學、合理的方案,解決本地區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促進農業經濟向綠色化、現代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
作者:王軍 單位:寧陽縣華豐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