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音樂美學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生動描寫了各類具有大眾氣息、生活氣息的民間音樂活動與民俗文化藝術活動,其真實、客觀的反映了在長期歷史進程中民族的情感認知與心理訴求,是了解民族音樂藝術發展的重要素材。本文將結合《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一書,分析音樂美學的價值內涵,探索音樂美學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發展的影響和融入路徑,以期為當前全面提升民族音樂文化質量提供有效參考。由管建華主編,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于2007年5月出版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主要以民族音樂為研究對象,從民族音樂傳承方式的多個層次進行論述,全方位、深層次揭示了民族音樂傳承模式以及對文化語境的價值意義進行全面論述,提出了當前時代環境下民族音樂教育的局限性。民族音樂文化內涵多元、形式多樣,通過對其進行生動挖掘和合理展示,能夠為當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良好基礎。該書具有以下特點:
一、主題鮮明,中心突出
該書研究主題鮮明,中心內容突出,通過對民族音樂文化內容進行全方位解析,為讀者提供了除了民族音樂文化素材的鮮活思考。音樂美學是美學與音樂學的交叉融合,是以音樂藝術美學規律為研究宗旨的基礎性、規律性的理論學科,通過將音樂藝術內容、創作表演和欣賞功能等素材進行系統化研究,進而從“真、善、美”等多層次視角深刻體會音樂美學所蘊含的價值內容。第一,充分感知音樂美學所蘊含的“美”。美是一種特性,通過品鑒相關素材、內容使大眾能夠從精神感官、理智思考等多個角度來感受音樂藝術所呈現的具體內涵。美是音樂美學研究的核心范疇,是對各種可能引發大眾美感的事物本質屬性的抽象、全面概括。在音樂美學中,其重要呈現為藝術美、現實美等多種內容,通過精準把握其中所傳遞的美學精神、藝術法則或藝術形式,從而有效感受音樂藝術所傳遞和表達的生動美學。因此,音樂美學是以音樂藝術的整體視角、內在規律和本質特色等視角進行基礎研究的重要理論,以一般美學或者音樂評價不同,音樂美學吸收了一般美學、音樂史學、音樂評價和音樂技術理論等多種內容,通過從音樂理論體系中汲取相關營養,全面提升了音樂美學的價值層級。第二,客觀認識音樂美學的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在開展音樂審美過程中,要對審美主體、審美對象進行精準分類,通過按照具體審美心理、事物屬性,按照一定審美規律來理解和感受其中所蘊含的內容。在理解和認識音樂美學時,需要充分認識到民族音樂藝術風格不同,其中所呈現和傳遞的音樂情感、旋律主題也將存在鮮明、獨特的藝術個性。因此,通過深度發掘民族音樂文化中所蘊含的人文底蘊和清晰的藝術風格,為當前全面展示、表述民族音樂文化生活、生動的音樂藝術風格,提供扎實的生活化理解。第三,音樂美學研究需要置放于音樂藝術的整體框架之中,通過綜合把握音樂美學所呈現的藝術特色、審美規律與內容,進而實現最佳認知。音樂審美體驗、審美心理具有自身差異性,音樂審美體驗是相關審美主體在音樂審美過程中所呈現的心理變化、藝術體驗,該審美體驗是一種積極、主動的精神體驗,通過將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融合一體”,使聽眾達到“物我兩忘”的藝術境界,實現音樂藝術的最佳審美體驗。通過引導聽眾對音樂藝術內容形成良好的審美感知和情感理解,從而形成完善的、網狀的欣賞結構。總之,音樂美學作為一門品鑒和欣賞音樂藝術的科學體系,通過構建完整、詳細的論述體系,形成了音樂藝術的整體認知。在音樂美學指引下,分析和理解音樂藝術時,要重視從心理學、哲學和音樂作品本身等多個角度對其中所呈現的美學內涵進行完整解析,通過深入音樂作品本身,為大眾呈現完整、全面的音樂美學。
二、內容豐富,素材多元
該書敘述內容全面,其中詳細論述了民歌、舞蹈和音樂藝術等多種內容,通過引入民間音樂、宗教音樂等多種素材,為當前探索傳統音樂傳承與發展模式提供了完善的理解與認識。音樂美學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為:首先,音樂美學并非現代音樂藝術產物,早在史前時期就已經開始探索音樂蘊含的審美理念,通過對音樂藝術的發展起源與想象思維進行探索,融入大眾對音樂審美、功能價值的理解,豐富了音樂藝術的表現形式與審美內涵。在文化多元環境下,面臨文化交流、融合的時代趨勢,在傳承與發展民族音樂文化時,要重視開闊研究視野,提高文化認知站位,通過借鑒西方藝術的傳播規律與情感特色,引入西方表現主義音樂美學來豐富和提升我國音樂美學研究的層次性成為重要的現實任務。其次,隨著現代音樂審美藝術不斷發展,關于音樂藝術的理解與認知也更為深刻。在研究音樂藝術時,也形成了一系列全新觀點。現代音樂審美理念認為音樂藝術是一種民族生活的實際表現,其中傳遞了濃厚的民族特性。因此,在當前研究和認識音樂審美時,需要重視構建在我國音樂與民間謠曲的精神層面,通過喚醒大眾的精神理解與審美體驗,全面提升音樂審美藝術層級。從音樂審美藝術看,任何音樂藝術的創作、表達過程,都應該真實、客觀抒發大眾的真實情感,而并非隸屬于某一階級或者某一群體的情感宣泄。尤其在理解、傳承與發展民族音樂文化時,要重視強調和突出民族音樂所傳遞的社會屬性,堅持用豐富多元的民族音樂來傳遞和煥發大眾的民族意識和文化自信心態。最后,音樂美學從藝術規律的內在視角探索了民族音樂文化體系傳承與發展的相關路徑,通過深度解析民族音樂文化的形成歷程、內在特色和多元審美內涵,合理融入時代元素、多元審美等內容,全面增添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動力與發展形態。從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過程看,要重視改變以往只采用單一“中國風”進行藝術傳播的思想理念,通過選擇富含我國特色、展示我國藝術形態的民族樂器、曲調,并且將其與西方藝術進行生動、巧妙融合,通過增添相應的創作主題、人文創意,選擇融入世界上國內外各地區的藝術信息,進而充分符合大眾的藝術審美需求與層次,實現民族音樂文化與現代樂器藝術的深度融合。在新的文化形態下,傳播、發展民族音樂文化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不僅是拓寬藝術空間的基礎前提,也是提升該文化生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面對多元文化的現實沖擊,要生動、全面解讀民族音樂文化,通過系統化融入時代文化內涵,提升民族音樂文化的生命力與大眾認知水平。
三、重視實證,解讀專業
該書素材重視創新,雖然其中主要論述傳統音樂,但其中所揭示的問題極具時代氣息,通過對音樂教育、邊緣文化等內容進行敘述,增添了全書的論述新意。音樂美學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發展的傳承路徑為:第一,要重視充分、全面利用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資源內容,通過發揮現代技術優勢,構建以我國傳統民族音樂藝術為基礎的音樂數據庫,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貢獻應有的時代力量。在現代音樂教育體系中,要重視利用智慧軟件和多媒體平臺,通過精準、全面挖掘其中所表達的多元美學,使其能夠對大眾形成深層次、全面化的感受與理解。要嘗試用現代音樂美學的創作規律與表達方法來傳遞民族音樂形態的內涵。要正確處理現代音樂藝術、西方音樂藝術與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關系。在做好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時,要重視挖掘和選擇其他具有代表性、文化融合優勢的藝術體系,通過深度融合、規律分析該藝術形態所展示的內涵與規律,有效補充和豐富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價值特色。此外,要重視從音樂美學角度出發,通過客觀理性、全面分析民族音樂文化所展現的價值特色,全面增添民族音樂文化的生命力與競爭力。第二,要綜合時展、科技成熟度與多元文化的融合優勢,全面提升大眾的思想境界與精神認知,營造新的民族文化生態,勢在必行。在傳承過程中,要通過持續改變、優化民族音樂文化形態,充分適應新的文化傳播與發展形態。從時代美學角度看,在推動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中,不能局限于傳統音樂藝術形態中,通過及時調整、優化音樂文化形態,并且吸收全新的文化內容和時代因素,始終保持和提升民族音樂藝術的生命力和價值活力。比如,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過程中,通過將電子器樂、融合媒體技術和人聲等素材融入其中,營造新的文化傳播空間,呈現民族文化的多元魅力與價值優勢。第三,通過生動呈現民族音樂文化的美學風格與人文差異,才能賦予民族音樂文化藝術作品新的生命力。民族音樂文化藝術是基于生活習慣與人文認知的藝術形式,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所需要的人才,既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的智慧支持,也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播與推廣提供了關鍵主體。當前鄉村社會中蘊含了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資源,通過對其進行合理轉化和開發利用,圍繞文化傳播與發展的相關規劃,提升民族音樂文化的價值層級與藝術形態,實現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最佳成效。該書不僅詳細論述了民族音樂文化素材,還融入時代素材內容,有利于當前做好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工作。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發展過程中,要學會借鑒其他音樂藝術中的優勢內容,通過探究符合我國民族音樂傳承的內在邏輯與發展軌跡,通過全面關注國際音樂藝術的發展軌跡與多元優勢,進而為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時展與更好傳承融入新鮮動力。要堅持從音樂美學的本質出發,充分、客觀認識到音樂藝術的共通性,通過完善音樂文化傳播體系,加快民族音樂文化與我國傳統音樂藝術的交流、融合,豐富民族音樂文化的內涵與傳播形態。民族音樂文化是我國文化體系的精髓與核心,是傳播和推廣傳統文化的重要力量。面對文化自信的全新環境,要重視挖掘民族音樂文化所蘊含的文化積淀與藝術形態,通過深度解析其中所展現的精神理念,全面提升民族音樂文化發展層級。民族音樂文化具有重要的傳承與發展意義。作為一種內涵豐富的文化形態,通過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多元化民族音樂藝術進行收集、整理,全面提升民族音樂文化的價值內涵。
作者:李杰 單位:四川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