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經濟新常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問題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社會經濟結構和制度體系出現了新變化,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也提出了新要求。當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發展還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制度體系不健全、財政投入不足等方面的現象,本文基于這一現狀,提出了進一步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獲得感的途徑和方法,從而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提供強有力地支撐。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社會保障體系;路徑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結構也在發生著較大的變化。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轉型升級,人民生活質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對社會生活質量的發展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社會保障制度也必然要適應經濟新常態的發展,其社會保障制度的政策和規范也必然與新經濟發展的狀態相適應。必須建立更加規范科學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
一、經濟新常態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后,尤其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巨大的飛躍,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也更加完善,取得巨大的成績,基本建立了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但是,由于我國社會保障體系起步晚,還存在著制度發展不夠健全、區域不平衡、財政投入力度不夠等現象。
(一)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程度成為衡量國家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準,對人民生活具有著重要的影響,是一個巨大的民生問題。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還有許多社會保障規范沒有建立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當前,雖然我國已經建立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但由于社會保障體系發展有賴于良好的財政狀況,還存在著覆蓋面小,保障力度小的現象,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城鄉保障體系的差別以及中西部保障體系的差別。
(二)社會保障體系發展還不夠平衡當前,從區域而言,我國經濟社會存在著中西部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從群體而言,存在著城鄉保障體系發展不平衡,從經濟發展程度上而言,同一區域內又存在著模式發展的不平衡,這些都影響著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發展,造成社會保障體系發展的不均衡。以長三角地區為例,隨著新常態經濟的發展,傳統的投資導向型增長模式已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正逐步轉變為技術密集型產業。這一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僅推動了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同時也降低了生產過程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和對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大批流動人口將會回流,隨之而言的則是勞資關系的變化,給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平衡發展帶來了新的難題。
(三)社會保障經濟投入還不夠當前,我國在消除貧困和社會保障方面面臨著非常復雜的挑戰,經過近年來的脫貧攻堅戰,我國貧困地區脫貧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隨著經濟發展新常態,我國社會保障費用需求進一步加大,但是社會公共資金投入卻沒有顯著增長,造成供需矛盾更為緊張。在新的經濟環境下,城市發展的基本性質對人們的生活水平有著重大的影響。過去,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發展,但對社會模式的改造收效甚微。如今,人民對于社會保障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再僅僅滿足于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經濟新常態下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途徑
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制度的建立,有助于經濟增長,改善市場,增加就業,發展勞動力市場,實現社會發展的目標。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強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為我國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一)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新經濟形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和發展必須符合這一基本趨勢。目前,我國通過立法已經制定了社會保險、救助、補貼等方面的基本制度,進一步深化了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從而更好地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逐步解決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問題,不斷提高保障水平,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因此,必須瞄準新經濟常態發展的社會特點,采取有效措施,動員更多的資源用于住房建設,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建設,積極推動許多社會企業的創建和發展,推動社會組織的發展。同時,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勵企業發展,推進企業參與到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提高企業在吸納社會人才方面的競爭力,增強企業的發展潛力。
(二)加大社會保障經濟投入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依賴國家財政的投入,社會資金的參與,是一個系統的工程。當前,隨著我國經濟體量的增加和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政府應該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一方面,加強對社會保險基金的管理,通過對社保基金管理和投資,來實現社會保障資金的自我增值,從而提高社會資金保障能力;同時,政府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提高保障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引導社會資金廣泛參與。單純依賴政府投入,是無法建立滿足現代人民需要的保障體系,保障體系的建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國家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政策,鼓勵社會資金廣泛參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解決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過程中資金短缺,以及因經濟增長放緩帶來的財政資金收入建設的壓力。
(三)推進城鄉居民保障體系的平衡發展雖然,廣大農村已經建立了社會保障體系,但與城鎮居民相比,保障體系和能力還是比較低的。就整個保障體系發展歷史而言,多年來,我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普遍較低,主要體現在發展起步晚,保障收入低,生活質量不高等方面。這也造成了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因此,一方面要加強對農村保障體系建設的投入和發展,通過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來實現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另一反面,要合理對待城鄉差別,推進城市經濟發展反哺農村經濟發展。通過城市帶動農村的方式,不斷提高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為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供良好的資金支持。近幾年來,我國政府在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投入了巨大的資金。但隨著進入經濟新常態,社會發展結構和發展模式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建立科學規范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成為當前社會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應該高瞻遠矚,認真梳理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變化,總結好國內外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的建設經驗,正確處理好國家、社會和個人之間的關系,從而建立適應經濟發展,科學合理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轉型。
參考文獻
[1]黃文正,何亦名,李宏.經濟新常態下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問題研究[J].經濟問題,2015.
[2]睢黨臣,彭慶超."新常態"背景下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J].河北地質大學學報,2015.
[3]張景嵐,王海燕.經濟新常態下社會保障體系發展面臨的挑戰探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
[4]楊懷印,趙清瑩.經濟新常態下社會保障制度的調整研究[J].云南社會科學,2015.
作者:朱鵬 單位:夏津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