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青少年轉型期美術教育研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青少年處于由童年向成年發展的轉折期,是人一生發展中最重要的關鍵期。兒童和青少年在藝術教育過程中是一個連續的藝術發展過程。青少年“轉型期”的美術活動,仍是把審美和創造型思維發展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他們的創造活動直覺和理智兩方面作用達成。因此,美術活動對“轉型期”青少年的素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青少年;轉型期;美術教育
進入21世紀,我國貫徹素質教育方針,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重視,兒童美術活動作為早期教育的重要內容受到關注,從而推動了兒童的繪畫活動。另一方面,由于我們在美術教育理論發展上還比較薄弱,對國外的一些教育理論的理解常出現偏差,如在美術教育中廣泛流傳的“不干預”理論,許多青年教師就誤認為是讓孩子隨便畫,這樣一來教學形同虛設,教師無所作為,一旦兒童的想象活動向客觀認識轉變時,教育上的鏈接問題便凸顯出來。兒童和青少年在藝術教育過程中是一個連續的藝術發展過程。因此,青少年“轉型期”的美術教育值得我們去關注和研究。
一、我國青少年“轉型期”
美術教育的現狀青少年“轉型期”教育,是美術教育界多年來普遍關心的問題,也是美術老師感到棘手的一個問題。根據目前的社會需求,在這方面存在多種教學形式并存的局面。為了應對中學特長生升學考試和中等美術專業升學考試,開辦的考前培訓課程有素描、色彩、設計等,還有為了繼承民族文化傳統開辦的中國畫教學課程,也有針對地區文化特點開辦的民間美術教學班,如年畫、剪紙、農民畫等。此外,由于地區文化發展不平衡,師資教學水平的差異,表現在同一年齡中的青少年繪畫發展也極不平衡,顯示了較大的地區性差異。
1、青少年“轉型期”藝術發展存在差異性
經過我們的調查研究發現,小學六年級學生的繪畫能力和發展水平,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特別在一些經濟較為落后的偏遠農村,受經濟條件和師資水平的局限,學生的發展水平更為落后。類似廣東深圳這樣地處南方沿海開放區域,接受現代教育理念迅速,教學改革活躍,水平能力提高很快。因此,現實中青少年繪畫能力發展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他們進行美術教育,企圖用一種方法解決問題是不現實的。我們只能根據學生個人的具體情況,根據他們的發展特點分別加以指導,制訂切實可行的方案施教。
2、美術專業應試教學和考級
目前我國校外教育單位和業余美術培訓機構,一般都把解決青少年的寫實造型能力作為課程重點。其原因一方面是這一階段青少年有提高自身專業表現能力的意愿,更多的是為了滿足升學特長考試、專業技能考試的社會需求。關于美術專業考級這一問題,是當前社會上出現的一種怪現象。教育部和宣傳部門一再組織專家討論,呼吁在兒童中不要組織考級。但是一些部門受到利益的驅使,仍然下大力氣編教材鼓動家長讓孩子參加考級。他們把考級看成賺錢的工具,不遺余力地去做。這種脫離兒童心理發展需要單純考專業技能的標準,顯然與我們素質教育方針相違背的。
二、青少年的心理發展與藝術表現
1、青少年發展的心理發展
在發展心理學中,皮亞杰認為,從11歲至15歲是心理發展的形式運算階段,稱為青年的準備階段,即前青春期。15歲至18歲稱為青年期,是個體進入成人社會的時期。這一時期是從童年向成年的過渡時期,意味著由依賴成人生活的孩子,轉變為獨立生活的成人的發展過程,是人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時期。這一階段青少年在生理、心理方面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青少年的藝術發展,根據羅恩菲德的意見,11歲至13歲為擬似寫實階段,該階段為即將來臨的青春轉折點的準備階段。13歲至17歲為寫實決定期,是創造活動中的青春期危機階段。因此,我們將11歲至16歲這一青少年藝術發展階段稱為“轉型期”,面對青少年的轉折期,我們應給予足夠的關心和重視。青少年參加繪畫活動,不僅有利于繼續開發潛能,同時也有利于進一步發展智力、情感、能力和人格特質。青少年藝術的轉型并不是個不可逾越的階段,順應和處理好這階段的發展特點,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正是我們要研究和試圖解決的問題。青少年期是認知發展的重要階段。根據皮亞杰的理論,11歲至15歲的心理發展叫做形式運算階段,是產生假設———演算推理的思維時期。這一時期他們在認識技能方面已有很大發展,開始從兒童那種主觀的自我中心的、簡單片面的、表面的、孤立的認識,發展為較為真實、客觀、全面的思維方式。他們思考問題已經有了一定的獨立性、抽象性和邏輯性。他們在解決問題時,會假設多種可能,進行歸納、推理,進行系統化的組合、排列、分析,會運用逆向思維分析問題,并能由計劃、有策略、有效果地處理信息。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發展是個性發展的重要前提之一,也是進行自我教育的基礎。美術教育尊重青少年的個性發展,是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體現,教學中要重點注意提供適當的支持對于自信心不足的學生。
2、青少年的藝術表現
青少年的藝術表現是藝術發展中的過渡階段。他們開始脫離兒童那種無意識的繪畫方式,也不能向成人那樣去畫。他們的藝術創作無論題材內容、表現形式、專業技能等,與童年時期相比,都有了明顯的變化。例如,“轉型期”的青少年開始能客觀地觀察物象。在寫生中,他們喜歡描畫細節,較真實地表現物象特征,創作多以自身生活經驗為依據,畫面真實、具體而生動。青少年的思維能力較童年時期有了本質性區別,他們已經具有較真實、客觀、全面的思維方式,有了一定的獨立性、想象性和邏輯性。另外,這一階段青少年思維發展還不太成熟,看問題容易偏激,仍帶有明顯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并且在繪畫中開始關注藝術的形式。另外,青少年處于轉型階段,他們在創造力的發展方面既不同于兒童,也不同于成年人,首先,青少年的創造力發展更多地帶有現實性特點。他們的藝術創造想象由幻想變為現實。其次,這一時期青少年創造力的發展主動性和有意性在增強。他們勇于克服困難,并能主動提出新問題。再次,這一階段青少年創造力的發展更為成熟。隨著他們知識、經驗的不斷提高,創造思維能力的發展,在創造力的深度、科學性、藝術表現形式方面大有進步,創造意識更強烈,思維更敏捷,熱情更高。
三、青少年“轉型期”美術教學策略
青少年的藝術發展,是個體身心素質繼續發展的過程。不斷豐富的生活經驗,得到進一步發展的思維能力,藝術創作能力和藝術閱歷也逐漸發展。一直以來,許多教師把青少年美術教育的重點,放在解決專業寫實技能方面,把教學研究的重心放在解決專業素描學習的問題上,其結果是導致青少年美術教育的路子越走越窄,變成以考前培訓為目的,致使大多數青少年失去藝術發展的興趣和機會。而且靠進行專業強化訓練,一些人即便一時能應對考試,但從長遠發展看,對他們的成長并無益處。
1、實驗教學的理性思考
(1)觀察能力的培養。通過美術創造活動來培養青少年的藝術創造能力,美術活動創作的來源是他們的生活體驗和感受。觀察形成的知覺認識是人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具有主動選擇、組織、判斷等作用。在小學中、高年級階段的美術教育活動中,注意通過在觀察訓練來培養學生的知覺能力,從而發展他們的主動性、選擇性、組織性。例如畫面的圖形與背景。如果在兒童時期就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使圖形從畫面上突顯出來,處理好主體與背景的關系,思考用什么方式表現畫面空間;逐步引導學生思考摩爾和埃舍爾的藝術創作,怎樣通過圖與地的反轉,造成影像從一個轉向另一個上去。這種實又虛的變幻不定給人帶來的不安和動感,不僅會引起學生的興趣,也會引發他們在藝術上的思考。(2)創造力潛能開發。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這是美術教育始終應堅持的原則。發展青少年的創造思維,首要的是提高他們的審美修養,教會他們從生活中發現美、表現美,思維不受現實對象的束縛,但想象是通過已知走向未知的活動,僅僅追求怪誕和開心不是我們的教學目的,更不是藝術“創新”。在青少年還不具備分辨能力時,如果過早地把他們不容易正確理解的內容引入教學,勢必會使教育產生負面影響。開發青少年的藝術創造潛能,可以通過寫生和臨摹的形式,從而在創作中培養審美個性,用多種方式進行啟發,不要以為只有命題創作才培養創造力。我們認為兒童的藝術發展,在轉型階段幫助他們掌握藝術技巧和表現手法,是教育的必要內容,但不能用填鴨式教學壓抑和阻礙學生發展。青少年美術學科知識、技能體系的構建,要從這一階段青少年心理機能發展的特點出發,以認識性、多元性、個性發展為依據,通過各種形式幫助他們了解和認識造型的基本方法和規律,盡可能地擴大學生的藝術眼界,促使他們在藝術發展的道路上順理成長。
2、教學實施策略
青少年“轉型期”美術教學的內容結構應包括:基本激發(工具、材料、技法)、人格特質培養(敏銳的知覺和豐富的感受性)、藝術鑒賞與人文素養、創造表現能力、藝術體驗與生青少年“轉型期”的美術教育研究科研項目研究活實踐等。綜合以上方面,我們把解決學生造型創造能力作為轉型教育的突破口,以此統合各方面的教學內容,來完成教育目標。(1)造型語言基礎的訓練。兒童藝術創作中的審美趣味和形式美表現,是一種無意識行為。如何通過教學使青少年掌握藝術表現的形式規律,主動運用造型語言進行創作,如何搭建一座橋梁幫助他們渡過造型難關,是我們多年來探索的問題。青少年造型能力的培養只能采取漸進式的方式,不能將所有的造型因素一步到位地解決,只能將難點分步驟地逐一解決。幫助兒童克服形的概念化,就要引導他們養成深入、具體、細致觀察的習慣,培養造型表現的能力。了解和運用造型元素進行線描寫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實能力。教學上可以通過賞析、選材、觀察和表現四個環節組成。黑白畫是用黑白兩個極色表現的繪畫,造型語言簡練,表現手法概括,畫面效果明快。作者運用點、線、面的組合,表現物象的形、光、色、質、空間等因素,使畫面產生無窮盡的變化。這種藝術形式單純、簡約,易于兒童掌握,并深受他們喜愛。黑白畫作為造型訓練的一種形式,對促進青少年掌握明暗色調整體對比關系,發展思維概括力十分有利,同時也能提高他們的審美修養。黑白畫教學可以大體通過賞析、選材、表現這幾個步驟來進行。另外,在藝術創作的空間表現方面,一般劃分為五個緯度的空間層次。維是指作者的思維方式。傳統美術教育只傳授三維立體空間的造型方法,用寫實繪畫表現。在多元化發展的現代藝術教學中,我們主張拓展創造思路,引導青少年嘗試各種手法來自由表達。在造型表現方法上可以采用形態的立體表現、形態局部提取、形體組合與構成等訓練方法來進行。(2)色彩感知與表現的訓練。色彩訓練在“轉型期”的教學中,通常會遇到幾個誤區,如何避免這也是老師們感到最困惑的地方。我們需要解決:如何延續兒童期的色彩教學,避免單純的考前應試輔導;如何避免色彩教學中學生作業的素描化;如何深化“轉型期”學生認識色彩的方法這些問題。因此,在青少年“轉型期”的色彩教學內容,以主觀色的對比與調和、客觀色彩的認識與表現、創作中的色彩表現這三部分來進行訓練。
四、結語
青少年的發展是動態的、立體的過程。青少年藝術教育課程不單純是知識技能的建構,而是對他們生命完整的關注與教育。青少年“轉型期”的美術教學內容和知識點應具有人文性、現代性、廣博性、跳躍性、審美趣味性等特點,無須進行美術專業的系統性編排。他們需要知道一些美術基本知識,應通過分析、拆解、細化的練習讓他們了解造型基本規律,通過欣賞、觀察、感受、技法示范等方式進行啟發、引導,讓他們在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感受和體驗藝術創作的愉悅。完善青少年“轉型期”美術教育體系,讓青少年在這重要的轉折時期繼續他們的素質發展,我們還需要繼續研究和探索,也是我們不斷努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民,姜叢叢.初中美術課堂中的涂鴉藝術教學探索———以濟南市初中的涂鴉藝術教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4,(52):119-122.
[2]雯妮婭•庫力亞.以兒童美術“分化期”的討論再看美術教育的整體價值[C].新疆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
[3]楊景芝,黃歡.青少年藝術轉型教育[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16.
[4]陳燕君.兒童美術教學中如何開拓創意思維和引導個性發展[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4).
作者:楊明倩 單位:四川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