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泌尿系統結石合并尿膿毒癥患者治療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泌尿系結石合并尿膿毒癥患者的治療方法和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5月~2018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泌尿系結石合并尿膿毒癥患者1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所有患者均進行輸尿管鏡直視下逆行置管引流術或者經皮腎穿刺造瘺術,等到患者的感染情況得到控制,生命體征穩定之7天之后對患者進行二期碎石術。結果使用經輸尿管鏡直視下逆行置雙J管對患者進行治療成功7例,3例置管失敗的患者在超聲引導下對患者實施經皮腎穿刺造瘺術。患者的感染情況得到控制,生命體征穩定之7天之后對患者進行二期碎石術,所有患者的結石均得到完全清除。結論輸尿管鏡直視下逆行置管引流術和經皮腎穿刺造瘺術是對泌尿系統結石合并尿膿毒癥患者進行治療的有效方式,對患者的感染情況進行控制之后,對患者實施二期碎石術能夠對患者的結石進行完全清除,具有較大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泌尿系統結石合并尿膿毒癥;方法;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8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泌尿系結石合并尿膿毒癥患者1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例,女7例,年齡44~85歲,平均年齡(63.8±1.5)歲,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腰痛伴寒戰、高熱等,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患側腎區叩擊疼痛,入院后對所有患者進行B超、CT以及KUB平片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泌尿系統結石合并尿膿毒癥。
1.2方法
在對所有患者進行治療時,均分為兩個階段進行治療,第一個治療階段主要是使用廣譜抗生素抗感染,對于有出血癥狀的患者,根據患者的出血情況為患者補充血容量,為患者補液,糾正患者的水電解質紊亂狀態,同時采取輸尿管鏡直視下逆行置雙J管引流術治療。對于輸尿管鏡直視下逆行置雙J管置管失敗的患者,采取超聲引導下經皮腎鏡穿刺造瘺術對患者進行治療。等到患者的感染情況得到控制,生命體征穩定之7天之后對患者進行二期碎石術治療。
2結果
經輸尿管鏡直視下逆行置雙J管成功7例,3例置管失敗的患者在超聲引導下對患者實施經皮腎穿刺造瘺術,手術過程中未見患者出現高壓膿性尿液噴出。所有患者在接受手術過程中以及手術完成后均未出現嚴重并發癥,手術完成3~7天后,患者的體溫和血白細胞數量恢復至正常水平,患者的感染情況得到控制,生命體征穩定之后7天對患者進行二期碎石術,所有患者均未出現輸尿管穿孔、術后高熱、嚴重出血以及輸尿管撕裂等,手術完成后3~4周對患者進行復查,所有患者的結石均得到完全清除。
3討論
尿膿毒癥是尿路感染引起的膿毒血癥,癥狀較為嚴重的患者很容易發展為感染性休克,致死率非常高[1]。在對泌尿系統結石合并尿膿毒癥患者進行治療時,由于患者的主要病理機制在尿路感染,患者泌尿系統的梗阻會使患者腎盂內的壓力不斷上升,患者體內的毒素或者細菌會進入患者的血液循環,導致患者出現全身中毒。由于泌尿系統結石合并尿膿毒癥患者的身體狀況一般都比較差,全身中毒癥狀比較嚴重,對患者進行任何創傷比較大的手術都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手術風險,所以盡量使用微創手術對患者進行治療,臨床上經常采取的微創手術類型包括膀胱鏡下逆行置管引流術、經皮腎穿刺造瘺術以及輸尿管鏡直視下逆行置管引流術等。膀胱鏡下逆行置管引流術是一種盲置方式,對患者的置管成功率比較低[2]。在使用輸尿管鏡直視下逆行置管引流術對泌尿系統結石合并尿膿毒癥患者進行治療時,能夠在導絲的引導下為患者進行置管,置管成功率非常高。但是在使用輸尿管鏡直視下逆行置管引流術對患者進行治療時,要注意減少灌注流量,這樣能夠有效防止患者出現感染擴散。在本次研究中,對所有患者均行輸尿管鏡直視下逆行置管引流術,結果置管成功的患者有7例,成功率為70%,患者均未出現感染擴散癥狀。3例置管失敗患者使用經皮腎穿刺造瘺術,經皮腎穿刺造瘺術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大出血、穿刺失敗或者損傷腎臟周圍臟器等并發癥,所以在對泌尿系統結石合并尿膿毒癥患者進行治療時,首選輸尿管鏡直視下逆行置管引流術[3]?;颊叩母腥厩闆r得到控制,生命體征穩定之7天之后對患者進行二期碎石術,所有患者的結石均得到完全清除,說明輸尿管鏡直視下逆行置管引流術和經皮腎穿刺造瘺術是對泌尿系統結石合并尿膿毒癥患者進行治療的有效方式,對患者的感染情況進行控制之后,對患者實施二期碎石術能夠對患者的結石進行完全清除,具有較大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劉彥軍,胡和平,張小艷,等.輸尿管結石梗阻合并尿膿毒血癥的急診微創處理及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8(4):83-84.
[2]李法江,黃紅星,鄭軼群,等.內、外引流方式在輸尿管結石合并尿膿毒血癥中應用的臨床對照研究[J].嶺南現代臨床外科,2015,15(5):617-620.
[3]魯守會,魯守琳,孟凡峰,等.分期微通道經皮腎治療合并尿膿毒癥輸尿管上段結石的臨床分析[J].泌尿外科雜志:電子版,2016(4):48-49.
作者:戴超 單位:蘇州科技城醫院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