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林業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從我國林業經濟的發展模式類型出發,簡要地總結了目前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的3大主要模式,對這3種模式在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剖析,并針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以科學規劃促進林業生態經濟發展、注重產業技術創新豐富產品種類、擴大融資渠道、充分挖掘林業資源附加值等相應的改進對策。
關鍵詞: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生態系統
林業產業不僅保障著國家生態安全,還為國家提供著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的林產品。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期,在發展過程中,各產業所需的林產品總量隨之增加,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進入21世紀后,國家對于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逐步加大,對于林業資源的開發管控力度也逐步加大,大量林場因“無林可伐”而破產倒閉,使我國林業經濟出現“開倒車”的現象。因此,在保證林業生態功能的前提下,推動林業經濟發展成為林業從業人員必須面對的難題。
1概述
1.1傳統林業加工模式
傳統林業加工模式通過銷售林場內所采伐的木材來獲得經濟收入,所銷售的木材既可以是通過加工的木地板、木質器具等,也可以是未經加工的原木等。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各界對于木質地板的需求量和品質要求越來越高,許多木地板加工企業不但從國外全套引進原木地板或復合地板加工設備,而且大幅提高木材的進口量,尤其是我國東北地區,依靠臨近俄羅斯的地域優勢,大量進口寒帶地區出產的優質原材料用于加工各類地板[1]。
1.2林下經濟發展模式
目前,我國林地的可伐木材存量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雖然各地不斷嘗試通過各種手段來提高林業從業人員的經濟收入,但其中的不少發展模式均或多或少地對當地林場的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尤其部分需要占用林地空間來建設相關配套設施。為此,不少地區在20世紀末開始嘗試利用現有的林地資源,通過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發展采集業、種植業及養殖業。采集業是以當地林場現有的林木所產出的果實和附生物為對象,如松樹的果實、林間的漿果、蜜蜂釀制的蜂蜜等。種植業是指在林下空間內種植各類食用菌或藥材等。養殖業是在林場內養殖各類家禽和其他具有經濟價值的生物,如蜜蜂、梅花鹿等[2]。
1.3森林旅游模式
我國絕大多數林場都位于山清水秀的山區,林場內部的自然環境較為優渥,隨著人們對森林的砍伐行為逐步停止,森林內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各類野生動植物開始逐步回歸森林。在林地內發展森林旅游產業,利用林地內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迷人的動植物觀光資源,從而構建起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場所。
2存在的不足
2.1林地生態失衡問題嚴重
目前,各林場為提高木材的成材速度和成材量,往往會選擇種植同一樹種,而人工林的生態平衡能力遠弱于天然林,大面積種植同一品種的林木,一旦遭到林木病蟲害的侵襲,對其進行病蟲害治理和所承受的損失將遠高于天然混合林。同時,我國在林地內開發旅游觀光項目較為常見,雖然旅游開發過程中對于林地內林木損傷較小,但在運營時,游客對于林地生態環境的影響卻較為嚴重,如游客在游玩過程中產生的各類垃圾和污染物、游玩行為本身對于林地內各種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的破壞等,甚至部分地區在進行林地旅游產業開發時,未顧及林地的人口生態量,在未進行科學論證的前提下,盲目開展旅游項目。另外,林地旅游項目具有季節性,如觀賞楓葉、采摘果實、冬季雪景等,會導致大量游客在較為集中的時間內向林地景區聚集,此時游客量更會超過景區的實際接待能力,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將對林地的生態環境造成更大破壞[3]。
2.2產業缺乏創新能力,產品結構較為單一
近年來,各級政府加大了對林業產業的科研投入,但我國林業經濟的發展還是主要依靠傳統的林木采伐和木材加工,其所生產的產品較為單一且附加值較低,在產品生產加工過程中,原材料的利用率較低,大量可再加工的木材原料被無端廢棄。通過對木材加工企業的產值和企業規模進行調查,我國大多數木材加工企業是家庭作坊式的經營模式,很多企業是原國有林場下屬的企業在林場所有制改革過程中被林場職工所承辦的。由于企業經營不成規模,大部分加工企業無法定期對生產設備進行更新和技術改造,降低了其在林業產業市場中的競爭力,長此以往,這些企業往往會淪為少數大企業的原材料粗加工商,無法真正享受到林業經濟發展所產生的行業紅利。由于林業經濟的科技服務體系不夠健全,許多優秀的林業科研成果,如優秀林木品種、先進栽培技術等長期被“困在”科研基地內,無法真正轉化為林業生產力,許多林業經濟示范基地缺乏其應有的帶頭示范作用,各類高附加值的林業產業項目,如油茶、人造板材、漿紙、強化木地板、高檔食用菌或藥材種植等,不少企業雖然有興趣投資,但受科技技術要求較高的限制,企業自身無法承擔,致使許多好的項目始終無法真正服務于林業經濟發展。部分林業旅游觀光項目開發過程中存在大量的同質化發展問題,各景點的觀光內容十分類似,游客在經歷一次游玩后便失去了再次前往景區游玩的興趣,從而降低了產業項目的收益能力。
2.3產業發展融資較為困難
任何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技術升級、產業建設。我國林業產業長期以國有經營為主導,幾乎所有的林場日常經營所需的經費都依靠國家的行政撥款,而國有林場的負責人只需按照上級指示或計劃如期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或各類林產品即可,在林業產業從業人員中,這種觀念已經根深蒂固,短時間內無法徹底擺脫[4]。即便部分林場已經完成了所有制改革,但產業模式和技術更新所需的經費也不是普通林場投資人所能承受的。在對林業產業進行投資時,經營周期較長、投資風險較大、對外部環境依賴性強等因素,導致各類資本難以對林業產業產生投資興趣。無法獲得外部民間資本的投資,許多林業企業開始自籌資金進行產業升級轉型,但林業企業所擁有的資產與其他類型企業不同,林業企業所擁有的固定資產中占比最高的便是企業所承包林場內可供砍伐的各類木材,而這些資產往往難以進行有效且準確的估價,從而無法通過固定資產抵押來獲得金融機構的資金。
3改進策略
3.1以科學規劃促進林業生態經濟發展
林地生態系統的穩定對于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言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國家將森林作為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在林區發展任何產業經濟都必須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目前,多數林場已經實現了“禁伐令”,針對天然林砍伐量的逐年遞減,可通過對現有林木資源進行合理的間伐,去除部分老齡化的林木,而在人工育林時更應傾向于恢復林場現有的林木種群分布情況,在間伐的過程中,可關注林場中出現病蟲害隱患的林木。鑒于林場面積過大,無法通過人工手段進行全面監測,可通過遙感監測技術,利用圖斑分析、篩選和判斷林木是否出現病蟲害隱患。在發展森林旅游產業前,應當對林地現有的旅游資源進行調查,尋求具有當地特色且具有一定發展前景的旅游觀光業態,提高旅游產業的行業競爭力[5]。同時,在產業規劃和布局過程中,應注重對于林地生態環境的保護,產業規模切不可超過當地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避免在產業開發時對生態造成破壞。另外,季節性較強的林地,還應著重探尋當地非旅游旺季的旅游業態,發揮當地旅游設施的服務能力,做到淡季不淡、細水長流。
3.2注重產業技術創新,豐富產品種類
各地的林業科研機構應加快對林業技術的研發速度,還應注重科研成果向實際生產的轉化。如浙江省多地林場近年來開始種植林下鐵皮石斛,這種新型種植模式不僅具有極高的附加值,而且對林地生態環境的影響也極小,一般3年內所種植的鐵皮石斛便可進行采收,深受當地林戶的喜愛。該模式的應用不僅歸功于當地林業部門的大力推廣,還有林業科研機構將種植技術以示范林的形式向農戶進行展示,林戶在種植產業發展時全程有相關人員進行技術指導,所需的種苗和輔料也由合作社提供,所產出的石斛原料也由合作社進行統購、統銷,從而實現了育種、種植、栽培、收獲、加工及銷售的一條龍服務。在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的同時,還應加大木材加工等傳統林業產業的技術改革。如在木材加工領域,我國傳統加工企業存在加工產品品種較為單一、加工產品精細度較低、木材損耗量較大等問題,導致加工企業市場競爭力不足,利潤較低。因此,通過引進國外先進加工企業的生產技術,并結合我國木材加工行業實際需求,研發適合我國企業加工需要的加工設備。
3.3擴大融資渠道
針對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現狀,各級政府可加大對林業產業的投入力度,完善林業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雖然林業產業的投資回報周期較長,且投資還呈現出持續性和前期回報率較低等特征,造成大量民間資本對林業產業投資“望而卻步”。為打消投資人在投資風險和投資收益上的顧慮,可結合國土資源調查和林權登記,將原有的林業資源以不動產的形式進行固化,從而讓林業資源能夠被資本市場認可,最終為其在資本市場的流動奠定基礎,進而達到降低投資風險的目的。政府部門還可采取貸款和政府擔保的形式,鼓勵當地金融機構對林業產業放貸進行支持,林戶可享受到部分無息或低息的產業貸款,而金融部門所需的利息則由政府部門進行承擔。在林地產業開發過程中,林業不僅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還具有十分可觀的生態效益,尤其是《京都議定書》生效后,加入國際碳匯業務,林地內的各種林木能夠直接產生可在國際市場上進行交易的碳匯額度。對于金融機構在抵押貸款審查時,可建議其對林地所能夠提供的國際碳匯業務能力進行評估,從而為其產業發展提供更高的貸款額度。
3.4充分挖掘林業資源附加值
林業資源除了具有較高的生產價值外,其對于生態環境的改善作用也相當顯著,豐富的植物資源造就了林場內得天獨厚的優美環境,而相比對城市或鄉鎮區域林場內的空氣質量、水體質量等指標均遙遙領先。因此,在充分利用林業資源開展種植業或木材加工業的同時,積極發展森林康養產業也成為了促進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1)充分利用林區的空氣質量優勢,在確保生態的前提下積極引入康養產業項目,將含氧量高、負離子濃度高、噪音污染低的環境特征與康養產業結合,使其成為人們調養身心、放松心情的好去處。2)通過康養產業項目的建設不斷改善林區內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并以此來進一步促進林區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林業產業發展。例如,木材、林產品等林業產業資源能夠利用康養產業修建的道路更加便捷地向目的地進行運輸;電力、電信設施覆蓋率的提升也有助于提高林區信息化管理水平。3)在進行康養產業經營時,不但能夠就地消化一部分林業產品,而且在經營康養產業時還能夠為林區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從而進一步提高林場從業人員的經濟收入,進而間接地起到穩定林業從業人員隊伍的作用。
4結語
我國林業經濟發展已進入轉型階段,傳統的產業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適應當前國家對生態環境和產業結構的發展導向,重新構建科學合理、具有可持續性的經濟發展模式迫在眉睫。除所提及的產業發展策略外,還可深化林下經濟發展資源優勢,強化林下種植業、養殖業的開發利用,并通過加大培育力度,形成產業鏈,擴大培育規模,推動林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傳悅.伊春林區現代林業經濟發展模式探討[J].林業勘查設計,2020(3):25-27.
[2]邢立峰.產業結構調整與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J].中國外資,2020(4):68-69.
[3]劉玉娟.民和縣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及創新途徑[J].綠色科技,2019(21):165-166.
[4]趙紅花.青海現代林業發展模式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中國林業經濟,2019(2):123-124.
[5]姜海英.淺談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的轉移[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9):189.
作者:焉曉光 單位:莊河市自然資源事務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