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農業高職院校教師工匠精神培養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從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外延、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教師“工匠精神”培養現狀分析、工匠精神視域下農業高職院校教師培養有效策略三個方面,對農業高職院校教師工匠精神培養路徑進行了論述,以期為農業高職院校教師的職業發展路徑提供可參考的建議。
關鍵詞:農業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養路徑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外延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1]。“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化于文”,這是當今社會對“工匠精神”的凝縮提煉和現實寫照[2]。農業高職院校作為培養行業“工匠”的主要場所,在學生的“工匠精神”培養過程中,教師起著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及技能訓練的細微之處,從而培養學生的“匠德、匠心、匠能”,使工匠精神得以代代傳承。在農業高職院校教師培養過程中,將“工匠精神”融入其中,不僅可以引導教師扎根農業職業教育,服務農業行業發展,激勵其始終對農業高等職業教育保持一顆敬畏之心;同時也可以促進教師專業教學能力水平的提高,進而提升其綜合素質能力,最終成為一名具備“工匠精神”的高素質農業高職教師。
二、農業高職院校教師工匠精神培養現狀分析
(一)部分教師對自身職業認同度不高首先,受傳統文化“學而優則仕”觀念影響,導致部分教師心理上就對“工匠”這個稱謂產生了偏見,致使工匠失去了應有的尊嚴和社會認同感。其次,高職院校有些教師忙于搞科研、參加各種比賽、爭取各種榮譽,沒有牢記作為教育工作者“為人師表”的初心,沒有將自己所從事的教師工作上升為一種“業”的高度,由于忙于應付各種評比、比賽等工作,忽視了對自己從事工作應有的熱情。最后,受經濟市場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等因素影響,對職業缺乏認同導致其對教師自我提升“工匠精神”缺少積極主動精神。
(二)學校忽視對教師的入職后培訓我國高職院校的教師大多沒有企業工作經歷,導致其在實踐技能方面或多或少有所欠缺,然而很多高職院校并沒有重視對入職后教師的繼續教育和培訓,或者培訓流于形式沒有專門針對“工匠精神”的培訓內容。教師的課堂授課內容并沒有及時更新,課程體系也沒有完全打破原來的學科體系,影響了教學效果,進而對人才培養質量不能起到正面效應。
(三)教師參加企業實踐缺乏配套的保障機制教育部已經了關于職業院校教師參加企業實踐的相關政策,鼓勵青年教師主動到企業參加實踐鍛煉,學校也制定了相關規定。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學校并沒有完善的管理機制,在經費上也不能完全支撐這項工作開展,并不能夠滿足教師企業實踐時間五年內累計6個月的要求,但如果放開管理,又擔心經費不夠的問題。二是專業教師在學校不僅僅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還要管理實訓基地項目、管理學生、申報各級各類項目等工作。有些工作要是短期在企業還沒問題,但是時間過長就存在不能完成教學任務、績效考核目標不能完成的問題,這些也影響了教師參加實踐的積極性。三是教師參加實踐的時間一般都是短期的,再加上教師沒有在企業工作過缺少實踐經驗。農事生產企業生產周期長,教師從時間和能力上不能短期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導致企業對教師來企業實踐的積極性不高。
三、農業高職院校教師工匠精神培養有效策略
(一)加強輿論引導,重塑“工匠精神”這個工作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改革才可見效,一是從國家層面,加強輿論引導,引導全社會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圍,努力改變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那種務虛不務實的浮躁社會風氣,重新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取向[3、4]。引導大眾重視“工匠精神”,減少對“一夜暴富”“土豪”“明星八卦”的曝光率,增加那些為國家各行各業默默無聞工作的科學家、勞動者、民間匠人的曝光率,形成一種崇尚“工匠精神”的社會輿論氛圍。同時制定相關鼓勵政策并提供經費支持。二是在學校層面需要在校園文化中大力宣傳“工匠精神”,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求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各個環節中,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二)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理念農業高職院校教師要始終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和教學能力。未來的學習方式會是多樣化的,除了傳統的面對面授課方式外,在線教學、短視頻教學、微信授課等多種形式。這就需要農業高職院校教師要與時俱進,掌握學生最感興趣的教學方式,同時如何將枯燥的知識講授變成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視頻或動畫展現形式,不僅需要教學設計也需要有較高的計算機能力。還有現在授課方式的改變,手機上移動學習發展迅速,云班課、雨課堂、云課堂等軟件方便了教師采取“翻轉課堂”的授課形式,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提高。
(三)重視入職后培訓,多管齊下培養教師工匠精神2018年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意見指出:全面提升職業院校教師質量。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17-2020)意見指出,要將“工匠精神”列入職業院校教師示范培訓必修內容[5]。農業高職院校在教師的培養方面一定要加強“工匠精神”的培養。在校企合作、學生培養過程中,將教師工匠精神的培養融入其中,激勵教師積極參加企業實踐,提高自身的“匠德、匠心、匠能”。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1.注重引進人才的質量《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對于新進教師的規定要求,自2019年起,職業院校新引進教師除了有學歷的要求外,還需要具有三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特殊高技能人才可適當放寬學歷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從應屆畢業生中招聘教師[6]。這體現了國家層面已經注意到職業院校師資力量是影響學生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所以這就要求農業職業院校在對引進人才的考核評價中要有能夠體現工匠精神的指標,要保證職業院校新進教師各個都是精兵強將。在引進能工巧匠的基礎上,也要注重教師的培養工作,采取將技能大師、行業企業專家請進學校作為兼職教師,一方面可以為學生授課,另一方面還可以對在校教師進行培養。
2.重視培訓工作,努力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師資隊伍既要注重新進教師的培養工作,也要注重原教師的培養工作,工匠精神的培養不是一次兩次培訓就可以完成。教師培養和培訓模式是提高農業高職院校教師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所以,學校要根據專業特點和行業特點努力構建完備的教師的培訓培養體系,并將教師的教育培訓作為常態性工作。努力提升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努力打造高素質師資團隊,努力打造可以服務行業企業、區域經濟發展的教師團隊,努力打造能夠提升學校競爭力的、促進農業高職教師培養的創新發展。《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關于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建立100個“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求以及關于教師參加企業實踐的相關政策的出臺[6],都是培養教師工匠精神的制度保障,都為我們進行教師培養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必要條件,為我國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發展之路保駕護航。
3.搭建比賽和競賽平臺職業院校要根據自身的行業特點,結合專業實際開展和組織各種校內比賽,并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國家、省級、校級的各種比賽,組成團隊指導學生參加比賽。通過參加比賽的形式來以“賽”代練,以“賽”促練,最終達到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培養工匠精神。教師通過參加信息化教學比賽,促進教師學習線上、線下教學方法,根據自己所講授的課程內容,制定合理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標準,創新教學模式。通過參加教學比賽,可以在比賽中學習其他參賽對手的優點,總結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勵教師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并應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學中,可以起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教師指導學生參加比賽,作為指導教師要深入研究比賽的各項指標,還要針對這些指標進行創新思維,拓展自身和學生知識覆蓋面,在遇到相關問題時,通過與合作教師和學生共同研究解決問題方法,可以提高教師解決問題能力和提升團隊協作意識。
4.完善高職教師考核制度與激勵機制工匠精神的培訓,也需要有合理的考核體系和激勵制度,制度保障是關鍵。在制定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時,不僅要對教師的科研工作、教學工作進行考核,也要將“師德師風”“工匠精神”納入考核評價指標體系中,以此激勵教師主動提升自我匠能,農業高職院校要根據農業行業特點,制定符合專業特色的考核指標,促進教師不斷自我提升自身綜合素質,進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做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晴.高職培育“工匠精神”的現實困境與理性思考[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7,(1):5-10.
[2]李云飛.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的本體追問、教育盲區及價值重塑[J].職教通訊,2017,(19):1-4.
[3]董雅華,蔣楚楚,劉鐵英,周源源.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20,(03):85-90.
[4]黃淑敏,劉曉麗,楊科,邱丙中,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院校教師培養有效性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3)1:49-52.
[5]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17-2020年)的意見(教師〔2016〕10號)[EB/OL].
[6]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19〕4號)[EB/OL].
作者:于強波 單位: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