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會計專業生態課堂現狀與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生態課堂教學運用生態學理論為指導,將平等包容、輕松愉悅的課堂形態與既定的教學目標有機銜接,使師生在和諧健康的氛圍中完成“教”與“學”的融合。本文以探究會計專業課堂存在的常見失衡現象及原因為突破口,并從變“管理者”為“促進者”、變“講解者”為“引導者”、變“考核者”為“觀察者”三個方面分析了會計生態課堂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會計;生態課堂;融合
一、生態課堂的理論研究背景
在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教育學家Waller在其著作《教學社會學》中,首次將生態理論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提出“課堂生態學”概念,對課堂的生態屬性和社會屬性進行詮釋。眾多學者已經對這一學說的基本框架和價值取向做了大量的調研和探討。我國的學者如吳丁福教授等也對教育生態狀況進行深入研究后,在1990年出版發行我國第一部教育生態學專著。課堂生態的研究離不開對課堂生態主體和課堂生態環境的探尋和把控。課堂生態主體的定位和課堂生態環境的建設是生態課堂研究的主攻方向。
二、會計專業生態課堂內涵
生態課堂理論在各專業學科教學中具有廣泛的共通性。會計專業生態課堂與其他學科生態課堂構建的共通之處在于: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以學生需求為導向,以教學目標設定為關鍵,以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為保障,打造教師、學生和諧共生的教學環境情景。而基于會計專業本身的主業特征和屬性,可以將會計專業生態課堂內涵細化為:以學情為前提,運用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通過創設各種仿真的課堂情景,優化教學工具的配置,增強互動交流,將平等包容、輕松愉悅的課堂形態與既定的教學目標有機銜接,使師生在和諧健康的氛圍中完成“教”與“學”的融合。
三、會計專業課堂的現狀
1.課堂氛圍較為沉悶易出現“一潭死水”困局
在會計專業的整體知識框架體系和未來崗位環境的要求之下,會計專業學生相對于其他管理類學科專業,容易形成內斂、嚴謹的專業性格。這不僅投射在學生一種潛在的處事風格,也明顯的體現在課堂氛圍上。教師強調學生對知識點給予程序式反饋,師生之間的主動交流相對匱乏,課堂氛圍比較沉悶低調。即便授課教師企圖以多種教學方法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教學氛圍,但有時也收效甚微。
2.過分依賴教師權威易出現“一言九鼎”現象
會計專業的學科特征要求學生有精準的職業技能、高度的職業道德和守法意識。為了快速向預定的教學目標靠攏,在會計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往往強調教師對課堂有絕對的把控和主導,師生角色有所偏差,在教學活動中未能有效形成相互塑造、攜手共進的局面。長期累積形成的師生關系不平衡容易導致課堂成為教師的知識會。學生在被動的模仿吸納過程中,愈發不注重主動學習和多元化學習。信息來源的渠道常限于教材、板書和習題集。教育信息化理念雖能傳播,但教育模式的改革未能深入推進。
3.考評方式單一固定易出現“一蹴而就”結果
學期末的綜合成績評定是對學生在本學期所學課程的一次整體評價。這個評價是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的集合。過程評價一般參考學生平時表現,包括出勤、上課發言、小組討論、動手實踐等內容,以課堂記錄的情況為依據。結果評價多采用閉卷考試或撰寫專題論文的形式進行測評。由于評價方式所占的權重的比例不同,大部分學生重視權重比例較高的結果評價。為了通過測評,在閉卷考試中,學生容易出現“一切為了考試”的心理。在考前強行記憶重點和難點,不追求對知識點的靈活運用,甚至影響了后續學習的熱情和探索欲望。撰寫論文的形式雖相對靈活,但局限于題目立意的局限性,學生往往只對該領域的知識架構掌握較好,對其他領域知識的學習主動性不高。這樣割裂的知識體系,不利于學生對整本教材的把握,沒有從根本上做到培養學生智能的均衡發展。如果考評結果不理想,學生很難對學業有一個客觀的綜合評價,打擊了積極性和自信心,也不利于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
四、會計生態課堂優化策略
1.變“管理者”為“促進者”打造綠色和諧氛圍
建立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交流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極為關鍵的環節。有學者提出在建立生態課堂時應當遵循綜合創新原則。將學生、教師、教學環境、教學手段等各個要素打造成一個綜合聯系系統,以創新的手段打破教學氛圍的沉寂。對會計專業教學而言,既定的教學目標和課程體系在短期內仍然會占據主流和主導地位,長期形成的專業性格也不易徹底改觀。這就要求授課教師要從傳統的授課方式中走出來,鉆研新型信息技術手段的使用,多嘗試互動性強、能突出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雖然會計學理論已經發展的比較成熟,會計基礎理論知識變化不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學內容不需要充實和更新。教師本身要以創新的思維去與時俱進,探析影響教學效果的因子,聚焦提升學生積極性的方法和手段,設計具有新奇感、趣味性和挑戰性的教學情境,讓教學從講授、吸納轉變為有的放矢的師生探尋知識的過程。
2.變“講解者”為“引導者”優化教育資源利用
根據教育生態學理論,生態課堂應當相互作用且相互統一,其系統性、關聯性和平衡性構成了本真、自然與和諧的生態課堂內涵,更體現了思想自由和思維方式的發散。在生態課堂的構建中,首先就要準確定位師生生態位置。注重培養課堂教學中的平等性和互助性。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功能不僅僅為簡單輸出信息和處理學生反饋,而是應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的資源,在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上與時俱進。近年來教學形式的革新,如超星學習通軟件、慕課、實踐教學軟件等,這種變革給教學課堂帶來了一些生機和趣味,但這只是技術層面上的創新,是形式上的變革。教師和學生在交互過程中,更需要培養的是一種主動的學習習慣和資源共享的互利共生的學習環境。
五、結語
課堂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教學任務和教學資源進行加工、處理、傳遞、吸收、轉化的場所。良好的課堂生態環境能平衡各方狀態,促進師生互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獨立思維意識,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學生在不同階段的課堂教學反饋,教師要有所記錄和跟蹤指導,提供形式多樣的評價手段,給予學生更多的評價機會。考核結果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通過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復習和鞏固知識點的掌握,促進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態課堂的建設才是考核手段的真正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1]馬莉慧.旅游管理專業生態課堂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8(05).
[2]賈慧琳.大學英語課堂生態優化方法小議[J].黑河學院學報,2018,9(12).
[3]魏芳.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課堂生態內涵分析——結構、功能的變革與價值思考[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1(01).
作者:張蕊 單位:淮南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