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園林建筑空間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介紹了中國傳統園林建筑模糊空間的種類,從空間功能、界定、位置等角度,分析了傳統園林建筑模糊空間的特點,并探討了傳統模糊空間對現代建筑模糊空間設計的影響,從而提升城市與建筑空間的意境和內涵。
關鍵詞:園林建筑,模糊空間,建筑空間,現代建筑
0引言
模糊空間也叫“灰空間”,是日本建筑師黑川紀章首先提出的,主要是指介于室內外的一種過渡空間。其實這與中國傳統園林建筑的空間模式相似,二者的思想理念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在“重造型、輕空間”的現代建筑選美流行趨勢的影響下,建筑的模糊空間越來越被忽視。一方面,只有為造型犧牲的空間,沒有創造意境的空間;另一方面,只有創造效益的空間,沒有城市向建筑過渡的空間。在經濟利益驅使下的現代建筑中,更有必要把模糊空間模式運用到現代建筑設計中,從而提升城市與建筑的空間意境和內涵,真正地實現以空間之美來塑造建筑形態之美,同時增加使用者的使用情趣,也符合低碳環保、綠色建筑的國家技術經濟策略。
1傳統園林建筑模糊空間特征
受到道家“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理念的影響,中國傳統園林建筑空間具有模糊的美學性格。“雖離方而遁圓,期窮形以盡相”,表達了古人對空間藝術和自然之間關系的選擇和處理,退卻無用的要素,使其更好地表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相處關系,從而營造一種半私密、半開放、有情趣的意境空間。另外,傳統建筑的大木作結構體系、屋頂特點及斗拱、勾闌等細部構造特點,也促進了傳統園林建筑模糊空間的產生。
1.1園林建筑模糊空間種類
常見的園林建筑主要有廳堂、閣、齋、軒、榭、廊、亭、舫等多種建筑形式并存,前四種是園林中主要的大型建筑,其內外空間分隔明確;后四種是園林建筑中的小型建筑,其內外空間分隔不明確,屬于典型的模糊空間。亭是園林建筑中較小的一種類型,有臺基、柱和屋頂,由各種各樣的幾何形體構成,有的四周設有護欄或座椅,有的中間設有桌椅,是一種純粹的模糊空間。榭則是在水邊架起的亭臺,其承載的功能都是游玩、賞景、休憩。舫的原型是江舟,有船底、船篷,有前艙、中艙和后艙,有帶墻體和窗戶的,有帶護欄的,后來演變成石舫、旱船、不系舟、船廳等建筑[1]。廊是由傳統建筑的檐下部分發展而來的,在建筑中“蕪出一步”說明它的功能類似于現代的雨棚,從建筑的附屬地位分離出來的廊,卻在園林中起著重要的主景作用。回廊、曲廊、直廊、畫廊等既起到遮風避雨的作用,又是園林建筑的“向導”,把游客從一個景區帶到另一個景區,廊的空間屬性由單一的三維空間轉化成了四維空間。
1.2園林建筑模糊空間特點
以上幾種園林建筑的空間只有頂,沒有墻,空間界定不明確,故其屬性有很強烈的模糊效應,可以承接多種行為活動,空間功能復雜多樣,空間體驗含混。首先,亭、舫、廊等園林建筑功能復雜,可以休息、避雨、觀景、打牌、彈琴等等,只要室內能做的事情,在這里都能實現。其次,由于沒有墻體限制,形狀、高度可以隨意變化,如地面可以是平的,也可以是帶高差的;可以是各種幾何形體(如亭的形狀),可以彎曲通直;可以落在地面、樹木之中,可以支在水面、毗鄰水體,亦可倚靠建筑、圍墻等形成園林邊界或建筑入口的過渡空間。最后其空間體驗婉轉細膩,如拙政園含有許多園,各個園或串聯,或交叉,或滲透,空間層次繁多,封閉中見開敞,開敞中有封閉,步移景異。其遠香堂西與南軒相接,池水在此分出一支向南,廊橋小飛虹與水閣,小滄浪橫跨水上,兩側亭廊棋布、組成水院。由小滄浪憑檻北望,透過飛虹橋,遙見荷風四面亭,以見山樓作遠處背景,空間層次深遠,景面如畫[1]。
1.3園林建筑模糊空間意義
園林中的借景、對景等手法的運用,使得園林建筑既成為有使用功能的建筑本體,同時也成為園林中的景觀,能在其中看人、看景,也能被人欣賞。沈復作為園林建筑的觀賞者,在《浮生六記》中這樣寫道“說到園亭樓閣、套室回廊的布置,堆疊假山、栽花種草的技巧,一般講求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作為主要景觀節點的亭、廊、榭、舫,其自身既是園林中的景觀,創造了局部模糊空間的意境,同時也配合園林其他要素創造了虛實相生的流動空間。園林建筑這種設計手法如果用數學方法來表達,也屬于模糊性問題,即亦此亦彼,從0到1,是“融合二元性事物而又不失二元個別特質之性質”[2]。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把時間引入到了三維空間中,出現了時空觀,即四維空間,而這四維空間的觀念正是中國傳統園林建筑的靈魂。
2現代建筑模糊空間特征
針對上述四種園林建筑模糊空間的特點,引申至現代建筑模糊空間設計中,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空間特征。
2.1空間功能模糊多樣
無論何種建筑,其功能明確是設計的根本原則。但總有部分區域為適應人從內而外的視覺明暗、肌膚冷熱等生理需求,需要一個內外過渡空間來調整,這部分空間功能模糊,起內外聯系作用,當通行廊道,同時減少日曬,改善局部生態;或改變立面造型,增加景觀效果;或作為室外景觀的一部分,而與室內無關;或把地面的復合空間疊加起來,形成豎向的、富有層次感的模糊空間。呼和浩特大唐國際喜來登酒店二層通高的連廊,既作為聯系兩棟主樓的廊道,同時也是建筑入口的雨棚,可以遮風避雨,虛化建筑的實體立面。西安某商場底部空間內凹,形成一避雨廊道,連接室內外空間,同時可將貨物外展,吸引客人,如果再擺放些座椅,還可供人休息、看人和看景,增加了商業的熱鬧氛圍。黑龍江工程學院主樓中間下面四層架空,形成了過道空間,雖然在建筑投影范圍內,有限定空間的三要素:地板、墻壁(兩側)、柱子、天花板,卻屬于室外。它構成了校園入口大門,同時位于校園主軸線上,加強校園空間的延伸效果,突出主樓建筑核心地位。王澍的垂直院宅是在立面上出挑的院落,可種植花草,幾戶共用一個院落,形成了亦內亦外的垂直模糊空間,增加了鄰里之間的交往機會,同時美化了住宅立面,增加了生態效應(見圖4)。
2.2空間界定形式繁多
現代建筑模糊空間的界面形式主要是受功能的影響,不同的功能需求產生了不同的模糊空間形式。除此以外,結構形式也是影響空間界面的重要因素。傳統建筑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結構體系造就了園林建筑模糊空間的產生,而現代建筑的框架結構體系則是促成模糊空間界面形式的主要因素。如垂直院宅主要以混凝土墻體、樓板圍合模糊界面;而黑龍江工程學院主樓由于采用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故其模糊空間的界面包含有墻體、柱子等,為使門面寬敞,正面不使用墻體,且盡量加大柱間距;呼和浩特大唐國際喜來登酒店的連廊頂部,使用透明的玻璃,背景即是紅色主體墻面,配以白色單排柱子,相互襯托,對比鮮明。樓板、柱子在創建模糊空間上起到了決定作用,柱子離墻體越近,樓板出挑越小,模糊效果越差,反之則會增強空間的使用功效。
2.3空間位置靈活多變
現代建筑模糊空間的位置靈活多變,可在入口處,可緊鄰主體墻面,亦可附貼內庭院,還可在豎向層層依附外墻設置。如上海國際汽車城創新港D地塊,為形成具有精神場所意義上的內庭院,研發單元的出臺層層錯落,加上大大小小的、活躍的鋼梯,創造了一個從平面到立面的、多維的復合空間。“從某種程度上微妙地界定了從屬本場所的‘內’以及不屬于場所的‘外’”[3]。再如垂直院宅突破了以往陽臺的概念,“住宅的整個立面看上去,相當于把傳統的宅院平貼合立起來———城市的平面結構被轉化成了立面”[4]。
3模糊空間對設計的拓展
現代建筑模糊空間的設計手法多樣,從微觀角度看,通過結構、材料、交接、豎向、意境等多方位、多角度地尋求設計手法的變化。從宏觀角度看,在城市空間與建筑空間的交接處,尤其是在某些商業氛圍很濃的公共建筑中滋生出一種模糊性較強的空間,它是建筑設計的一部分,雖然它有天棚、地面、墻壁,但卻不屬于室內空間,因為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圍合體,類似于園林建筑中的廊,是室外向室內過渡的空間。它既作為建筑的框架,又是城市空間的一個組成部分,能實現城市與建筑,人工與自然,精神與物質的滲透、融合,創造出優美的境界。同時也能豐富建筑的層次感,使街道的界面多變化,營造出活潑、豐富的城市景觀。總之,通過分析傳統園林建筑空間模糊性的特點,發現其對現代建筑模糊空間的設計影響較大,設計手段繁雜多樣,而且易引入時間要素,增加模糊空間的使用意境,豐富空間層次,創造了新的立面美學價值。當然建筑設計是不能用一個明確的公式來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喜好的人們的愿望,雖然設計本身也具有極大的模糊性,卻也隱藏著內在的規定性。我們在建筑設計中,應盡可能找出建筑設計的本質規律,最大限度地以最優的方法(能否尋求一種模糊的公式)來設計房屋。
參考文獻:
[1]潘谷西.中國建筑史[M].第6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206-212.
[2]孫全文,周宗憲.建筑之中介空間[M].臺北:胡適出版社,1986:18.
[3]陳屹峰.車間上的研發之“家”———上海國際汽車城科技創新港D地塊設計思考[J].建筑學報,2016(6):47-49.
[4]顏紅影.傳統院落空間對現代建筑的啟示[J].宿州學院學報,2012(1):85-87.
作者:郭茂杰 姜琳琳 單位:黑龍江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