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鄂南竹材的視覺語意在建筑空間中的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鄂南地區泛指咸寧市、黃石市、鄂州市以及武漢市江夏區,從狹義上講,鄂南單指咸寧市。本文所指竹材便是廣義下的鄂南地區盛產的楠竹和松杉木。當代建筑空間設計講究地域性文化,而就地取材也正是建筑空間設計中顯現地域文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層面。在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已經反映出人們生活對竹材的使用,確切記載源于仰韶文化。在西安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認出"竹"字符號,由此可見,竹材在8000多年前或者更早的年代就為人們所研究和使用。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竹材開啟了中國古代建筑與家具用材的大門,由此,竹材開始大量的開采與使用,構建房屋,搭建橋梁,設計家具,創建了人們基礎的物質生活條件。竹材歷來給人豐富的視覺感受和特定的人文氣質。在鄂南地區有著豐富的竹資源和濃厚的地域文化氣息。早在宋代,書畫家米沛之子懶拙登臨九宮山,陶醉于“瓦缶煎茶燃竹葉”的淡遠意境。也有清代蒲圻學士廖道南,曾在羊樓洞松峰山留下了“古松盤白石,縱竹上青霄”的詩句。由此可見,竹與木是鄂南民間文學藝術常見的描寫對象,龍角變竹,觀音賜竹,那樣的民間傳說也是意味深長,蘊含豐富的文化信息。那些以竹為題材的山歌、民歌、小調借竹起興,托竹傳情。所以在現代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階段,我們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材料語意的研究,讓使用者和設計者改變材料使用的盲從性,認識到材料的多重屬性,了解材料也是我們表達設計內容、性質、設計個性化的有力武器,它是建筑空間設計的直接外在表現形式,所以在建筑空間設計中除了對設計的外立面造型特征進行研究剖析之外,還需要對本真的內容——材料做深入的研究,發揮材料的真實與虛擬的作用,探索材質本身的視覺語意與文化傳承。
二、竹材的視覺語意
從藝術的角度看,材料語意有深有淺,其表達也存在著表層的涵義和深層的涵義。表層的涵義指人們在視覺上所感知的物體,是物體的一種表象,而深層的涵義指在表層涵義的基礎上通過人們的文化程度、生活閱歷等傳遞出來的一種主觀感受。語意的兩種層次缺一不可,表層的視覺特點幫助總結深層的涵義,而深層的主觀感受幫助歸納分析表象的特征,兩者應相輔相成。在建筑空間設計中,根據不同的使用功能、不同的審美要求及使用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差異,將建筑傳達出不同的設計語意。而材料作為建筑形態的載體呈現,需要我們更多地關注和利用材料的語意,材料自身所傳達的心理信息還能更有力的表達地域性特征。在這里,我們把竹材的視覺和觸覺、材料的肌理、材料的二次加工、材料的組合運用所傳達的心理信息與象征意味,稱為竹材的視覺語意。材料的語意并非一層不變,隨著加工的方式不同,色彩、光澤以及肌理的不同所表達的內涵意境也不一樣。保持本色的竹木家具讓人貼近自然生活,陣陣竹木清香可以緩解人們疲憊的身心,從而得到自然放松的感覺。經有色加工后帶給人以厚重敦實的感覺,視覺效果上也能達到沉靜、穩重的視覺效果。竹材的視覺語意:竹,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層面來看,竹子的形態特征常常和人的精神風貌聯系起來,形容一個人的氣節。眾所周知,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對竹子的評價也很高,他在一首《于潛僧綠筠軒》中說:"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所以,竹也時常顯示出個人的藝術品位與修養,看到竹子,人們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懼艱辛,中通外直,寧折不屈的品格,這是一種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審美價值。中國的文化典籍和歷代書畫藏品中,竹常常是藝術大家描摹和寫生的對象,鐘情于竹,寓情于竹。
1、竹材視覺語意在國內外建筑空間的運用與創新
現當代建筑設計崇尚并追求低碳環保型材料,而竹材在我國甚至亞洲地區建筑的建造上已經被使用了幾千年,但是近些年卻幾乎從現代建筑設計中消失了。建筑普遍缺乏文化感,鮮有語意內涵。所以當下我們需要反思設計的初衷,除了學習掌握當下建筑設計風格及材料的現代化科技,更需要學習研究先輩給我們留下的古老文化遺產。在中國,少數名族傣族民居就是用竹材做基礎,將主樓建在幾根大圓竹子上,也非常堅固牢靠,從建筑外觀上就能感受到他們純樸的民風和民族文化留在建筑上的印記。當代日本建筑大師隈研吾創新的將竹材與玻璃結合,建造了北京長城下的公社.竹屋,賦予了建筑全新的生態理念,被冠以京城必看建筑之名。竹材搭建的竹屋,日出日落,光線從不同的角度入射室內,經過竹林與玻璃的幾次反射,將日光表現成萬丈光芒,春夏秋冬,加上雪景、冰景的變化,四季又形成不同的光影景觀。這座以竹材為主要材料的建筑不僅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更側重于建筑與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竹子被也稱為植物鋼鐵,德國藝術大師馬庫斯。海因斯多夫在2010年中國上海世博會,德中同行之家展館設計中將96根高8米,直徑超過22厘米的玉龍竹作為主要建筑材料搭建的雙層空間展館,其建筑外觀傳達出的古色古香的中國文化底蘊,加上燈光和輔助材料將其融入現代科技,此建筑所傳遞的視覺語意搭建了中德友誼的橋梁,透過世界看中國。他這一偉大的設計創新實現了生態型建筑的夢想。
2、竹材的視覺語意在建筑空間設計中的發展前景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竹材生產國和出口國,鄂南地區咸寧是聞名全國的楠竹之鄉,鄂南地區竹材在建筑的使用上具有就地取材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采用本地建筑材料可省去很多流通中所需要的能源消耗,而且對當地傳統技術和勞動力方面也將作出諸多貢獻,更為重要的是使也為低碳環保建筑的實施提供了極佳的可行性。竹材的視覺語意在建筑空間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空間氛圍的營造和地域文化的展現上。建筑空間中以竹材為主的材質所營造的氛圍通常給人靜心、樸實、莊重、返璞歸真的感受,而竹材本身的紋理、質感、氣味都在空間中向世人傳遞著樸實無華清新脫俗的氣質。竹材作為鄂南地區的高產資源除了在城市綠化以及商業上的使用弘揚地方文化,還可以在建筑空間設計中通過竹材的語意傳遞給人們更多的地域文化信息,展現地方文化特色,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將鄂南地域性的建筑空間設計作品推向更廣闊的天地。
四、結語
當今的設計行業已經不缺乏設計人員,缺乏的是能夠真生正將一種設計語言研究透徹的設計師,設計師通過自己對設計語言的獨特見解來表達設計目的與人文情懷,并且將材料作為載體呈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所以,我們在建筑空間設計中還需要更深入的了解材料及材料構成本身的視覺信息,和經過加工所傳達出的設計語意,以助于我們更好的實現建筑生態設計和城市可持續化設計目標。
作者:王活 單位:湖北科技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