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如何用教育技術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通過創設思維情景、開展變式訓練、設置問題情景等方式,對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旨在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
引言
創新人才應從小培養,以多媒體與網絡通信技術為標志的現代教育技術為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了新載體,將其應用到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不但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可在有限教學時間內增加課堂容量,為學生創設自主個性化課堂,培養其數學思維能力
1.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思維情景
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多媒體技術能夠清楚直觀的模擬思維、再現思維,有效的促進學生多向思維、發散思維發展。例如,在學習“圓的面積”時,可通過大屏幕向學生展示圓形周長曲線如何“由曲變直”成為長方形的“長”,圓形的直徑又是如何成為長方形的“寬”,從而使學生充分理解圓的面積公式,在觀察的過程中開啟了心智,這時教師趁熱打鐵,啟發學生思考是否可將圓變成其它圖形推導面積公式,學生在教師的啟迪下,創造性的將圓轉變為梯形、三角形、四邊形等進行面積推導。多媒體課件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學生在此思維情景內,個人思維也逐漸變得多級、多元,培養了學生“不唯上不唯書”的創新精神[1]。
2.通過變式訓練,提高思維靈活性
創新思維培養需要采用靈活方式,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變式訓練,有目的的提高學生思維靈活性。變式訓練的方法眾多,其中一題多變便是數學訓練中的常見方式。例如,在學習“組合圖形”時,教師首先在大屏幕上為學生展示一個不規則的圖形,問學生:該圖形的面積如何求呢?學生紛紛在電腦上畫,一名學生在圖形中間加了一條線,將其變成梯形與長方形;另一名學生在圖形中間位置豎直畫了一條線,將其變成梯形與正方形,教師將兩名學生的做法在大屏幕中為全班同學進行演示,學生們很快便將兩種算法的算式與結果求了出來。后來,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們展開思維,將缺口處的圖形補充完整,使整個不規則圖形變成一個長方形,這時再減去補充的三角形的面積,便可算出該圖形的實際面積。面對相同的問題,學生們在已經解答過的基礎上不斷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迅速做出調整,這樣的變式訓練不但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可做到“舉一反三”鍛煉和培養了思維的靈活性。
3.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創新思維
小學數學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望,借助多媒體技術設置問題情境可使學生在意境中自己發現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與創新思維。例如,在學習“圓的認識”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以下畫面:小兔、小狗與小豬在賽車,小兔的車輪是圓形的,小狗的車輪是橢圓形的,小豬的車輪是方形的,小兔讓兩個伙伴先騎一段自己再前進,比賽開始后小狗與小豬被顛得一上一下,一臉痛苦的表情,學生們被逗得哈哈大笑,最后小兔不但超過了這兩個小伙伴,還吹著口哨一臉輕松的到達終點。學生在笑過之后充滿疑惑,開始迸發思維的火花,思考小狗和小豬輸掉比賽的原因,緊緊圍繞這一問題開始展開討論,在教師的引導與啟發下,學生得出:在同一個圓中,所有半徑長度均相等,將車輪做出圓形可在滾動過程中保持軸心到地面的距離始終不變,因此車子在行駛時自然保持平穩,隨著問題被創造性的解決,圓的相關知識也滲透到了學生腦海之中,使學生掌握了相關知識,培養了創新思維。
4.利用電教工具,提高思維能力
數學具有顯著的抽象性、邏輯性,通過電教工具將大量教學材料直觀的展示給學生,能夠使事物發展過程形象的展示出來,使教學中的抽象、空間概念、法則等變得更加具體易懂。例如,在學習“比較大小”時,教師給出題目“已知黃花6朵,紅花9朵,問紅花比黃花多幾朵?”在解答該問題時教師可利用電教工具,通過復合片,首先按照已知條件將紅花、黃花的數量均展示出來,然后覆蓋活動片,將紅花與黃花分別覆蓋6朵,引導學生觀察大屏幕,使學生認識到一部分是兩種花同樣多,另一部分為紅花比黃花多出的數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得出減法算式,即9-6=3(朵)。通過電教工具的直觀演示,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的展示出來,不但有助于學生感性認識,又強化了形象思維,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5.結論
綜上所述,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使教學手段得以創新,大力的推動了教學模式革新,對創新人才的培養有著重要作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正視電教工具、多媒體技術的作用,充分利用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學習難度,培養創新思維,促進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玉星.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與對策[J].學周刊,2018(12):44-45.
作者:周萍 單位:安徽省宿州市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