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中小銀行經營管理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我國中小銀行數量眾多,分布廣泛,是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三農”和中小微企業的主力軍,對服務實體經濟和中小微企業具有重要意義。但近年來,中小銀行進入了發展瓶頸期,暴露出很多風險。雖然監管部門精準化解了不少風險,但中小銀行在改革發展中仍然面臨諸多難題。本文對中小銀行面臨的問題進行思考分析,最后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小銀行;經營困境;金融風險管理
一、中小銀行經營管理困境
一是中小銀行的資金實力相對大型銀行而言太過單薄,部分中小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和撥備覆蓋率沒能達到監管要求,風險的抵御能力較差。從2014年初至2017年底,大型銀行發展成為全球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后,資本要求也變得更加嚴格,資本充足率從12.56%大幅度上升至14.65%,資本實力有所增長。相比之下,同期城商行的資本充足率僅小幅度上升,從11.90%變為12.75%,農商行更是保持在13.30%的水平不變,與大型銀行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二是部分中小銀行融資渠道依賴在銀行間同業市場發行同業存單等方式融資,一旦金融市場融資成本提高或出現“錢荒”等突發事件,易引發流動性風險。三是銀行業市場日趨白熱化,優質客戶的大“蛋糕”被大銀行壟斷,中小銀行的本土特色使其客戶群體局限于地方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地方政府推薦的本土企業,導致中小銀行在市場上的份額逐漸降低,處于將被邊緣化的尷尬境地。四是金融科技投入不足以及經營理念的偏差,導致中小銀行經營轉型面臨困難。近年來,大型銀行在金融科技對銀行業產生變革作用方面給予高度重視,隨后也投入了大量資金和人力來發展金融科技,例如,工商銀行通過組建網絡金融部、建立“七大創新實驗室”等措施,都加快金融科技的落子布局。相較之下,中小銀行卻受資金和人員等因素的限制,對金融科技的投入不足,與大型銀行的差距在不斷擴大。此外,部分中小銀行在經營理念上存在盲目跟風和冒進思想,在各個方面與大型銀行開展競爭,卻忽視了自身機構屬性和業務特色,導致經營出現重大偏差。五是中小銀行的股權結構和公司的治理均存在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中小銀行負債端壓力及信用風險增大,給中小銀行防范化解風險,分散股權敲響了警鐘。總體來看,當前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質量較為平穩,但分化較為明顯,大型國有銀行資產質量較高,股權呈高度集中態勢且安全系數高,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及城商行在股權方面表面上較為分散卻存在實際中被大股東控制的現象。中小城商行應加強對公司經營管理的重視,對股權及負債質量等問題引發的風險更加警惕,自我風險監控更加嚴格。
二、中小銀行經營管理的建議
(一)完善公司治理,優化股權結構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為中小銀行持續健康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中小銀行應按照現代企業管理的標準和規范,建立健全銀行的治理機制,優化股權結構,提高管理水平。首先,加強中小銀行股權管理,嚴格把關股東資質,規范股東行為,強化“三會一層”履職監督和問責,著力開展中小銀行公司治理工作。其次,要強化公司治理機制建設,加強頂層設計,根治公司治理缺陷。規范各個主體的職責要求和標準,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最后,提高信息披露的制度和內容要求。中小銀行應及時、準確地公布相關言息,不斷提高公司經營的透明度,增加市場的可信度,確保投資者能及時準確地了解其經營情況。
(二)建立銀行間關聯風險控制預警及阻斷機制對風險指標進行準確的測量及預測是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銀行間的關聯風險控制預警也是如此。銀行間同業市場的迅猛發展致使金融機構間存在著大量資金業務往來,這些錯綜復雜的關聯增加了金融風險快速擴散的可能性。因此,建立健全金融機構間的關聯風險預警機制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銀行間的關聯風險預警。監管機構可通過建立具有前瞻性的動態檢測指標體系來測量風險,以免部分指標存在的滯后性問題,另外還可以在風險監管的過程中實施壓力測試,添加一系列敏感度高、綜合性強的指標。根據歷史數據不斷調整確定風險臨界值,基于金融風險的傳染性確定一些指標,不斷推進和完善針對金融機構之間關聯風險預警的相關系統。從以往發生的商業銀行典型案中可以看出,中小銀行在發生金融風險時會形成牽連效應,或對存在同業業務往來的銀行造成不良影響,又或者對一些股權的持有者以及金融機構產生沖擊。因此,建立中小銀行的風險阻斷機制,阻隔其與其他金融機構之間的風險傳染通道則是不容忽視的。監管部門可以對中小銀行建立風險傳染的數據庫,通過銀行間市場交易數據及相關指標比率的分析,從源頭上把握風險源及傳染對象,這也要求監管部門對中小銀行全部真實交易數據準確掌握,重點監管。
(三)利用金融科技構建市場風險管理體系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不少銀行選擇競相建立屬于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或者與金融科技巨頭達成緊密合作。所以,銀行金融科技衍生業務需要受到細致監管,而這些與銀行有密切合作的大型金融科技公司也需及時完善自身相關的風險防控體系及監管制度。另外,金融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也導致銀行業的不確定性與日俱增,使得金融市場的風險與機遇并存。因此,除了要對金融科技帶來的風險進行防范以外,還需充分利用金融科技來避免新型的金融風險,傳統模式下的數據統計結構性分析式的監管已無法滿足新型金融業態的監管需求,而應更多地采用新興數字化手段。監管機構應利用金融科技手段“透過現象看本質”,對產品實行穿透式監管,掌握產品業務實質,推動監管升級。利用金融科技進行監管不僅使監管更加精準高效,還能動態防范風險,這也降低了監管的成本。
(四)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風險防范能力地方政府應配合監管部門工作,為中小銀行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并發揮防范中小銀行金融風險的有效功能。一是切實改變將中小銀行視為本地政府“錢袋子”和“提款機”的理念,減少因GDP增長等政績需要對中小銀行信貸決策進行不當干預的行為,防止中小銀行因將有限的金融資源投向僵尸企業、“兩高一剩”行業、房地產企業等國家行業政策禁止或限制的領域,而降低國家結構性去杠桿的效果,并減少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發生;二是支持中小銀行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發行次級債和股改上市等方式補足資本金,促使中小銀行資本充足率盡快達到監管要求,從本質上增強其抵抗風險的能力;三是配合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等監管機構對出現嚴重信用危機的中小銀行及時采取相關監管措施,以防區域性的金融風險升級演變為系統性金融風險。
參考文獻
[1]王學武.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反思[J].新金融,2018(10):37-40.
[2]史丁莎,黃亦炫,王曉楠.監管新規下中小銀行資管業務發展探析[J].金融與經濟,2019(O1):79-82.
[3]范詩洋,王立清.當前金融市場環境及其對城商行發展的影響[J].銀行家,2019(3).
[4]史貞,劉婭茹,王森.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19(03):65-75.
[5]張予希.銀行業金融風險分析與防范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8(3):134-136.
[6]李燕,許存發.新時代中小商業銀行信息科技風險分析及建議[J].科技管理,2018(08):78一83.
作者:徐姣姣 單位:河北經貿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