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下的教育改革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從20世紀初中國的知識分子開始引入和傳播馬克思主義以來,馬克思的實踐觀就在中國的現實語境中被幾代人反復地解讀,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理論宣傳和學校教育進行普及。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中國化的過程中,于1937年寫成的《實踐論》是一份重要的歷史文獻。它是從解決我們黨當時面臨的現實問題和任務出發的,這篇關于實踐問題的論著是“為著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去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這些主觀主義的錯誤而寫成的”。關于實踐,指出:“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活動。”這符合馬克思說的“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對于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總結道:“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解決好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問題,始終為所關注。1978年思想解放大討論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為改革開放奠定了思想基礎的命題,也脫胎于《實踐論》中的“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把實踐擺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從認識論的視角解讀馬克思的實踐觀,不僅僅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知行同一”、“實事求是”的思想觀念相吻合,也與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始終堅持走適合中國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的現實需要相統一,因此而深入人心并在中國改革開放和建設的實踐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教育改革是在實踐中進行的
教育是“全部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改變“人的世界”以促進人的發展為目的的歷史活動,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所以教育改革和發展至關緊要。從國家利益來說,教育改革和發展是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從群眾期盼來看,教育改革和發展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子女都“有學上”進而“上好學”。因此,從中國改革發端起,教育改革便首當其沖,可以說教育改革是中國改革的先導。教育在“”中從“重視實踐”走向了“生產代替教學”、“實干取論”的荒謬地步,直至走向了整個教育的荒廢;而經過撥亂反正后的教育,在恢復重建學科專業的理論框架和彌補學生“知識斷層”的過程中,又出現了“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由于不同時期中國的教育環境不同,根據國情黨的領導班子出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正式啟動了教育改革的大幕。這份文件明確提出“‘必須從教育體制入手,有系統地進行改革’‘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這是一個宏偉的戰略目標。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教育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科技體制相適應的教育體制,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并提出了辦學體制、管理體制、投資體制、招生就業體制、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等改革的目標。基礎教育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體制和教育經費多渠道籌措體制后,對于推動農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發揮了積極作用。經過長期努力,到2000年,我國如期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宏偉目標。針對我國一直以來推行的應試教育,1999年,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科教興國戰略,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使受教育者堅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堅持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堅持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斗的統一。”素質教育開始進入全面推進的新階段。2001年5月29日,國務院作出《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對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予以完善,實行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體制,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國家財政保障范圍,實現了義務教育體制的深刻變革。2010年,國家面向未來十年頒布了《教育規劃綱要》,站在新的社會發展階段,再次提出:“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必須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堅持育人為本,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促進公平為重點,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動教育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發展,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2013年11月15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第42條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進行了戰略部署,這是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關鍵之舉。從“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到“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再到“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決定》的一些新提法和新舉措令人感到振奮。我國在實踐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具體國情不斷探索中國教育改革的方案,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盼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努力構建富有活力的教育體制和運行機制。
三、未來我國教育發展走向及其改革
30多年的教育改革和發展雖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就,但是仍然面臨著一些矛盾和問題。諸如固步自封,思想僵化,人心浮躁,人的精神世界的孤獨等,還有一些與市場經濟相伴而生的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負面現象,這些問題都深刻的反映在教育上。綜合國際和國內形勢,未來中國教育的發展趨勢將呈現這樣幾種特點。
(1)教育學術化和職業化
分流改革大學招生制度。把大學分為職業型大學和學術型大學,考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報考。職業型大學是專門培養高級技術人才,并與企業簽訂培養計劃,學生畢業可以和企業進行雙向選擇。學術型大學專門培養科研人才,學生畢業以后繼續深造,可以讀研讀博也可以選擇出國留學。
(2)教育的個性化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填鴨式教學,教育單一化。在教育過程中主張同步化、集中化、標準化,忽視差別和個性。從小學到高中所有人讀的都是一樣的書,接受的都是一樣的教育,完全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這正是我們的教育弊端。現代社會是一個飛速變化的時代,我們要著力培養創新型人才,根據每個人的特性和個人發展的需要進行個性化教學。“個人的全面發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對個人才能的實際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為個人本身所駕馭的時候,才不再是理想、職責”,不承認這點就不是“唯物主義”;而教育的理想和職責正是促進人的發展,不堅持這點就不是“實踐的唯物主義”。正是在這層意義上,個性化教育是面向未來的實踐。
(3)教育的德育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以前學校只注重知識的培養,很少關注學生人格的培養。高校應注重立德樹人,把教書與育人、管理與育人、服務與育人并駕齊驅,注重知行統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首先要讓學生認知是非對錯,培養學生核心價值觀,然后學生才會外化于行。思想政治教育要貫穿整個教育過程,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基礎,一切社會現象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終的說明。”教育是人類精神生活的一個主要方面,經過不斷的實踐探索,我國的教育改革逐步得到完善,初步建立起了比較適合我國國情的教育體制。人類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我們的教育也應根據時代的潮流在實踐中尋求新的出路。
作者:胡凡凡 單位:武漢紡織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