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納西語國際化教學研究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對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而論,不少學者認為,第二語言教學從本質上說就是個文化教學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二語習得模式(假說):文化適應假說。這種假說認為,二語習得過程就是學習者逐步適應目的語文化的過程。由于語言是人類文化活動的重要工具,很難將其與社會文化分離開來。語言和文化關系密切,人作為二語習得的主體,由物質和精神構成。語言的物質屬性和工具性決定了二語習得者不但獲得語言知識,而且附帶獲得語言承載的社會文化內涵,傳授語言的同時也就教授了語言相關的文化因素。在語言學習的同時了解相關的文化因素,不僅可以幫助消除學習者在語言學習中遇到的諸多障礙,特別是文化障礙,還能夠幫助把握該語言的精神實質,從而在更高層次上掌握目的語。洪堡特提出:“民族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過了人們的任何想象”。語言是特殊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世界觀的體現。理解了該民族的文化精神,便領會了該民族語言的精神實質。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撇開文化進行所謂純語言教學幾乎是舉步維艱。納西語國際教學的內容,依照20世紀90年代學者們對納西文化的分類結果,按照“從納西傳統原創性核心文化和語言角度分析,我們可以將納西文化分為納西本語文化和納西族非本語文化兩大部分,保護和傳承納西族文化,指的就是以納西母語為核心的原創性納西本語文化”。納西語是納西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納西族先民在這片世代生息的土地上延續至今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在納西語國際化教學的初始階段,教授最基本的打招呼用語“你好”和“您好”,如果不介紹納西族的敬語謙語文化,學生便難以區別使用。同樣,納西語第二人稱代詞根據說話人的婚姻狀況、年齡、交談對象的不同而有差異。語言和文化是一個整體,語言是文化的表現形式;學習語言,也是學習一門民族文化。因此,在語言教學中,必須把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有機結合起來。語言學家羅常培說過,“采取只知其語言而不知其文化是培養大傻瓜的最好方法”。納西族的社會歷史、經濟發展、生活習俗、審美觀念以及人文地理等文化信息往往都體現在語言中。胡文仲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是否有意識進行文化教學,語言教學都不可能在真空中進行。同樣在納西語國際化教學中,如果不了解納西族文化,對文化意識沒有自覺,便很難理解納西人為什么會用這樣的方式進行表達。如納西族諺語“達瓦納西奴”(納西語音譯,意為臘月間納西人發瘋),要表達的是納西人為了迎接春節的到來,在節前人潮涌動,摩肩接踵的集貿市場采購年貨,是要傳達一種樂在其中的喜悅。而在納西人中流行一句納西語“納西講句益”(納西語音譯,意思是納西人在一起交談比吃飯還有味)。隨著社會的發展,人與人之間地理或心理距離都發生了變化。納西族這種通過交談使各自心情舒暢,化解或淡化矛盾的方式使得語言交流的功能不斷改變。語言不再是簡單增進友誼的途徑,也更增強了一種滿足意識,通過本族文化,去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因此拋開文化因素,納西語教學便難以開展,而在納西語國際教學中對文化意識的培養可以滿足國際學生文化知識需求,進一步在語言學習中融合文化體驗,最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和運用納西語。
二、跨文化意識視域下納西語國際化教學的策略
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認為,在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中,語言是鑰匙,也是桎梏。從教學對象上看,在納西語國際教育過程中,外國學習者對納西族語言和文化的積累隨著認知程度的漸進而不斷提高。不同的學習目的決定了學生對納西文化知識的需求不盡相同,由此采用的教學策略也具有針對性。2009年,筆者對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習納西語的外國學生開展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表明:留學生最感興趣的是麗江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占被調查留學生的72%。高一虹認為在跨文化教學中“為了幫助不同文化的人們互相了解,一方面是架設橋梁,溝通文化的使命,另一面是構筑壁壘,隔絕文化的危險。”在語言學習和文化意識培養中處理好搭“橋”和砌“墻”之間的關系尤為重要。美國語言學家Cohen提出,作為教師必須清楚學習策略在第二語言學習和使用中的作用,必須清楚哪些是支持目標語學習和使用的,然后根據這些知識來確定使用什么樣的策略。
(一)差異對比與實景體驗相結合的策略
對外納西語教學實踐,結合當地的社會文化,民風民俗相關知識,對學習者的母語文化和納西文化差異進行比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課前介紹展示背景文化知識,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到古城實地體驗文化,讓學習者結合個人經歷以及體驗到的文化差異進行對比,從而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興趣。由于世襲的納西族土司姓木,懼怕建筑城墻將自己“困”住,因而整座古城沒有建筑城墻,這也是麗江古城獨有特征。麗江古城從宋末元初至今逐步成為納西族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麗江古城街道依山勢、水勢而建,溪流穿城而過,形成了家家門前有流水的景觀。1997年12月4日麗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清單”。時至今日,數以百萬計的賓客來到麗江古城,體驗、回味納西族無言的滄桑與變遷的歷程。在古城體驗神奇的東巴象形文字與古老的東巴教、古樸的納西古樂。體驗納西人悠然閑適的生活方式。通過這樣的體驗,學習者對古城深厚的歷史能產生共鳴,為進一步反省自身文化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提供了參照。
(二)網絡資源共享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的策略
通過課堂教師引導,課后學生查閱資料的策略來實施教學。學生查閱資料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搭“橋”的過程。利用互聯網豐富的信息資源,如麗江各級旅游職能部門、文化部門、世界文化遺產官方網站以及國內外名目繁多的民間信息交流網站等媒體,查閱納西族文化的起源、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以及多姿多彩民族文化風貌。納西族文化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東巴象形文字,是古代納西先民創造并沿用至今用來記錄語言的符號,被稱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用東巴象形文字記錄的東巴經古籍有豐富的內容和珍貴的史料價值,對研究文字學、宗教學、民族學以及納西傳統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據英國愛丁堡大學安東尼•杰克遜(AnthonyJackson)教授統計,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納西東巴經典共達兩萬余冊。另外納西族傳統的原始宗教東巴教和達巴教,同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道教等兼容并存,納西民眾對這些宗教持“信而不篤”的態度。東巴教成為一種活躍于民間的原始宗教,而納西人則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相關的道德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這個教學策略的優點在于給了學習者足夠的發揮空間,去尋找學習的興趣點,它既超越了簡單語言表述,傳遞了豐富的文化信息,達到寓文化意識的培養于閱讀過程中。通過多媒體影音資料來練習納西語以及體驗納西文化。多媒體傳遞的是立體信息,因而信息量大,同時多媒體材料真實感強,因此帶給學生的震撼往往也大于紙質材料,容易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是一個重要的文化體驗途徑。目前為了保護和傳承納西族的文化遺產,對納西文化的保護傳承有了多種形式的呈現,皆可作為納西語國際化教學資源。如納西語母語教材、東巴文化研究成果、納西族地方鄉土知識一般讀物、納西語配音電影、納西語歌謠、歌曲、舞蹈、音像娛樂等多媒體資料實現了高科技新式媒體與傳統文化的兼容。選用這些語言教學輔助資料,學生能體驗到真實語料,在真實的環境中通過文化體驗學習語言。
(三)課堂教學與課外交際同步的策略
學習納西語的國際學生,由于已經沉浸在納西語的語言學習環境中,在生活中對納西語的接觸遠遠超出課堂教學內容。課外的交際活動則讓學生進一步走進納西人真實的生活,通過體驗文化運用學習到的語言。春節是納西族保留至今最為重視的節慶,納西語發音為“吉振”。納西族為過節要準備豐盛的食物,每一種食物都蘊含了對來年的祝福。從冬月宰殺年豬、臘月間采購年貨、除夕祭祀祖先,大年初一小輩向長輩拜年,全家老小上墳;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拜年,一直延續到正月十四祭天才告一段落。這些濃郁的民族傳統節慶從一個側面生動反映出納西族社會生活及文化的內涵。另外,麗江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納西文化研究機構、文化旅游產業實體單位都是得天獨厚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請進來”的同時也組織學生“走出去”參與納西族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如到當地納西人家“做一天納西人”,在體驗納西族的民風民俗的同時,把學習到的語言知識應用到實際的生活體驗中,融生活體驗、文化體驗和語言實踐為一體,真正實現了在文化活動中學習和運用語言。
(四)專題討論與參與實踐相結合的策略
在提倡低碳生活,強調環境保護的今天,人是環境中的一部分,營造適合人類生存發展的空間,成為每一個人的心愿。納西族與自然神“署”和諧相處的生態觀更具現實意義。在納西文化中把人與自然的關系視為同父異母的兄弟關系,理應互相尊重,和睦相處。“互不侵害”的條約約定誰損害了自然與生態,其結果便會反過來損及人身,將會面臨難以生存的危機。這種“事物互相轉化以及福禍相依的辯證思想,也深刻反映了納西人的生態觀和自然道德觀”。麗江古城內水系自然分布、納西人自覺遵守著保護水源、不污染環境和不亂砍伐樹木的行為規范,也使得納西族聚居地保持較好的生態環境。借鑒納西人與“署”和諧相處,互不侵擾的價值觀,開展人與環境專題討論。通過學習者自我反思,實現文化雙向互動。類似教學活動如納西文化百科知識競賽、納西語演講比賽、東巴象形文字書法展覽等,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實現多樣性文化體驗。
三、結語
學習一種語言,不僅要掌握相關的文化知識,還要積極去身臨其境地體驗其文化。德國語言學家海德格爾指出:語言是存在的家園。筆者認為,在納西語國際化教學中,語言教學和培養學習者文化意識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傳統語言文化教學的一種超越。納西語國際化教學中的納西文化意識培養策略有其獨特之處,強調通過典型的實例進行教學,注重文化意識培養的雙向性。把學習者從灌輸性的學習中解放了出來,促進教學相長,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另外,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精通納西語和熟悉納西族文化,在語言教學過程中除了注重文化因素的融入,還應該對文化意識培養有高度的敏感性,否則“對文化的教學我們精心鑄造的并傳遞給他人的,可能同時是一把開啟認知大門的鑰匙,又是束縛思想的桎梏”。因此,對外語言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
作者:唐湖 單位: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