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教育信息化2.0時代高職思政課教學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推進高職思政課信息化教學是順應時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提高思政課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良好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是有效信息化教學實踐的重要保障。信息化教學設計包括教學分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反思等方面內容。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思政課;教學設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精神,加快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提出“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必須堅持不懈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加強思政課建設,全面提升質量與水平。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對思政課改革創新提出了指導意見,指出“大力推進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課教師信息化能力素養,推動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應用”。因此,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推進信息化教學是順應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然選擇。而良好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是有效信息化教學實踐的重要保障。
一、信息化教學設計概述
教學設計是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重要橋梁。教學設計是指應用系統方法分析研究教學的問題和需求,確定解決它們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步驟,并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教學設計包括分析教學目標、確定教學策略、進行教學評價等內容。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到教育領域,教學設計的各個部分應表現出了與信息技術相關的特點。張筱蘭認為,信息化教學設計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運用系統的方法,在信息化教學環境的支持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地安排教與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以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這說明,信息化教學設計是教學系統設計理論和實踐在信息時代背景下的延伸與拓展,不僅要尊重傳統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又要對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系統進行新的審視和分析,注重現代信息技術及資源在教學中的運用。另信息化教學設計以人本主義、建構主義、多元智能、聯通主義等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思維模式培養、學習能力訓練、綜合素質提升等。
二、高職思政課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過程與要點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教學設計要與時俱進,設計的重點要轉向教育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設計,既要結合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也要注重信息技術的運用。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過程應包含教學目標與內容分析、學習者特征分析、教學策略分析、教學評價等環節。
(一)教學目標與內容分析教學目標的闡述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整體。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首要任務,其主要描述學習者通過學習以后應該表現出來的可見行為的具體而明確的表述,包含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的目標。教學目標要注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信息化素養的培養。教學內容分析的關鍵是厘清知識點的結構關系,并明確教學的重點、難點內容。
(二)學習者特征分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考慮和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做好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關鍵環節。學習者特征分析的內容應包括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原有知識和技能基礎、學習動機、個性學習風格等要素。
(三)教學策略分析教學策略是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制定的并付諸教學過程實施的整體方案,包括選擇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學習方法等內容。教學策略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不同的教學或學習階段,應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習者特征以及教學環境和條件等因素靈活選擇教學策略。一般的教學策略是充分利用精品課程教學資源庫和信息化教學平臺,開展“課前導預習、課中導學習、課后導拓展”教學活動。
(四)技術應用分析信息化教學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技術的應用。選擇什么技術、應用于何目的、如何應用是技術應用分析的三個關鍵問題。信息技術可分為信息傳遞、認識工具、交流協作、教學管理等種類;技術應用的目的有解決教學重難點問題、支持教學活動開展、輔助教學管理等;技術一般用于創設情境、探究學習、資源獲取等方面教學活動。
(五)教學評價教學評價是教學設計最后一個環節。教學評價的目的是評定學生通過學習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并通過反饋信息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今后的教學活動做出決策。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學評價不應是知識的量化評價,而應采取多維度的評價方式,通過定性與定量評價有機結合、過程與結果的有機結合進行多元化評價。信息化教學設計完成后,需要根據教學實施的情況、學生和教師的反饋的意見、教學評價的結果等進行多次完善修改。
三、高職思政課信息化教學設計案例
培養德技并修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推進高職院校思政課信息化教學,既要加強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也要注重教育與課程的結合。現以高職思政課程《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一節內容《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為例,從教學分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反思四個方面展開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探索。
(一)教學分析1.教學內容分析本課選自公共必修課《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18年版)》。該課程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課程。本教學內容為第十三章第二節“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教學時長為2學時。2.學情分析教學對象為高職大一學生,他們積極向上,表現欲強烈,具備一定分析問題的能力,但遷移能力弱。同時他們已經初步了解中國外交政策,渴望進一步了解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3.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心理特點及實際,確定知識目標為掌握“一帶一路”的內涵,理解“一帶一路”的意義與作用;能力目標為提升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素質目標為學生認同中國方案,形成責任意識。4.教學重難點依據教學目標,本次教學的重點為理解“一帶一路”的內涵及重要意義;教學難點為形成青年在國家建設中的責任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意識。
(二)教學策略選擇在“做中學,做中教”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根據學習階段的不同,結合學生能力、知識內容特征、環境等因素靈活選擇教學策略。1.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依托藍墨云班課和雨課堂教學平臺,借助圖文、視頻、互聯網等多種信息化教學資源,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思維導圖、啟發式教學法等多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開展信息化教學,優化教學過程。2.學習方法課前及教學過程中任務于學生,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學習通、學堂在線、雨課堂等移動學習工具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從而獲取新知識,實現“做中學,做中教”的教學理念。3.教學評價采取多維度的評價方式,借助藍墨云班課與雨課堂教學平臺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同時結合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態度、認識、情感等方面進行多元化評價,著重考查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信息化素養及綜合能力。
(三)教學過程在教學策略的指導下,本課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把教學過程分為課前探索、課堂探究、課后拓展三個階段,以達到“做中學,做中教”的目的。1.課前探索教師借助雨課堂教學平臺4個預習任務,推薦與提供“一帶一路”相關教學資源,如推薦閱讀文章《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重要講話》,欣賞微視頻《大道之行》等,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學生接收到任務后完成預習,并將小組作業在藍墨云班課教學平臺提交,完成小組互評。預習過程中,如有遇到不明白問題,學生可私信或討論區發出疑問。此階段教師及時關注學生平臺學習情況,診斷學情,做好課前評估以及時調整教學活動。2.課堂探究根據學生反饋及課前探索階段小結,主要從“一帶一路”內涵、意義、與青年使命三個方面的內容,創設情境、鞏固知識、疑難解答、交流評價、總結提升五個環節展開課堂探究。用時80分鐘。第一環節:創設情境。首先,教師播放音樂《Let’sgoBeltandRoad“一帶一路”世界合奏》帶學生走進“一帶一路”的情境中。其次,教師通過圖文、案例介紹“一帶一路”的內涵、建設原則與框架思路。再次,教師登錄新華網“一帶一路”頻道通過VR全景走絲路,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一帶一路”線路圖及欣賞沿途景觀。最后,教師通過思維導圖從“一帶一路”理念、目標、建設原則、合作重點四方面進行小結。第二環節:鞏固知識。教師利用雨課堂平臺的在線考查功能,設計5道選擇題考查學生對“一帶一路”的知識的掌握程度,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與鞏固知識。第三環節:疑難解答。首先,針對學生在課前預習階段提出的疑問進行答疑。學生在討論區提出:有人說“一帶一路”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這種說法正確嗎?為幫助學生更好地分析、解決存在疑問,教師提供“馬歇爾計劃”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比較馬歇爾計劃與“一帶一路”的異同,指出“一帶一路”與馬歇爾計劃雖然形式上相似,但本質上不同,因此認為“一帶一路”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的說法是錯誤的。其次,教師通過數據、圖文展示“一帶一路”取得的豐碩成果,請學生通過彈幕形式對“一帶一路”進行評價。教師結合學生的評價講解“一帶一路”的重要意義與作用。第四環節:交流評價。課前教師布置的小組作業《“一帶一路”中的家鄉》,小組完成后上傳到藍墨云班課平臺并進行自評與他評(自評30%,其他小組30%,教師40%)。教師推根據評分結果推選分第1名的小組上臺展示作品并給予重點評價,其他小組的作品進行總結性評價。設計意圖為引導學生理解“一帶一路”的重大現實價值,培養學生關注祖國發展、家鄉發展的情感。第五環節:總結提升。形成青年在國家建設中的責任意識是本次課的難點。為此,將從合作探究、交流探究結果、教師總結三步展開進行突破。第一步:設計兩個問題讓學生進行分小組討論,教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進行巡視與指導。兩個問題分別為:“一帶一路”與大學生有什么關系?大學生如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第二步:學生根據問題進行分組討論,總結匯報。學生經過討論歸納出“一帶一路”為大學生就業創業、留學提供更多的平臺與機會;當代大學生要好好學習,充實自身,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等。第三步:在線聯系創業校友,對話校友。此步驟結合學生討論結果、大學生創業實踐現實案例,引導學生更新觀念,求真學問練就真本領,奮斗青春,助力“一帶一路”。最后,教師通過思維導圖對本節課課程內容進行小結,通過藍墨云平臺和雨課堂平臺參與及完成情況對學生表現進行評價。3.課后拓展為了加強學生對“一帶一路”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責任意識,要求學生以“一帶一路”為主題,暑假期間小組合作開展小微企業融資調研、中國形象主題調研、鄉村關愛活動等活動,并形成調查報告。
(四)教學反思1.教學平臺的運用,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具體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在課前進行教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學習,課堂中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進行重難點的突破。2.教學方式緊跟時代要求、貼近學生實際,學生積極性、主動性提高,教學活動參與度高、師生互動良好,課堂學習氣氛活躍性,增強教學實效性。以上為《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本案例教學設貫徹“做中學,做中教”的教學理念,能夠充分利用雨課堂和藍墨云班課平臺進行教學重難點問題的解決、教學活動的開展以及教學管理,達到了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當然,此教學設計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教學內容深度和廣度不夠、教學評價的方法及標準不夠明確、對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產生的學習困難和問題缺少分析等。
四、結語
教育信息化2.0時代,高校思政課信息化教學設計必須聚焦于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新需求,加強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使信息化教學貼近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際,符合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規律,在促進思政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推動思政課教法學法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出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同時,教師在信息化教學設計過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和處理好現代信息手段與教學目標的關系、處理好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的關系、虛擬空間與現實環境的關系等方面的關系,切不可為了應用技術而應用技術。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EB/OL].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EB/OL].
[3]謝幼如.教學設計原理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張筱蘭,郭紹青.信息化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高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信息化教學需把握好的若干重要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2):116.
作者:林仁瑯 單位:私立華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