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教學最優化理論在繼續教育課堂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繼續教育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保障,提升繼續教育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是我國繼續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方面,也是提升繼續教育教學效果的重要保障。通過借鑒和運用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掌握和利用影響課堂教學的各種因素,將它們充分融入我國繼續教育課堂教學中來,并運用教學過程最優化的系統理論對整個教學教育課堂進行重新設計,引導繼續教育成為社會全面學習、終身學習的科學化教育模式。
[關鍵詞]教學過程;最優化;繼續教育;課堂教學
一、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主要內涵和實踐意義
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是上世紀70年代蘇聯教育學家巴班斯基為解決蘇聯部分地區中小學學生留級問題所提出的。他通過借鑒現代系統論結合實際教學,提出了教育過程最優化理論。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借鑒了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和系統論,通過對教學課堂教學各要素的系統優化來改善課堂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效果。這在當時國際教育界引起了強烈反響。針對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研究也層出不窮,不斷豐富了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理論價值。課堂教學是學生與教師進行課堂教學交流并共同實現教學效果的復雜過程,這一過程不僅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的教學內容傳播,同時還涉及到影響課堂教學有效開展的教學手段、教學方式、教學環境等諸多因素,這些因素都可能成為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因此,針對課堂教學影響因素的分析,需要強調實現課堂教學整體的系統優化的重要性。巴班斯基運用辯證的系統方法,將課堂教學作為系統整體,以課堂教學各要素的作用實現對教學任務的解讀,同時提出相應的課堂教學問題解決方案,最終根據當時的情況選出最佳方案[1]。通過對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解讀,我們能夠看到這一理論是利用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從課堂教學過程的每一部分、每一要素出發,通過整體與部分方法論運用,讓每一個影響教學過程因素都能夠相互配合,并形成在整體課堂教學效能實現下的最大功效。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就是將影響課堂教學過程的所有因素作為系統的單一要素進行研究,并對系統中的組成部分進行效果實現機制上的優化。課堂教學質量取決于各種教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從系統理論層面看,要想實現整體效果的提升,需要部分要素進行有機組合,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才能催發整體效果,實現整體大于局部之和的目的。將巴班斯基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應用于我國繼續教育的課堂教學中,需要明確應用巴班斯基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前提條件和依托機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巴班斯基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實踐價值。應用巴班斯基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所需要的前提和依托機制,是建立在現代教學形式方法、教學規律的基礎之上的。只有在對課堂教學各個要素的特點和運作機制都了解并具備一定條件基礎上,才能夠發揮課堂教學過程的最大效能。可以說,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是貫穿于整體和部分上的全面優化,是在一定條件和評價準則基礎上形成的最優化機制。這種最優化不能脫離實際,需要從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只有以符合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的最優化作為前提,才能夠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控制,才能夠實現教學過程中的各個部分有效銜接,形成教學過程在整體系統上的最優化。教學過程最優化必須全面考慮現代教學理念和教學形式、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同時還需要考慮到影響教學系統的內外影響因素。實現課堂教學的整體優化,要對教學條件、教學手段、教學方法進行綜合調控,同時也需要對教學規律、教學理念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從而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運行方案。
二、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對課堂教學的借鑒意義和啟示
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是辯證的系統論,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具有實事求是精神的教育理論。這一理論是運用系統觀點對整體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和要素進行整體優化,是通過最小投入或最優投入來獲得最大收獲的理論[2]。只有通過科學統籌課堂教學的各個要素以及教學手段才能夠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這也是教學最優化理論的思想核心所在。在課堂教學中科學運用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需要借鑒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教學系統方法,同時以教學固定的課堂時間內的教學目標的實現作為衡量課堂教學應用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效果。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應用要強調從系統論角度設計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是要以系統論視角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設計,通過對于課堂教學各個要素的有效的優化充分發揮教學參與要素的整體協同作用,做到相互促進、相互配合,共同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教學過程中包含參與教學的教師和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任務、教學手段等,為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目標應該以系統的視角將各個教學要素看作一個整體,并從教學實際出發,加強課堂教學中的關鍵因素的效能發揮,從而選擇最優的課堂教學的解決方案。課堂教學要從學生發展和課堂教學的具體情況出發,讓整個教學過程成為一個連續活動,從而保證課堂教學和學生發展的同步性。同時,要正確看待教學過程中長期效果與短期效果的關系,從每一節課程入手,從階段性教學入手。只有解決好短期目標,才能夠解決好整體教學效果。課堂教學要通過合理安排分配,將整體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從宏觀層面對教學結構進行解析,從而梳理出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基本脈絡,并結合課程和具體課堂特點,充分發揮不同要素之間的作用,在科學投入的基礎之上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應用要重視課堂教學的時間管理。教學過程最優化始終是建立在時間標準之上,包括教學任務完成的時限效果。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以及教學策略的實施都應該建立在規定的時間內。只有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才能夠獲得滿意的教學效果及其評價。從課堂教學的系統目標實現看,應該將時間要素納入到教學設計之中,將時間作為課堂教學的基準,才能確保在限定時間內實現課程內容的有效分配,才能實現教學目標的完成,才能夠達到課堂教學時間利用功效的最大化。課堂時間管理就是要將教學內容按照預先教學設計有條不紊地傳遞給學生,在有效時間內讓教師能夠采取最佳方式來講授教學內容。這樣,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學習不僅提高了效率,而且能夠實現教學內容的快速內化,實現教師、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學任務。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應用要設定合理的課堂教學目標及其評價標準。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是對整個教學效果最為真實的體現。巴班斯基也指出,整個教學過程必須從學生角度出發,要對學生不同群體特征、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知識結構來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的評價標準。課堂教學如果沒有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無法制定科學化的教學目標和評價標準,最終不僅影響影響教學進度,甚至會影響教學總體質量。沒有從學生綜合情況出發,對學生學習特點和思想心理活動缺乏了解,盲目設置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不僅與唯物辯證法相抵觸,同時也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當前,很多教師對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更加關注,但對于學生的學習動力、基礎知識和學習興趣了解不多,課堂教學只是按照教學任務的安排進行。這偏離了科學的教學目標和評價標準的要求,立足于教學質量和學生發展的整體教學效果必將難以體現[3]。
三、將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應用于繼續教育教學的具體策略
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明確指出,課堂教學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是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環境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課堂教學的設計、控制與引導能夠對教學效果產生深刻影響。從繼續教育課堂特點出發,教學過程更應該注重學生的發展要求,從而制訂出科學化人性化的繼續教育課堂教學方案。同時,繼續教育課堂教學應當根據教學目標、教學效果、教學評價來從整體優化課堂教學的各個要素,從而實現教學過程效能的最優化。
(一)以繼續教育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的自我管理
繼續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其主要針對教育對象是社會人員和專業技術學習人員,通過繼續教育,這些人員能夠達到知識和技能獲得和更新的目的。這是國家在社會范圍內培育人才和進行人力資源再開發的重要手段,也是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一些繼續教育是以遠程教育的方式進行的,很多課程教師與學生之間并不需要特定的教學場所。這使得繼續教育的開展對于學生學習狀況缺乏有效的監督,對于課堂教學也缺乏有效的調控手段。因此這就需要學生加強自我管理,特別是學生要重視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獲取有效的教學效果。當前,很多繼續教育的教師,對于學生關注和管理缺乏耐心和信心,而將更多精力放在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之上。但從另一個側面看,無論教師在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上投入多少精力,如果學生缺乏配合意識和主動學習精神,結果必然是繼續教育及其課堂教學的失敗。因此,在繼續教育中不斷加強學生自我管理意識,提升學生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就顯得尤為必要。在繼續教育的課堂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學生對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能動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以更加積極的心態投入課程內容學習之中,實現繼續教育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在學生自我管理的課堂教學中,應當通過自我約束不斷強化對于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不斷豐富原有的知識結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角色定位,應該以課堂教學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實現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和效果。因此,繼續教育教師應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向學生傳遞自我管理概念和自我管理意識,同時,要從學生知識需求角度出發提升教學效果,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引導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二)優化師生關系,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開展繼續教育課堂教學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具體要求。遠程的繼續教育課堂教學是通過網絡方式來實現的,由于師生不在具體的教學課堂中,雙方在思想交流和情感認同上存在一定障礙,這勢必會影響教學的開展效果。從繼續教學課堂教學實際看,很多教師長期受到傳統教育理念影響,認為教學過程更多要體現教師的教學能力,只有教師具備了一定教學能力,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基礎[4]。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占據主導地位。但通過大量教學實踐案例看,僅僅注重教師的教學技能,而忽略學生的主體性,往往會導致教學過程的停滯或混亂。因此,為提升繼續教育課堂教學的教學效果,必須建立師生之間融洽和諧的關系,教師不僅要提升自身教學質量,還要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教師不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導者,而應該成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更加平等、寬松的學習環境,教師與學生之間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能夠有效增強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互動效果,同時也有利于實現有效的知識傳遞和情感交流,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教學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復雜的人際關系系統,教學中師生之間只有進行完整的情感交流才能夠確保知識教學的有效性和互動性。在這一人際交往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學習需求的特殊性,同時要以平等的人格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要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對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懷,讓學生處在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下進行學習。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可以進行教學內容創新,在教學中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結合自身感受和人生感悟與學生分享,切忌按照課本內容照本宣科。在問題設計上要尊重學生知識掌握層次上的特殊性,在問題設計上要更加貼近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唯有如此,才能夠進一步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同時,教師也要不斷提升自身修養和職業道德水平。簡言之,課堂教學過程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否融洽。教師與學生之間只有實現要素間的有效互補,才能確保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
(三)構建系統化、秩序化、科學化的課堂教學運行機制
“無規矩,不成方圓。”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背景下,繼續教育課堂教學需要構建教學課堂下的穩定運行機制,實現教學課堂的系統化、秩序化、科學化,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繼續教育課堂教學的教學過程效果的最優化。繼續教育課堂教學運行機制的建立必須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有一個明確的教學方案。例如,對于接下來的課堂教學有哪些要求,具體如何進行課堂管理,等等,一旦課程開始就必須嚴格執行。繼續教育課堂教學的運行機制必須由師生雙方共同制定。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制度制定過程中要充分征求學生意見,并按照共同協商原則進行修改確定,最終形成師生雙方都認可的課堂管理制度。唯有如此,整個教學過程才能夠按照預想的過程進行,才能夠取得最優效果。在具體課堂教學機制運行的過程中,要以教學過程最優理論為指導,結合系統論的觀點設計管理制度,以實現時間管理、教學質量的優化為目標。完備的課堂教學運行機制應包含課前準備、課中實施、課后評價三個重要環節。在課前準備環節,可通過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進行引導。在課中實施環節,則要注重課堂教學的互動、時間管理和效率。在課后評價環節,可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同時也要注重收集教師、學生的反饋,針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改進和優化。總之,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是一個復雜的教學理論,對于引導我國繼續教育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理解并掌握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并且用于指導繼續教育具體的教學實踐。繼續教育課堂教學因其自身的特殊性,不僅需要繼續豐富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最大程度地彌補課堂教學和管理的不足,同時還需要構建科學完備的教學運行機制,來引導和約束教師和學生的課堂行為。此外,教師還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培養自我管理意識,營造寬松溫馨的課堂氛圍,從多個層面運用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提升繼續教育課堂教學的質量,推動我國繼續教育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艷超.高校繼續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翻轉課堂視角[J].職教論壇,2016,(21).
[2]嚴繼昌.教育創新發展背景下高校繼續教育的戰略轉型[J].開放學習研究,2016,(03).
[3]柳士彬.繼續教育“立交橋”:框架與行動[J].教育研究,2016,(08).
[4]張程,鄭健,黃善波.運用“慕課模式”改進大學生第二課堂教育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17,(14).
[5]李萍.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成人高校翻轉課堂的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8,(17).
作者:韓曉頂 單位: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