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域文化在中學校園景觀設計中的表達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的逐步發展,初高中校園成了青少年學習的主要場所。它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教育內涵,更展現出城市地域文化的獨有特色。每一個中學都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校園景觀格局,這與其他學校不同,因為校園歷史和地域的差異。校園景觀設計應跟上時代的步伐,同時也應滿足學生家長和學生對校園建設的基本要求。通過對山東陵城區第六中學景觀設計的思想和方法的實際案例分析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中學校園景觀的表達,體現了地域文化和校園文化的特點、歷史遺產保護與再利用場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加強中學教育,來充分實現校園景觀設計研究。
關鍵詞:校園景觀設計;中學校園景觀;地域文化
一、校園景觀設計概況
(一)校園景觀設計
校園景觀設計作為校園文化的一種理化表現形式,更注重內外空間的交流,強調空間的溝通。校園不僅是傳授知識和教育功能,更要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生活環境。校園環境景觀要同時滿足感官的愉悅,可以提供娛樂、交流、教師和學生的休閑場所,起到緩解壓力、放松心理的作用,景觀的人文魅力是娛樂,這是一種潛在的校園文化,即校園“場所精神”。
(二)校園景觀設計原則
1.功能原則:學校包括學前區、教學區、生活區和其他課外活動,設計時應根據各功能區的不同特點安排,不僅滿足了教學、學習、工作、生活的物質功能,同時也增進了師生的交流需求,以靈感和智慧提高文化和精神陶冶功能。2.以人為本的原則:學校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組織和劃分道路也適中,空間應根據不同層次的需求,不同空間設施的設置、材料選擇及景觀的營造要充分考慮教師和學生的心理需求。3.突出校園文化建設的原則:要充分挖掘校園環境的特點和文化內涵,利用雕塑、浮雕、支柱、標志等環境與特色的景觀小品,加強校園文化氛圍。4.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堅持植物園林綠化,盡可能喬、灌、草多層次雙綠化,增加單位面積綠化量。5.多元化的原則:開放空間的多元化包括多元化的功能、形式和配置。各種功能,如隔離、運輸、通訊、運動等用途;多種形式,如形狀、大小、顏色、材質、成分等變化;多樣化,如草坪、樹木、山、水、建筑等不同的設置。為了滿足校園開放空間的功能,如運輸、組裝的基本功能及其他的運動,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加強充滿活力的教學氛圍,豐富多彩的校園景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教育氛圍。6.整體性原則:從整體上確立大學校園景觀的特征是設計的基礎。7.安全原則:安全是人性化設計的第一要素,高校校園景觀設計,安全性包括物理環境安全和心理安全兩個方面。
(三)校園景觀設計主要功能
1.校園文化:每一個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歷史,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景觀設計,繼續把握校園歷史,保持文化的一部分,應適當考慮校園文化和歷史反映校園環境設計,讓教師和學生都能感受到學校的文化。2.學習:景觀設計是為學生提供一個更為舒適的學習環境,如在教學樓、宿舍樓,或提供獎勵、或旅行、或為學校人員提供一個完美的學習空間。3.交通:交通眾多,在超過一萬的總數量,使校園道路可以緩解交通,而且可以通過教師和學生感受到設計環境美,減少道路無效設計,使教師和學生可以學習如何更有效地工作。休閑娛樂:學校生活豐富多彩,使學生能夠在多方面發展知識和技能。4.生態發展:可持續、低能耗、生態環境是當前景觀設計追求的目標,校園環境設計應遵循生態景觀設計的原則,確保校園環境的可持續發展。5.心理需求:我們走過的路,合理規劃結構和植物創造一個良好的、和諧的校園環境,在這種環境下,會使人產生良好的視覺效果和心理效果,在學校有潛移默化地影響,那里的人們喜歡在叢林的性質,因此給教師和學生安心。
二、中學校園景觀概況
(一)中學校園景觀
定義:中學校園景觀是校園范圍內文化、經濟、自然等因素的結合。它也反映了它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價值,通過一定的物質承載自己。
(二)中學校園景觀的具體構成
為了方便學習和生活,建立了不同功能、不同性質及不同形狀的建筑群,在校園有限的空間中占主要的景觀。其獨特的校園生態體系正是其有別于其他空間景觀的重要特征。1.校園入口區域:要進入校園就包括校區前門空間、校門以及門衛系統等建筑區和校園入口區。由于中學教育的完善,教學區域綠化建設也得到了改善,入口處是校園與外界連接的過渡區,是學校和社會、物質、文化精神交流的渠道,也是校園景觀設計中一大特色。其中,正門和門衛的建筑形式作為校區形象與外界交流的首要組成部分,其形象設計不但需要展現中學校園以教育為主的文化內涵,還要體現是學校與外界交流服務的第一站。2.戶外運動區:按照“規范中小學”的設計,我國戶外運動空間總面積控制在3926至1582平方米,以及教師和學生人均用地在3.40至14.38平方米。通常包括:一個標準的250米田徑場,小足球(包括田徑場),2至4個標準籃球場,1至3個標準排球場等運動場地。3.綠地空間:學校內部的綠地空間主要是針對校園操場空間來劃定的,是以綠化為基礎的露天公共區域。草地、樹木、清澈的溪流能夠讓人們緩解學習壓力,讓更多人能夠享受這輕松的自然環境。不僅給師生提供了戶外休閑的場所,還能使師生們在其中得到心靈的放松,潛移默化地讓更多人受到隱形的教育,培養他們親近和熱愛自然的浪漫主義情懷。4.廣場空間:以露天公共獨立式開放區域的硬質鋪裝為特點的建筑就是校園廣場。校園廣場一般分為五大類:運動、交通、休憩、中心、表演和運動廣場。廣場控制著校園內主要的人群集散,其道路規劃給全校師生提供集合、休憩玩耍的方便,是全部建筑中利用率最高的場所,一般都位于校園中人流最為密集的區域,且周邊建筑物也在自然地貼近它。5.建筑鄰近及中庭空間:雖然新教改一直在進行,但是中學教育課堂活動的主要開展地還是以室內為絕對主流,所以建筑空間和教學活動的關系非常密切。國內通常的教學建筑是一組建筑通常由前院空間、中庭空間、側院空間、前廊空間、側廊空間、后院空間及建筑間連廊空間等組成,在特殊情況下,還有屋頂和架空的空間。所有的這些空間總的來說分為全部開放空間和半開放空間,其中前廊空間、側廊空間以及連廊和架空空間部分屬于半開放式的空間,前院空間和側院空間以及后院空間等屬于全開放式的空間。
三、地域文化概況
(一)地域文化概念
地域就是空間區域內的一個范圍名詞。它主要包括:其一,自然地理,包括山地、平原(壩)、森林、海洋、濕地乃至氣候特點等自然環境因素;其二,一定社會構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特點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等。地域文化,就是在一定的地域條件下,由地域社會的組織結構、經濟形態、宗教信仰、傳統民俗等決定,在歷史上形成的、某種特定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并在此地區而后的歷史發展中遺傳與積淀下來。
(二)案列分析
山東陵城第六中學1.項目概況陵城區是德州市轄區,地處魯西北平原,位于北京、天津、濟南之間,素有“京津門戶,九達天衢”之稱。截至2014年,轄10鎮、1鄉、2個街道辦事處和2個經濟開發區,總人口57.7萬,其中農業人口48萬,總面積1213平方公里,120萬畝耕地。陵城區位于山東省西北部,屬黃河下游沖積平原,東經116°27′~116°57′,北緯37°13′~37°36′之間,陵城區總面積1213平方公里。陵城第六中學位于政府街以東,城區南部新區和興地帶。其周邊交通便利,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學校占地面積140畝,總建筑面積6萬余平方米。建筑包括教學樓、實驗樓、綜合辦公樓、學生公寓樓、學生公寓等,同時還擁有國內先進的風雨操場、體育中心等。2.地域文化該地區非常重視教育,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古代德州又是燕趙相鄰之地,黃河穿境而過,河漢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更是溯源悠久,禹水文化、儒理之道根深蒂固。境內現有諸多保存完好的歷史名勝古跡,如禹王亭、蘇祿王墓和全國最大的秦漢墓群以及東方朔畫贊碑等。正在恢復建設中的還有董子讀書臺,我們將其地域文化在校園景觀上很好地展示出來正是尊重和發揚其優良傳統的一種傳承。在景觀小品的選擇上,景觀建筑、景觀樹種的選擇都采用當地歷史文化來作象征。3.設計風格及理念設計理念來源于當地文化,本次校園設計風格現代簡約風格,秉承經濟、實用、美觀的設計原則,使其更具有校園文化特色。簡約風格強調的是空間純粹的單純和簡潔兩大特性,不要多余的裝飾,讓空間簡化到光、量及體,就需要運用最簡單的構成原理,造成空間的流動與不同層次的穿透,此透視風格的精化就在于此。簡潔的線條、干凈的色彩、精致的小品、清爽的植栽,輔以溫馨的燈光,現代語言的建筑等,共同營造一個愉悅、輕松、富有生活氣息的校園休閑地帶,這里沒有極富沖擊力的構筑物,沒有太多吸引眼球的色彩,一切歸于平淡、樸素、自然。設計師為人們提供一個私密的心靈庇護所,豐富了人們的精神家園。4.雕塑設計該校園分為四個功能區,包括:教學樓區、生活區、風雨操場區及體育中心區。道路系統被分劃為主要人流動線、次要人流動線及活動區域聯系動線。該校區最為特色的是中心廣場的雕塑設計、景觀墻設計及景觀小品。在校園內人流量較多的區域,其道路兩邊設置銀杏大道。其雕塑設計以大雁為主題,形似火炬,表面衣服帶鏤空的形式描繪,七機敏雄健,群居為陣,重情義,不拋棄。正如校園師生關系,學生似雁群,健康活潑,相親相愛,老師似雁頭,敢于拼搏。雕塑的結構由兩層相互疊加纏繞的雁群組成,旋轉而上。此雕塑入云霄望大地,不畏艱巨,象征著青春以及精神的傳承。本雕塑材質為黃銅,不銹鋼鍛造,其高度為10米左右。
四、總結
本文描述了地域文化在中學校園景觀設計中的表達,從幾個方面講解了校園景觀設計,利用本人所做的設計來研究課題,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地域文化的表達在校園景觀設計中利用主要體現在文化理念上。
作者:胡曉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