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臨床醫學學生狀態與心理健康相關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了解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自我狀態的特點,并進一步探索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自我狀態與其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方法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自我狀態測驗量表(EGPT),對255名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進行調查分析。結果心理非常健康與極不健康的學生在自由型和順應型兒童自我狀態上存在顯著差異;順應型兒童和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與scl-90總分及各因子均存在顯著正相關,控制型父母自我狀態則與scl-90總分及個別因子存在顯著正相關。結論控制型父母自我狀態、順應型和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得分越高的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越差。
【關鍵詞】自我狀態;心理健康;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
自我狀態是交互作用分析(TA)理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個體表現出自己部分人格的方式,是一整套相關的行為、想法和感受[1]。Dusay根據不同自我狀態的特定功能來進行分析,將自我狀態分為控制型父母自我狀態(CP)、養育型父母自我狀態(NP)、成人自我狀態(A)、順應型兒童自我狀態(AC)、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FC)[2]。心理健康與自我狀態的關系十分密切。范振生等的研究發現醫學生的控制型父母和順應型兒童自我狀態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差,養育型父母和成人自我狀態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3]。劉文靜研究發現中學生的控制型父母和順應型兒童自我狀態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差[4]。陳立花研究發現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學生成人和養育型父母自我狀態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控制型父母、順應型兒童、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差[5]。本研究試圖從交互作用分析人格理論的角度,采用自我狀態測驗量表這一測量工具,探討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自我狀態與其心理健康的關系。
1研究方法
采取整群隨機抽樣法選取255名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發放問卷,剔除無效數據后,匯總有效數據共計243份(95.29%)。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周步成教授修訂的自我狀態測驗量表(EGPT),運用SPSS17.0統計軟件分析處理數據,統計分析方法包括t檢驗、相關分析、多元回歸分析。
2結果
2.1心理非常健康與心理極不健康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自我狀態比較
按照SCL-90測驗總分排名的前27%和后27%,抽取心理非常健康組與心理極不健康組,兩組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自我狀態特點如下。表1的結果顯示,心理非常健康與心理極不健康的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在自由型和順應型兒童自我狀態上存在極其顯著差異,在其他3種功能性自我狀態上均無顯著差異。
2.2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自我狀態與心理健康的相關關系
表2的相關系數表明,自由型、順應型兒童自我狀態與scl-90總分及各因子呈顯著正相關,控制型父母自我狀態與scl-90總分、軀體化、人際敏感、抑郁、敵對存在顯著正相關。
2.3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自我狀態對心理健康的預測作用
以5種自我狀態的得分為自變量,以SCL-90總分為因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見表3。表3的結果表明,5種自我狀態中順應型與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進入了回歸模型,可解釋SCL-90總分總變異量11.9%。
3討論
3.1心理非常健康與心理極不健康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自我狀態比較分析
研究表明,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自我狀態與心理健康狀況密切相關。心理健康水平較高的學生,人格結構往往具有以下特征:(1)AC較低,其心理特點:做事果斷、有主見,如其他4個分量表值較高,可表現為精力充沛,遵守社會秩序,有工作才能等。(2)FC較低,其心理特點:自我約束和控制力較好,情緒穩定,情緒波動小。研究表明,心理不健康的學生人格結構往往具有以下特征:(1)AC值高,其心理特點:屬于消極等待型,缺乏自信,一切聽從別人的幫助和指令,不敢拒絕別人,總是看別人的臉色行事,外表看來平靜沉默,但內心苦惱;(2)FC值較高,自我控制和約束力差,容易沖動、容易自我放縱,做事隨心所欲,喜歡追求快樂與刺激,情感表現不受約束。
3.2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自我狀態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研究表明,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順應型與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與心理健康呈顯著正相關,即順應型與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傾向高對心理健康具有消極影響。多元逐步回歸分析進一步揭示了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順應型和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與心理健康(SCL-90總分)之間的關系。順應型兒童自我狀態得分過多的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往往自我評價偏低,無批判的順從、妥協他人,常壓抑自己的想法,很難表達自己真實的意愿[6],長時間的壓抑可能會引發各種心理矛盾和沖突的產生[7]。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得分過多的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可能會表現出心情變化激烈、沖動、任性、自我中心等負面特征[6],進而影響身心健康。這與范振生等對醫學生的研究基本一致,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對人焦慮傾向、沖動傾向和恐怖傾向呈顯著正相關[3]。筆者認為,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通過情緒和自我控制力發揮作用,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傾向高的學生屬于情緒不穩定類型,情緒波動較大,自我控制力較差,這些特征直接影響著其心理健康狀況,容易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的發生;而傾向低的學生屬于情緒穩定類型,情緒波動小,自我控制力好,這些特征促進了其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3]范振生,陳立花,申社林.醫學生的人格特征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8,7:102-103.
[4]劉文靜.中學生自我狀態與心理健康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3):444-446.
[5]陳立花.護理大專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與分析.碩士學位論文.河北師范大學,24-25.
[6]牛臘紅,劉濤.(2007).情緒與健康[J].中華中醫藥學刊,25(3):544-545.
[7]周步成.自我狀態測驗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1991:10-2.
作者:陳立花 申社林 喬瑜 王云 童邢 單位:臺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基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