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英語課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正確的價值觀不僅能夠提高學習者的語言技能和認知思辨能力,也能夠提高學習者的社會意識并促進其情感發展。長期以來,價值觀教育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沒有清晰的界定范圍和實施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多依賴于經驗主義。文章重點討論了大學英語課堂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并提出了可參考的理論框架和實施辦法,借此促進外語教育工作者對于價值觀教育的重視。
關鍵詞:價值觀,大學英語,合作性學習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
大學英語課程作為高等教育中受眾廣、學時長的一門公共課,除了語言教學以外,也應承擔起價值觀教育的作用。價值觀教育中的選材十分重要,教學內容要不僅局限于表面而更要有深度,給學生深入思考和思辨的空間。英語課堂中的道德教育可以全球化、跨文化、環境、性別平等等話題進行展開討論。因此,可以說英語課堂是開展道德教育的天然場所。[1]結合大學英語課堂實踐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以筆者目前所教授的《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一冊為例,教材文章中以“平等、友善”為主題的文章有三篇,以“敬業、法治”為主題的文章有兩篇,以“平等、公正”為主題的有兩篇。教師應科學的利用這些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挖掘出其中的正面價值觀。除此之外,在新媒體時代,學生學習英語的途徑早已不僅僅局限于教材和課堂內,教師應善用互聯網豐富的資源,有針對性的選擇一些正向價值觀的影視、微課、慕課等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多真實的價值觀語境,從而避免無情景的機械性灌輸。
二、教學方法的選擇
在馮德正(2015)提出的正面價值體系構建系統中,正面價值觀教學的體現可以通過兩種方式:評判式和嵌入式。其中前者主要通過教師等的評判性話語構建,評判式還可分為顯性評判——教師直接使用正面的修飾詞(如“Thestoryshowsthatanordinarypersoncanachievegreatthingswithdeterminationandpreparation.”),和隱形評判——通過描述客觀事實等(如“CliffYoung,alegendaryrunnerinAustralia”)。需要注意的是,在很多情況下,評判式價值觀會以隱喻(metaphor)的形式出現,對于課文中隱藏的價值觀的引導和評價,是教師在課堂上需要明確指出的。后者“嵌入式”主要是通過語篇中故事情節和人物特征來實現,由人物價值觀的沖突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2]。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就能夠發掘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面內容予以評價鼓勵,或者批判打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在《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一冊第四單元中的文章Heroesofourtime中,出現了firstresponders、ordinarypeople、drunkdrivers三種人物,教師在授課時可就這三種人的行為進行分析,對人物進行評價并討論如何解決文中提及的醉酒駕駛等社會問題,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法治觀念。除此之外,結合Shaaban(2015)所提出的價值觀在語言課堂中實現的框架(即教學內容、語言技能、教學方法、預期結果、教學活動、教學資源和教學評估等七部分)和《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對于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要求,本文進一步提出兩種課堂實踐方法:合作性學習和思辨式討論[1]。
(1)合作性學習。合作性學習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活動,它以小組活動為主要形式,重點強調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們通過配合和互助共同完成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習者通過彼此之間交換信息來實現取長補短。研究表明,合作性學習在提升學生的記憶力、增進社交技能、提升對于學習的滿足感和自信心方面都有明顯效果。合作性學習中包含了許多與價值觀教育所需要的相同的因素,如平等、互助、友善等。因此許多學者建議在進行價值觀教育時使用合作性學習的方法,以減輕學生的焦慮感,為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創造輕松的環境。如,在教授課文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friendshipacrosscultures(《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一冊第六單元)時,教師可指導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采訪,講述自己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交往的經歷和體會,最后匯總成一次口頭報告在課堂上展示。通過教師的指導和總結,使學生自己認識到在于不同文化的人交往時應抱持平等、友善、開放的態度。
(2)思辨式討論。研究表明,對于不同年齡的學習者進行價值觀教育時應有所區別,青春期前和青春期初期的學習者更適用于與日常生活行為相關的價值觀教育,而青春期后期到成年階段的學習者則更適與抽象的、自主性更強的價值觀教育方式。價值觀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教師通過合理的課程設計,幫助學生通過分析、綜合、推理和判斷來形成思辨的能力[3]。因此,對于大學生來說,道德教育不應僅僅停留于概念性的教育和機械式的無實景的灌輸,應將其“語境化”和“自然化”,與現實事件相結合,使學習者更容易接受其中隱含的價值觀,而不會產生厭煩情緒(馮德正,2015)[2]。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引入思辨式討論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結合現實案例進行批判性討論,通過訓練學生分析、推理、評判問題的能力來幫助學生以理性的方式評判是非黑白。使學生不僅能夠對接受到價值觀進行批判性思考,理解和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能夠應用這些價值觀來指導實踐。例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一冊的課內文章Whenhonestydisappears,文章講述了在當代社會中,誠實誠信已經成為了正在迅速消失的價值觀,不誠信的行為也出現在了教育體系中,學生考試作弊抄襲、學者學術不端等現象屢屢見諸報端。這與十八大中提出的個人層面的價值觀“敬業、誠信”背道而馳。教師在講授文章時,應提出思辨性的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思考想象背后的原因及解決問題可行方案,通過討論的方式將學術誠信滲透給學生。
三、價值觀教育的評估方式
教學評估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對教學有著深遠影響。目前,依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我國大多數本科院校的大學英語考核方式為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各院校依據學生不同情況,兩者比例有所不同。這種考核方式從形式上講比較符合現代教育理念,但是從內容上來講,不論是過程考核還是終結考核都更偏重與對于語言技能的考察,而忽視了對人文知識和道德方面的考察。科學的評估方式是價值觀教育的重要組成成分,除了傳統的考核方式以外,對于學生思想變化和個人成長方面進行考核也十分必要。價值觀教育的考核可以通過過程考核的方式進行,考核內容應以現實生活中的情景為主,不僅局限于筆試考核,可以以小組匯報、同伴互評和師生互評等方式進行。也可以采用終結性評價,如以小論文的形式,就有價值觀爭議的社會熱點話題等要求學生表述自己的看法,或完成相應主題的社會調查等,將價值觀教育與學術英語寫作相結合。
參考文獻:
[2]馮德正.英語教學中的人文道德教育:正面價值觀的多模態語篇建構[J].外語界,2015(5).
[3]辛志勇,金盛華.西方學校價值觀教育方法的發展及其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2(4).
作者:張羽 單位:綏化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