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災難救援護理人員心理危機研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災難救援護理人員心理危機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災難救援護理人員心理危機研究

摘要:對災難救援護理人員心理危機國內外研究現狀、常見的心理危機、相關因素、應對措施研究進展進行綜述,以提高護理人員應急救援能力。

關鍵詞:災難救援;護理人員;心理危機;相關因素;急性應激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應對措施

近年來,全球災害事件頻發。世界衛生組織(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將災害事件定義為:任何能引起設施破壞、經濟嚴重損失、人員傷亡、人的健康狀況及社會衛生服務條件惡化的事件[1]。每次災害事件發生后,醫護人員都奮不顧身地沖向一線,參與救援工作。救援結束后,護理人員要協同衛生檢疫部門對災害現場進行消毒,防止出現災后傳染病疫情[1]。有研究顯示,災難幸存者和救援人員(醫護人員、消防員、志愿者等)都有出現心理危機的可能[2],醫護人員作為救援者,往往更容易出現心理危機。Berger等[2]研究表明,在災難事件中,醫護人員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發病率高于消防員和警察。徐明川等[3]研究顯示,41名參加抗擊病毒感染肺炎(COVID⁃19)的臨床一線支援護士2周內有35人(85.37%)出現抑郁、焦慮、人際關系敏感等心理問題。以上研究結果顯示,參與災難救援的護理人員心理危機癥狀多樣,輕則產生性格改變、身體不適;重則產生消極情緒和職業倦怠感[4],對生活和工作造成影響,同時還可能存在自殺的風險。因此,護理管理者應重視參與災難救援護理人員的心理狀況,及時給予心理疏導,降低救援人員出現心理危機的風險。

1災難救援護理人員心理危機國內外研究現狀

1.1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研究人員對護理人員在災難事件中受到的心理影響關注較早,1985年Durham等[5]研究發現,參與爆炸案的救援人員中,62%的醫護人員至少表現出一種PTSD癥狀。隨著全球災難事件的數量增加,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一問題,并且嘗試找出應對這一心理問題的方法。研究顯示,2001年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后醫療救援人員PTSD患病率為6.5%~14.1%[6],2005年7月7日倫敦自殺式爆炸事件后醫療救援人員PTSD患病率為6.0%[6],2011年日本福島地震,護理人員因被孤立、受歧視以及擔心自身危險而產生焦慮、恐懼[7],2015年1月巴黎恐怖襲擊后,7%的醫療救援人員因失眠、焦慮、抑郁接受了治療[8]。上述研究均表明,醫療救援人員心理危機問題值得關注。但也有研究顯示,部分醫療救援人員在執行救援任務前并沒有做好相應準備,從而在災難現場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影響工作效率[9]。

1.2我國研究現狀

我國對于護理人員在災難救援中出現心理危機的研究起步晚,早期缺少對災后護理人員進行心理干預的研究。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發生后,超過30%的護理人員出現焦慮[10],有關救援人員心理危機的研究逐漸增多。對參與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的護理人員進行調查發現[11⁃12],即使災難已過去很長時間,護理人員中仍有焦慮以及不同程度的PTSD癥狀。2015年天津港發生爆炸事故,7個月后,對參與爆炸救援的醫護人員開展調查,發現救援人員中PTSD陽性率仍然較高[13]。2020年2月1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力社會資源保障部、財政部下發《關于改善一線醫務人員工作條件,切實關心醫務人員身心健康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就切實關心醫務人員身心健康提出7項措施,從福利待遇、后勤保障、健康體檢、人文關懷等方面全方位保障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

2災難救援護理人員常見心理危機

2.1急性應激障礙(acutestressdisorder,ASD)

是指由于突然而來且異乎尋常的、強烈的創傷事件所引起的一過性精神障礙[14]。ASD多在災難后即刻發生,護理人員面對大型災難現場、大量傷員、隨時可能發生的二次災難,常會出現ASD癥狀,如抑制不住的悲傷、痛苦,面對慘狀情不自禁地流淚,無法集中注意力,對周邊事物表現出絕望、憤懣、麻木,出現強烈恐懼體驗的精神運動性興奮,以及面色潮紅、心動過速等自主神經興奮性表現[15]。據報道,在醫療救援人員中,護理人員出現ASD的可能性要高于其他人群[15]。

2.2PTSD

PTSD是由嚴重的威脅或災難導致心理創傷的延遲出現和長期持續的精神障礙[16]。PTSD臨床癥狀明顯,表現為警覺性增高引起的睡眠障礙、睡眠較輕、易激惹,闖入性回憶引起的反復夢魘創傷畫面,以及刻意回避相關話題導致無法對工作和生活產生興趣。地震、瘟疫、恐怖襲擊、爆炸、海嘯等災難中常見PTSD,而護理人員需要長時間面對大型災難現場,出現PTSD癥狀的可能性也在持續增加。據報道,救援人員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患病率為10%,其中醫療救援人員占總數的20%[17]。劉大川等[18]調查顯示,10名參與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的護士均有不同程度PTSD出現。2011年挪威恐怖襲擊事件中[6],醫護人員也出現不同程度的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高發易導致身體和心理疾病多發,若未及時給予干預,病情嚴重時即會產生共病[17]。

2.3抑郁、焦慮

參與災難救援的護理人員較常見的心理危機為PTSD的共病,即抑郁、焦慮[16],主要表現為因看到大規模傷亡人員場景而感到心里內疚、痛苦,沉浸在痛苦中無法自拔,注意力不集中,經常獨自流淚,不愿意說話、情緒低落,不愿意與他人交往。如果沒有及時給予干預,可能會影響其日后的工作和生活。汶川地震1年后,參與一線救援的護理人員抑郁、焦慮患病率明顯高于二線、三線護理人員[11],影響其日后臨床工作效率和積極性,產生職業倦怠感。

2.4緊張、恐懼

在災難現場,護理人員需要面對數量龐大的傷員,有些傷員傷勢過重、生命垂危,救護強度和難度增大,同時災難現場環境復雜,破壞性強,使護理人員自身安全存在隱患。參與2014年威馬遜臺風救援的護理人員表示,由于臺風等級太大,災難現場存在太多危險因素,加之數量眾多的傷員需要救治,使護理人員產生緊張、恐懼[19]。同樣,在一些傳染病疫區,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一線救援人員感染率高,使護理人員產生恐懼,擔心自己是否會被感染[3]。

3護理救援人員心理危機相關因素

3.1環境因素

包括災難程度、災難現場停留時間以及工作強度。災難現場往往危險系數較高,大規模人員傷亡以及流離失所的人群、災區隨時可能發生的二次災難、交通中斷等嚴峻形勢都會刺激護理救援人員產生壓抑心理。另外,有研究顯示,在救援現場,面對死亡的兒童和孕婦會增加護理人員產生不良心理的風險[20]。在一些啟動一級響應的重大傳染病疫區,護理人員身穿防護服工作,高強度的工作任務、災難現場中很多不確定的危險因素[3],都會導致護理人員出現心理危機。

3.2自身因素

護理人員在初到災難現場后首先表現為震驚、恐懼,在救援過程中對災民和病人產生同情[21],在醫療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優先將物資供給急需的病人,同時還要面對大規模人員傷亡,產生悲傷、愧疚的情感。在重大傳染病疫區,面對未知的傳染性疾病,在救治病人的過程中也存在自身感染的風險[3]。

3.3社會因素

重大災難事件發生后,交通不暢或中斷,導致災區、疫區物資供應困難,無法保障護理人員日常醫療所需,也會使護理人員產生消極心理。另外,隨著網絡越來越發達,民眾可以通過網絡來了解救援的最新進展,由于民眾關注度高,對護理人員寄予很高的期望,大家都將目光放在救援進度上,從而忽視了救援人員的心理承受能力[22]。

4災難救援護理人員心理危機應對措施

4.1災難救援前

在日常工作中,將災難救援培訓納入專業培訓和考核。有研究顯示,護理救援人員由于災難護理訓練較少,在面對大規模人員傷亡和復雜的災難環境時易出現恐懼、驚慌,壓力大,無法集中注意力[23],故應在平日教育中加入護理心理學內容。目前,美國心理協會、紅十字會等機構均強調,災難發生前對救援人員進行心理培訓的重要性[15],通過救援前的心理指導,使護理人員可以掌握一些自我調節的方式,增強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彈性。

4.2災難救援中

4.2.1自我調節作為救援人員,護理人員應該敏銳地捕捉到自己是否發生了心理危機,及時通過一些方法調節心理失衡,如通過唱歌、呼喊進行合理的宣泄,找一項自己喜歡的運動(如拳擊、瑜伽)減壓,與同事良好溝通,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正向引導[15]。

4.2.2社會支持在災難救援中,社會支持很重要,尤其是組織支持[24],保證醫療救助物資及時供應,網絡媒體引導正確的輿論方向,給予醫療救助人員精神鼓勵。有研究顯示,PTSD患病率和救援人員年齡、經歷、性別無關[20],需要引起醫院管理者的注意,合理安排護理人員的工作時間,關注護理人員的心理變化,為其提供心理疏導和心理援助,慰問一線護理人員,開通心理熱線,給護理人員提供傾訴的渠道,提供人文關懷[25]。

4.3災難救援后

救援結束后,許多護理人員會出現不同的心理變化,如果不及時給予干預,就會影響之后的生活和工作。干預的基本方法以心理干預為主、藥物治療為輔[14]。

4.3.1心理治療研究表明,災難發生后24~48h是理想的心理干預時間[14],及時進行心理治療對于病情緩解有較好的作用。最常用的心理治療方式——松弛訓練[14],可以幫助護理人員更好地處理壓力。國外還提倡通過團體訓練、心理急救(PFA)或創傷風險管理(TRIM)來改善護理人員的心理危機[24]。通過提供社會支持,增強同事之間凝聚力,改善心理危機。認知行為療法也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一般由創傷教育、放松訓練、想象暴露、現場暴露、認知重構構成,認知療法可以有效減輕護理人員的心理危機。

4.3.2藥物治療在心理干預的前提下,也可以應用藥物進行輔助治療,從而使心理治療產生更好的效果。表現興奮的病人常用艾司唑侖、勞拉西泮等抗焦慮藥物;嚴重抑郁病人常選用氯丙嗪等抗抑郁藥物[14]。隨著中醫研究越來越多,很多中藥和中醫技術也被應用于輔助治療ASD和PTSD。安神定志丸治療心膽氣虛型疾病(焦慮)有良好效果;半夏厚樸湯對痰氣郁結所致的抑郁有一定療效[26];朱砂安神丸、珍珠母丸、磁朱丸等可緩解焦慮[27]。有研究顯示,針灸百會穴對治療PTSD有效[26]。

5小結

災難頻繁發生,護理人員需要時刻做好支援一線的準備。雖然護理人員比一般人群心理承受能力強,但是面對嚴峻的環境、超負荷的工作壓力,都使得護理人員在災難救援后出現心理危機的概率增加[5],國外對于參與災難救援護理人員心理危機研究較多,我國相關研究較少,關注度還有待提高,所以希望研究機構和相關部門重視護理人員的心理問題,通過更深入的調查,對災后護理人員心理干預進行科學、有效、可操作性研究。在管理方面,合理安排護理崗位,從而降低護理人員發生心理危機的概率。

作者:范姜珊 商臨萍 單位:山西醫科大學護理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性xxxxx极品| 国产特黄特色的大片观看免费视频| 久久久婷婷五月亚洲97号色| 管家婆有哪些版本| 国产男女猛烈无遮挡| 上课公然调教h| 欧美婷婷六月丁香综合色| 国产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国产免费福利| 日本边摸边吃奶边做很爽视频| 伊人蕉久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 丁香花免费高清视频完整版| 欧美日在线观看| 嘟嘟嘟www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艺术| 手机亚洲第一页| 亚洲午夜在线一区| 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国产精品jizz视频| 一级做a爰片性色毛片黄书| 极品videossex日本妇| 免费福利在线观看| 黄色三级电影网| 在线播放一区二区| 久久99久久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va另类| 吃奶呻吟打开双腿做受在线视频| 浮力影院第一页| 好吊妞这里有精品|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偷自拍另类在线观看| 四虎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激情| 天天干视频在线| 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秋霞| 欧美性bbwbbw| 免费A级毛片在线播放不收费| 青青草91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普通话一 | 亚洲欧美激情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