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護理教育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分析護理教育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及其預后效果的影響。方法將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1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57例,兩組均行常規對癥治療,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護理教育干預,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及預后效果作回顧性分析與比較。結果實驗組護理后生活質量各指標改善更優于對照組,且實驗組不良預后發生率21.05%明顯比對照組63.16%低,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給予護理教育干預,對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改善不良預后的效果更佳,值得臨床選擇。
【關鍵詞】心力衰竭;護理教育干預;生活質量;預后
心力衰竭在心內科臨床十分常見,誘發該病的原因諸多,常見如心臟負荷增大、感染、心律失常等,對患者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心力衰竭一經確診,需予以規范、有效、對癥的治療,以控制病情,提高生存質量。在積極治療的基礎上,加強患者的護理干預也是促進療效的必要措施。護理教育干預著重從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治療依從性、心理狀態等方面展開護理干預,將其應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護理中,護理效果更優于常規護理。現通過實例分析,探討護理教育干預對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效果的影響,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例資料的時間在2016年10月~2017年12月,共納入114例患者資料,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就診時臨床表現主要為呼吸困難、胸悶、頭暈、咳嗽、發紺等,參照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的分級標準,心力衰竭Ⅰ級31例,Ⅱ級37例,Ⅲ級28例,Ⅳ級18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均57例,對照組男女比例31:26,平均年齡(56.8±6.71)歲,平均病程(6.4±2.36)個月;實驗組男女比例33:24,平均年齡(57.1±7.20)歲,平均病程(6.8±2.54)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比較差異(P>0.05),且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2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規治療,包括增強心肌收縮力、減輕心臟負荷、改善心室舒張期順應性、病因及誘因對癥支持療法等。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如:病情監測、對癥護理、康復活動等。實驗組患者常規護理同時予以護理教育干預:(1)心理教育:心理焦慮、抑郁是慢性心衰患者的普遍現象,其會影響遵醫行為,通過心理教育,使患者不良心理得到抑制改善,能避免血壓升高及心率加快,從而減少疾病發作。(2)用藥教育:嚴肅告知患者必須遵醫囑用藥,不可自行增減藥量、停藥或改變用藥時間,并詳細、反復告知患者服藥相關藥物的注意事項及不良反應的緊急處理對策,提高用藥安全性。(3)作息教育:作息方面,教育患者早睡早起,對于睡眠障礙者,指導其通過更換體位、喝牛奶、泡腳、聽音樂等方法增加睡眠舒適度,促進入睡。(4)運動教育:教育患者在運動上遵循“勞逸結合、量力而行”的原則,根據患者心衰分級制定適宜的運動計劃并監督其執行。(5)飲食教育:教育患者在飲食上以低鹽、低脂、低熱量、清淡飲食為主,同時鼓勵患者戒煙戒酒,以增強體質。
1.3統計學處理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及預后效果,相關數據統計處理的軟件是應用SPSS18.0軟件包,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用P<0.05來表示。
2結果
2.1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實驗組護理后生活質量各指標改善更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預后效果比較
實驗組不良預后發生率21.05%,明顯比對照組63.16%低,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人口老齡化趨勢下,我國老年人群心力衰竭的發生率呈逐年攀升趨勢。雖然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不斷在促進心力衰竭的治療效果,但仍有很多慢性心衰患者長期受疾病折磨,嚴重降低了生活質量及預后。護理教育干預作為一種新理念的護理干預模式,其區分于傳統的流程化護理,在常規護理的同時,更注重對患者健康知識及認知能力的提高,使患者能夠充分意識到該病的特點,提高自身的自律性及治療依從性,逐漸改變自我不良行為,進一步為提升生活質量及預后效果打好基礎[1-2]。綜上所述,較常規護理相比,護理教育干預更有利于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預后指標。
參考文獻
[1]姜相玉.護理干預對提高心力衰竭患者康復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2017,33(17):124-126.
[2]陳巍,林平,李玲,等.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健康教育對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行為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4):293-296.
作者:王大瑩 單位: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