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中語文教學中職業生涯規劃滲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提要】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主要著眼于讓學生逐步擁有清晰的自我認知、確立明確的目標、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在高中語文課堂中結合語文教學的具體內容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滲透,能夠促使學生提高認識的自我能力、對未來進行良好的規劃,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隨著新課改的推行,高中生在步入高中學校后迅速面臨選科走班的問題,然而,由于我國職業生涯規劃研究起步較晚,且大多集中在高等教育階段,而普通高中更多的進行以成績為導向的教育,這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尤其是職業發展能力的培養受到忽視。學生在進行專業選擇時普遍不能根據自身及專業情況做出正確選擇。“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實施刻不容緩。新課改實施初期,在高中階段實施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仍面臨課時緊張,師資缺乏等問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等文件都要求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因此,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實施既具有現實需求和又有政策依據。另外,相比其他科目,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強、涵蓋面廣、課時量大、利于對學生進行自我認識等心理教育的獨特優勢,《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也提供了可在教學中展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內容素材。調查顯示,高中學生對從語文教學中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有一定訴求。職業生涯規劃應注重職業興趣和職業能力的培養,興趣與能力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高中生正好處于職業生涯規劃的探索階段,此時興趣和能力培養的研究及具體實施就顯得尤其重要。因此,充分利用現有的語文課程資源,精心設計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重要意義。
一、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目標和任務
大部分高中生在入學之初,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不會對自己做出明確的規劃,學習的動力不足。作為高中教師有必要透過教育教學,幫助學生找到自己興趣與學習動力的切入點。鑒于我國生涯發展教育的現狀,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首先,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認知,明確自己的性格、氣質、能力;其次,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是什么,此興趣并不是一時的愛好,而是能夠長時間地堅持的,并能跟自身性格特點相結合的;第三,就是要有豐富的職業知識,通過真實體驗與自身結合,確定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目標。第四,要有側重地培養自己的職業能力,提高職業綜合素質。
二、職業生涯規劃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實施策略
(一)分析作者及作品中主人公的性格,引導學生認識自我
認識自我是生涯規劃的基礎。被譽為“中國中學生職業規劃第一人”的吳志蘭老師曾說,如果孩子能在中小學期間就對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能力有所了解,知道自己以后希望從事什么職業,并對這一職業和涉及的專業進行一些探索和研究,那么,他們日后在擇業時就不會盲目。相反,如果對自己認識模糊,那么以后的職業人生可能就是痛苦的。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自我認知教育是必要的。例如,教學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等詩文時,教師可就作者陶淵明的性格特點,對學生進行了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讓學生通過具體詩文了解并分析陶淵明的性格,讓學生意識到正確認識自己的個性特點對人生之路選擇的重要性。另外,在學生課外延伸閱讀《史記》后可集中探究“鴻門宴”部分,滲透分析劉邦與項羽的性格,以及二人的性格與命運的關系。可結合文本具體內容重點分析項羽的驕矜自負、寡謀輕信等性格特點,與之對應的是劉邦的堅韌克己、能屈能伸的個性。正所謂“一念定生死,一宴定天下。在激烈的帝王爭奪戰中,項羽的性格注定他不能與劉邦抗衡。雖然劉邦的一些作為,被國人所詬病,但不可否認,他的性格特點為他在勝敗角逐中贏得一次次先機,并最終助他成為一代君主。在課文的學習過程中,對人物性格的分析是必要的,分析哪些性格可以促進自己學業上的乃至以后事業上的成功又是對社會有利的?哪些性格特點會成為自己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并讓學生思考如何去揚長避短,選擇適合自己的科目乃至職業。再如,在學生課外延伸閱讀《紅樓夢》和《史記》、《儒林外史》等名著,通過著作中人物形象的投射來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性格特點,發現自己性格中已有的和不具備的特質,更加全面地認知、完善自我。
(二)充分開發課程資源,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增強職業規劃意識
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對于豐富語文課程內容,激發學生對于語文的興趣和提高終身學習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開發者。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善于開展各種課堂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潛力。例如,在學習完《屈原列傳》和《報任安書》兩篇課文之后,可舉行一個以“擇死或擇生”為辯題的辯論賽,分析為何屈原選擇死,司馬遷選擇生,二者都能受到后世的景仰,通過辯論分析其原因,剖析其價值,既可以對屈原與司馬遷的選擇有客觀全面的認識,又塑造了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激發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更好地認識了自我,對自我有了新定位;老師對學生的價值取向可加以引導,同時以伯樂的眼光發現有辯才的學生,對學生的發展選擇給予一定的建議。同時,有選擇地開展與語文學習相關的其他興趣活動,比如詩歌朗誦比賽、書法比賽、征文比賽、經典閱讀活動、記者采訪活動、播音主持活動、演講活動、表演活動等。以上這些活動的開展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又能讓學生展示與發現自己的個性,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長所在。在此期間,教師可以給學生適時介紹與語文相關的職業,如媒體編輯、采訪記者、節目主持與管理、教師、文秘、電視編導、自媒體作家等職業,讓學生樹立起職業發展的觀念,增強生涯規劃意識。同時,應該借此良機向學生介紹相關行業的特點及從業能力要求,如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等。
(三)閱讀名人名著,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目標
生涯規劃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學生對自我的性格特點,興趣特長有了充分認知后,應該引導其根據自身特點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比如,在學習到王安石或杜甫等古人的作品時,可拓展古人青年立志報國的高遠志向讓學生切身體會與學習;另外,可以拓展聯系馬克思的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讓學生明確自己作為中學生,也需要樹立一個適合自己的人生目標,并為之努力奮斗。教師若能在此類文章的教學及拓展中,抓住教學的契機,讓學生樹立崇高的人生目標,生涯規劃教育可謂水到渠成。
三、語文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著力提升的學生能力
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會不斷地認識自我、明確目標,然而“現實我”與“目標我”是有一定距離的,要縮小這個距離,教學中可側重提升以下幾方面的能力。
(一)表達能力的提升
當今社會,表達能力日顯重要。在語文教學中開展辯論賽能夠有效提高這一能力,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很多課文的學習中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其他方面的表達能力,如,可在《六國論》一文的學習中滲透議論文的寫作方法,在學習《諫太宗十思疏》時讓學生掌握勸諫技巧,為日后的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自主學習、探究能力的提升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都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實現,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在語文課的學習中,教師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尤其重要,教師設置問題讓學生課前自主預習,課上自主討論,課后自主復習,在此期間對學生適當點撥,爭取讓學生每節課都發揮其自主性,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能力。
(三)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把“發現、創新”列入課程目標的最高等級。《大學》有言: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思維始于問題,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會產生本能的探究動機。”語文教學過程中就要創設問題情境,吸引學生興趣,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問題產生強烈的探究動機,老師引導學生突破思維定勢去分析問題。同時盡量鼓勵學生從多方面尋找答案,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教師也可以通過設計開放性試題,采取“一題多解”“一題多變”,重視對變通性和獨特性訓練,多設計具有創造性的練習和題目。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不僅能夠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同時還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中視野更加開闊,勇于選擇非常規的職業,提升未來就業能力,在職業競爭中占得先機。綜上,新課改背景下,語文學科的職業生涯規劃滲透,可以拓寬學生視野,增強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也將會讓學生在學習其他科目時,思考所學科目與職業生涯規劃的聯系;語文科目的滲透也必將帶動和促進其他學科對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滲透,促進語文學習的同時,有力地促進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參考文獻
楊婷2017《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在生物教學中的實施研究》,《重慶師范大學學位論文》。
張健2011《淺談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在地理教學中的滲透》,《遼寧師范大學學位論文》。
聶玉華2015《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涯規劃教育》,《教育研究與評論》第3期。[美]杜威、王承緒1990《民主主義與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陶行知1933《創造的教育》(陶行知全集•第3卷),四川教育出版社。
盛華萍2014《鴻門宴:劉邦、項羽性格之對比分析)《教材研討》第5期。
作者:楊愛樂 單位:山東莒縣文心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