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族地區職教經濟良性互動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在民族地區,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我國的許多自然資源主要分布在民族地區。然而,豐富的自然資源并未轉化為經濟優勢,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緩慢,往往是國家級貧困縣、市成片集中的地區。究其原因,這里面有歷史和基礎設施差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人才。人才是形成生產力最活躍、最基本的因素。為了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每年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于民族地區各種經濟項目的開發建設,但由于相配套人才的缺位,往往是產品的質量上不去、成本降不下來,國家投入的巨資并未很好地達到預期的目標。同時,由于人才缺乏,在民族地區許多自然資源未能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一般是向外輸出原材料或附加值低的初級產品,經濟效益低下。有些自然資源雖極具開發價值,但至今仍躺在深山中,沒有開發利用的能力,出現“躺在聚寶盆上,卻世世代代受窮”的不正常現象。現在,民族地區已基本上納入西部大開發的范圍,在交通等基礎設施方面將逐步得到改善,那么人才問題就顯得更為突出,成為民族地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瓶頸”因素。在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過程中,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以滿足不同層次生產力水平的需要。因而,一個地區的人才結構必須符合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層次,否則不僅會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還會造成人才的流失。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內,國家為了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曾通過計劃分配的形式使許多高學歷人才來到民族地區工作。他們為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由于民族地區生活環境艱苦,工作條件差,再加上東部沿海地區高經濟收入的吸引,這些高學歷人才絕對大部分已流失。就是在民族地區土生土長的高學歷人才,也由于同樣原因而“孔雀東南飛”。高職教育與當地經濟建設緊密聯系,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著”作為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畢業生不僅掌握了一定的高新技術和設備的應用能力,還只有吃苦耐勞、扎根民族地區創業就業的思想準備,能很好地切合民族地區對人才的需求。因此,解決民族地區人才缺乏問題的最佳切入點是發展高職教育。“發展經濟就必須先發展高職教育!”不少民族地區的政府官員把高職院校親切地稱為“我們自己的大學”。正是這一原因,在《國家民委、教育部關于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意見》中指出:“我國正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是眾多民族聚居的地區,要順利地進行西部大大開發開發,必須培養各類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這也要求加快發展民族職業教育”。在《國務院關于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中指出:“以多種方式支持西部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職業教育”、“支持西部地區辦好一批示范性高等職業學校”,把發展民族高職教育提高到戰略的高度加以重視,以作為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先導。
當前民族地區正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斗,高職教育理所當然要把教學目標定位在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上,積極主動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服務,把教育的活動目標滲透到社會、企業、用人單位的需要中去。
(一)發展高職教育,為民族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服務
在民族地區的產業結構布局中,傳統的手工操作式農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在農業產業結構中,又以糧食種植業為主。從市場經濟發展的實踐看,傳統農業所占的比重越大,在市場競爭所處的地位就越不利,經濟發展就越落后。面對這種情況,在民族地區盡快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就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第一要務。產業結構的調整必然引發人力資源新的需求和新的分配格局,所以,產業結構的調整必須有相適應的人力資源作為支撐。民族地區高職教育為地方經濟結構調整肩負著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為此應努力做好以幾點:
1•優化專業設置,使人才培養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同步。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應面向社會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分析當地經濟發展的走向,準確預測人才需求的變化,對產業結構調整中可能出現的新的人才需求做到心中有數,并據此開設新的專業。同時,還應科學制訂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設置和編寫符合當地特色的職業教育課程及教材,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努力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為產業結構調整做好人力資源準備。
2•擴大高職教育的服務范圍。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必然會出現下崗失業人員、農村向城鎮及其他產業轉移人員。在民族地區中小企業占有絕對多數,因而在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制過程中,下崗失業人數占有較大比重。同時,民族地區一般處在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地區,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退耕還林、還草的任務大,就必然導致大量農村富余人員向城鎮和其他產業轉移。這些在產業結構中出現的下崗人員和需要轉移的其他人員,要求及時再就業,這不僅關系到民族地區社會的穩定,還關系到民族地區經濟是否能持續、穩定發展。針對這些情況,民族地區的高職院校應擴大服務范圍,采用多層次的教育形式,不僅要搞好全日制的學歷教育,還要搞好短期實用技術、技能培訓,促進下崗人員、農村轉移人員的再就業,實現人員的順利分流,為當地政府分憂,主動為產業結構調整服務。
(二)發展高職教育,為解決“三農”問題服務
黨的十六大提出我國要在二十一世紀頭20年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們將面臨諸多挑戰,“三農”問題是其中最嚴峻的挑戰。可以說,“三農”問題能否得到很好解決,就直接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在民族地區,由于農業所占比重大,農村貧困面廣、農民生產技術水平低,“三農”問題較其他地區更為突出,解決“三農”問題的任務就更重。民族地區的高職教育在解決“三農”問題上應發揮重要作用。
1•為農村培養創新專業人才,使之成為當地致富的帶頭人。這是民族地區高職教育為“三農”服務的最基本途徑。在民族地區,一方面由于農民素質低下,農村產業結構單一,一般是依靠傳統的耕作方式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解決溫飽問題;另一方面,由于生態環境脆弱,生態環境的惡化又使農民進一步貧困化,從而再進一步加劇生態環境的破壞。如何使農村經濟走出這一“怪圈”,是民族地區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在解決這一問題中,科技和教育的作用將舉足輕重。在農村,勤勞可以解決溫飽問題,而致富則要依靠科技和教育。在這方面,高職教育具有巨大的潛在優勢,可以大顯身手。高職院校可針對農村的實際情況,培養一大批只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專業人才,在農村廣開門路,發展新型農業。事實上,在民族地區一些受過高職教育的畢業生,回鄉后通過艱苦創業,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應用于生產經營中,創辦加工和經營企業,開展特色養殖和種植,已成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并帶動一批產業鏈的發展,使之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2•為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服務。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最根本途徑是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這也是解決“三農”問題一系列深層次矛盾的根本途徑。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可以不斷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可以加大農村基礎建設規模,形成經濟持續發展的增長點;可以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增加農民的就業門路,實現農民收入快速持續增長;可以促進農村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節約用地,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環境。高職教育在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民族地區的高職院校,無論是辦學目標,還是區位優勢,都有利于為農村城鎮化建設服務。因此,民族地區的高職院校應主動深入到當地的農村城鎮化建設中去,做好規劃,有針對性地培養各種急需人才,或直接提供技術支持。此外,針對目前農民素質低下,在農村城鎮化建設中存在農民向第二、三產業轉移難的問題,民族地區的高職教育還應挖掘內部資源潛力,通過舉辦短期培訓班的形式,使農民學到一、二門實用技術,以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然后讓其創業就業,或組織到經濟發達地區打工就業。這種“短、平、快”式的職業培訓,一方面有利于快速消化農村富余人員,還有利于農民快速脫貧致富。僅就農民外出打工來看,在民族地區的許多農村已形成支柱產業,有的甚至是當地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外出打工不僅為當地的經濟發展積累了大量資金,還為當地今后的經濟建設鍛煉了一大批創業人才。3•利用自身在科技上的優勢和資源直接為“三農”服務。高職院校擁有各種專業技術人才,有的教師本身就是來自農業生產第一線的技術骨干,在民族地區是難得的寶貴資源。高職院校可根據農村的實際需要,委派本校有關專業的專家深入到鄉鎮企業、農戶、田間地頭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幫助解決生產中碰到的技術難題。同時,高職院校還可以利用自己的實驗基地的設備和技術,開發和推廣優良品種,以幫助當地農民脫貧致富。
(三)發展高職教育,為民族地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服務
民族地區在經濟上要實現跨越式發展,盡快縮小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差距,一個重要的途徑是引進和采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市場競爭力的起點。高新技術和先進設備的采用,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否則,高新技術與先進設備就難以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以形成經濟優勢。目前,民族地區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小,高新技術應用型人才缺少是一個重要原因。如一些外地客商在民族地區投資辦企業,他們帶來了先進的技術、設備和資金,但由于缺乏高素質的生產第一線的技能型人才,影響了高新技術、設備的進入。針對這種情況,高職教育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服務,必須首先了解國內外有關高新牡術的發展動態,掌握具有前沿性的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的使用知識,培養出適用的高新技術應用型人才,以促進民族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高職教育還應采用“訂單式”的教育模式,定點為高新技術企業培養人才,以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
三、民族地區高職教育與地方經濟構建良性互動關系的途徑
(一)與企業建立密切的多層次聯系,促進雙方共同發展
高職教育與企業建立密切聯系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1•構建校企雙向服務機制。即校企構建一種相互提供服務的平臺,達到為我所用,共同提高的目標。在民族地區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落后,一方面企業十分缺乏高素質的實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缺乏實習基地,畢業生就業率低。構建校企雙向服務機制,有利于較好解決這一問題。作為高職院校一方,能根據企業的要求,采用“訂單式”的培養方式,及時為企業輸送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使學校成為企業培養人才的可靠基地。作為企業一方,能為高職院校提供相關的實踐實訓設備、指導學生實習的人員,以及參與專業課教學的兼職教師,使企業成為學校進行實踐實訓教學的基地和畢業主就業的基地。這種雙向服務機制,有利于校企雙方長久保持良好的合作的關系,促進共同發展。
2•成立校企聯合組成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即民族地區的高職院校應主動爭取企業界的支持,聘請企業有關人士共同組成專家團,對學校的專業設置、教學活動等進行咨詢和指導。在民族地區,由于觀念落后,學校習慣于關門教學,與企業缺乏聯系,使學校教學與社會需求脫節。職業教育方面的泰斗黃炎培先生指出:“學校設什么科,要看職業界的需要;定什么課、用什么教材,要問問職業界的意見;就是訓練學生,也要體察職業界的習慣……所以只從教育界做功夫是不行的。”這說明學校的教學工作必須有企業界的參與指導,只有這樣,學校教學工作才能更符合企業的實際需要,從而有利于得到企業界的理解和支持,使民族地區的高職教育得以健康發展。
3•校企科技合作開發。民族地區的企業規模一般比較小,且科技開發能力較弱,高職院校在專業技術人才、科技信息資料和實驗設備等方面具有相對優勢。高職院校可以利用自己在科技方面的優勢,與企業聯合起來進行新技術和新產品的開發。這樣不僅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建設的發展,還有利于高職院校提高科研水平、壯大辦學實力、提高社會形象和地位。
4•校企合作辦學。這是高職教育吸納社會資源、調動各方面力量辦職教的一種重要形式。高職院校應走出校門,積極主動與企業聯系,爭取企業投資于高職教育,參與高職教育的辦學工作。校企合作辦學能使高職教育完全融入到當地的經濟活動中,得到企業最充分的支持,從而促進高職教育和地方經濟的共同發展。
(二)教產研結合,壯大辦學實力
在西部大開發中,國家在民族地區投資興建了許多基礎設施及其他經濟開發項目,并形成了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一系列產業鏈。高職院校可挖掘教育資源潛力,針對產業鏈各個環節上出現的投資機會,利用自己的專業人才和設備興辦產業。這樣不僅有利于高職教育直接參與地方經濟建設,還有利于高職教育形成新的資金來源,壯大辦學實力。
(三)積極主動爭取民族地區各級政府對發展高職教育的政策支持
為了盡快促進民族地區高職教育事業的發展,國家制訂了許多扶持民族高職教育發展的政策和措施。民族地區的高職院校要認真分析國家的民族政策,吃透精神,積極主動地與各級政府的有關部門聯系,在政策和資金等方面得到支持,并把發展民族高職教育作為重要內容列入到當地政府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使高職教育的發展得到政策層面上的長期保證。筆者所在的職業技術學院通過積極努力,使學院的發展受到省、州政府部門的重視,把學院列為“省、州共建”的兩所高等院校之一。通過政策扶持,不僅有利于民族地區高職教育得到長期、穩定的發展,還有利于高職教育與民族地方經濟建立更為密切的聯系,堅定為地方經濟服務的信念。
(四)突出民族區域辦學特色,使高職教育的發展植根于民族經濟社會的沃土之中
在民族地區,由于在人文與自然資源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往往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區域經濟。為了充分利用地域內的資源優勢,民族地區政府提出了“打民族牌、唱特色戲”的快速發展經濟的戰略思路。高職教育應主動切合這一戰略思路,圍繞民族地區的特色支柱產業培養人才,為“打民族牌、唱特色戲”服務,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只有這樣,高職教育才能有機地融入到民族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促進自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