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石油工業遺址空間功能重塑路徑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石油工業遺址彰顯著整個工業活動的發展歷程,是精神與物質的能賦轉化,并非孤立的建筑和機械等物質形態。文章以某石油工業遺址改造案例,根據相關遺產資源結合景觀和自然資源,探索在改造中借鑒石油工業遺址空間功能重塑的方法,展現堅韌石油精神的具體存在,宣揚傳統石油文化的呈現方式,創造出一個充滿生氣、健康、互聯的城市。
【關鍵詞】石油工業遺址;空間;功能重塑;改造
1引言
在以石油工業為主的能源型工業城市面臨轉型的背景下,不可再生的工業遺址財富在空間的使用功能上經歷很大改變。石油產業自發掘開采以來,由于過于依賴開采資源,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城市用地緊張、經濟效益低下等問題日益明顯。如何將石油工業遺址空間功能結合創意與設計并保持可持續化發展,也面臨著來自政府、生態、自身等多維度的挑戰。
2空間功能重塑介入石油工業遺址面臨的問題
2.1石油精神傳承與環境保護意識較弱
目前,石油工業遺址改造的相關資源,大部分根據景觀及自然資源進行開發,對于油田特色的石油精神和深層文化內涵在工業遺產的改造中挖掘深度不足。相關設計者、建設者對石油特色了解不夠全面,忽略了對城市中油田工業遺產的宣傳,未充分融合石油精神與自然景觀之間的關系。在以石油為精神核心的工業遺產中找到準確的空間功能定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收集、歸納開發策略。與此同時,輕保護、重開發給城市中的自然環境、生態環境帶來不可逆的消極作用。需要我們從宏觀的生態修復、持續化發展的角度重新定位石油工業遺址的空間功能,在降低對自然環境影響的同時,減少開發資源的輸出。
2.2當地居民對石油工業遺產地保護認可度不夠
在針對油田工業遺產存在價值問題的調查中,有7%的被采訪者認為不存在石油工業遺產。在調查過程中,30%的被采訪者認為油田工業遺址中的工業廠房和構筑物存在一定價值。但因不似古建筑般美麗,“造型丑,建筑老舊”為由,建議拆除。僅存在5%的被采訪者認為石油工業遺址空間進行重新開發塑造具有實際使用價值。
2.3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態系統隨著建城區的增加而減少
城市的自然生態系統隨著城市土地擴張以及石油開采污染穩定性變差,石油工業遺址的改造功能需要面對自然環境的壓力,尤其是用水危機,不透水鋪裝的大面積應用加快了地表徑流的速度。市政管道每年排入上億立方米雨水,導致自然生態系統的水凈化、吸收能力和雨洪控制能力減退。常規降雨也易引發大規模的城市內澇,體現出城市中自然雨水蓄留區的匱乏。油田工業遺址如何結合地方特色進行功能重塑需要考慮與自然生態系統的融合,為城市宜居環境貢獻一份力量。
3科學改造遺址,保留城市生命信息
石油工業遺址作為工業城市現代化、近代化進程中的特殊遺留,是“閱讀城市”的重要物質基礎。改造具有地方特點、具有重要改造價值的工業遺址,對保護城市的文化風貌、改變“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保持其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特殊意義。
3.1石油工業遺址空間改造有益于城市復興
國內外案例充分證明,工業遺址保護是城市風貌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起到促進城市復興的作用。例如,西安大華1935紡織廠擁有多座廠房,這些廠房具有高敞空間和大方明了的結構特征。開發內容包括酒店、辦公區域、餐飲、商業、文化和科普館等設施。在不改變建筑外型風格的前提下,具有重新定義空間功能作用,極具可變性。大華1935設計利用原有工業遺址的資源結合工業元素,經過合理選擇和重構,一部分大型機械設備被留存以作科普博物館展示,一部分被重新組合構建作為遺產景觀或環境藝術設施向園區中參觀者展示。同時,也注重對工人生活場景、勞動場面的展示,為參觀者帶來歷史感和文化積淀的城市環境。兒童游憩設施、娛樂餐飲等新型功能被放置在舊的工業廠房中,使廠房成功轉型。大華1935以其靈活性、美觀性及功能性成功融入城市空間,成為活化老城區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由于大華1935處于城市中,常常能夠成為獨樹一幟的地標性景觀,構建出獨具特色的城市風格,使其歷史價值被賦予新的意義并得以延續。整片改造廠區將紡織機器、工業設施和其他的工業廢棄物合理利用,利用紡織廠中現有紡錘、各式紡織機和使用痕跡,完整再現了當時的工業紡織流程和工具、設備,參觀者能夠參觀體驗到完整的工業過程,這些相對完整的工業遺址成為了紡織廠的歷史見證。大華1935內的建筑并沒有保持原封不動,而是伴隨新的功能和用途,創造出更多樣的價值。這些新的用途、新的活動、新的陳展方式對使用者及參觀者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北京首鋼廠、北京798藝術區、上海辰山礦坑花園、美國西雅圖煤氣廠公園、英國阿伯丁海事博物館等工業遺產的改造為城市創造出新的就業崗位,提高城市品質。同時,吸引當地居民及參觀者,給老工業型城市注入新的活力。這些國內外工業遺產空間功能重塑的成功案例為城市帶來流動人口、宣傳力度、經濟收益。
3.2遺址空間功能重塑能夠促進城市文化自信
單霽翔先生曾說:“文化就是一座城市的內核、靈魂、實力和形象。城市文化在保存城市的記憶、明確城市定位時,也將影響到一個城市的品質、表現一個城市的風貌、塑造一個城市的精神,還能支撐城市的發展”[1]。而石油工業文化正是城市文化的內在核心。利用石油工業遺址中建筑高敞的外形特征,可以強調獨具特色的城市景觀構建,體現獨樹一幟的城市魅力。
3.3重塑遺址有利于自然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石油支柱產業對城市肌理的形成影響極大,也作用于城市生態。將石油工業遺址作為城市中的公共空間進行功能重塑,在幫助當地居民找到更加環保、可持續的生活、工作、居住形式的同時,通過設計規劃手法的優化,啟發人們感受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探究生態修復,成為改造工業遺產體系的重要環節。石油工業遺址的開發改造能極大繼承發揚石油精神,并影響城市居民對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視程度,有利于整個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循環優化。
4石油工業遺址空間功能重塑路徑
4.1遺址生態可持續發展功能重塑
首先,對石油工業遺址空間的功能定位應該具有可持續性。將“資源——建筑——廢棄物”的物質單向流動,轉化為“資源——建筑——循環利用建筑——循環再利用建材”的物質循環的閉環流動。這將是石油工業建筑維持可持續化發展的最終外在表現模式。其次,以生態環境修復作為石油工業遺址改造的出發點?!豆I遺產保護和利用導則》在征求意見稿中指出,工業遺址的保護與改造應帶動該城市生態環境的修復與優化,做到不僅要保護老廠房本身,更要保護周邊的風貌與景觀,在凸顯工業遺產的元素和符號的同時,體現建筑生命鏈條的延續性。所以,石油工業遺址的空間改造利用肩負著保護生物棲息地,帶動城市生態環境優化的責任。
4.2石油工業遺址功能重塑結合城市整體規劃
我國的《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指出,“對于規模較小的保護點可以設置專人進行管理;保護范圍內的文物應當包含所有展現其文物古跡價值的所有相關因素。建設控制地帶是文物保護范圍與周邊建設區域之間的一個緩沖地帶,其作用主要是為了消除周邊地區的建設對于文物古跡造成的壓力。建設控制地帶可根據不同的控制要求進行等級劃分……文物古跡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區域應納入所在地的城鄉規劃”[2]。因此,石油工業遺址空間功能重塑應與城市相關規劃相結合,這才是資源利用得以實現的有效途徑。
4.3立足地方優勢,活化石油工業遺址
石油工業遺址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根基。在活化遺產改造過程中,要重視完整性、系統性思維,從城市特色風貌入手,讓工業遺址融入現代生活,能夠給城市帶來新的經濟收益。①選擇栽植本土花木時,不同城市在營造城市景觀時最主要的優勢就是栽植不同的本土花木,本土花木是十分優秀的原生資源,打造出不同于其他地域的城市魅力。②地方優勢除去本土花木,還包括場景記憶,以東營市為例,城市中許多區域都遺留下城市建設初期石油開采的印記。所以在石油工業遺址進行生態景觀修復時,應著重這一方面的優勢,例如,選用場地內廢棄的石油機械建設景觀構筑物。這些構筑物不僅有加工簡易、就地取材的優勢,相較于使用新材料設計制造的景觀構筑物,更能貼近場地環境的優勢,以此喚醒當地居民對石油工業遺址的場景記憶,使自然生態環境與石油精神相融合。③公共藝術、藝術處理和設計規劃廣泛應用于工業遺址改造,用以吸引過路者駐足。通過引入永久性活動中心和景色,或建立允許設置的臨時攤販設施,可以向當地居民及參觀者交付一個意想不到的、不斷發展的城市景觀,并吸引人的再次來訪[3]。
4.4跨學科互動助推石油工業遺址科普功能重塑
石油開發、地質學、歷史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研究工作等科研活動能夠以石油工業遺址作為實物教材,同時能夠作為記錄展示地區工業化進程的教材。學校、政府、社會可簽訂相關合作協議,約定每年的參觀教育和講座宣傳次數等。從學生教育出發,使越來越多的使用者們擁有更多參與感,與社會、學校合作這一運作模式對保護和再利用石油工業遺址和培養學生社會認同感是非常重要的。
4.5推動石油工業遺址功能轉換與群眾互動性
《臺北宣言》提出“在工業遺產保護中應鼓勵當地人的參與”[4]。在我國,工業遺址的改造多數源于政府的單方面發起,廣大民眾參與的積極性較低[5]。石油工業遺址來自勞動人民的創造,遠離民眾基礎的再生,將不利于石油工業遺址的成功轉型與可持續發展。首先,提高石油工業遺址與人民群眾的互動性,需要對歷史、人文、精神開展細致地調研求證,深入發掘石油工業遺址的價值,重新構建人民群眾的歸屬感和自信心,挖掘居民分享人文歷史、參與獻策獻力的熱情和自信。其次,成立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民間組織,輔助石油工業遺址改造更新,積極動員人民群眾參與工業遺產職能定位中的調查、監督、評審、保護等各個環節。再次,開展環境教育互動,將被動的教育、科普館展示轉化為以使用者為核心的教育服務策略。
5結語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當前中國城市化進程進入存量發展階段,對石油工業遺址的傳統定義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恰當的功能置換結合創意與設計,探索出可執行、可借鑒的石油工業遺址空間功能重塑方法是改造成功的關鍵??臻g功能重塑的改造手法和工業遺址自身的可延續性在推動能源型石油工業城市轉型的今天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崔燕宇.勝利油田舊城片區工業遺產調查與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7.
[2]姜淼.城市功能重構視角下的工業遺產旅游開發模式及路徑研究[D].寧夏:寧夏大學,2013.
[3]展超.油田工業遺址改造中的建筑環境再利用研究[D].山東:山東建筑大學,2017.
[4]畢經國.開放建筑視角下城市舊工業廠區空間結構優化與更新研究——以濟南國棉一廠為例[D].山東:山東建筑大學,2020.
[5]張芳.基于城市文脈的城市工業廢棄地重構城市景觀的策略[J].建筑與文化,2016(1):156-159.
作者:曹盼宮 張書玉 單位:西安石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