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構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課改大背景下,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亦如此。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必須滲透到信息技術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教師可通過資料收集、知識解析、多元引導、實踐操作等措施,從不同維度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凸顯學生的主體意識,為高效課堂的構建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信息技術;生本理念;高效課堂;構建
構建高效課堂的途徑眾多,教師要有前瞻和預判意識,根據教學需要采取針對性措施設計課堂教學。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旨在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計算機知識。那么,如何進行科學的設計和引導,在教學過程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切實參與學習活動,是信息教師需要直面和解決的問題。
一、在資料收集中完成自主學習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必須依賴于興趣,喚醒學生對知識的興趣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興趣以需要為基礎,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實際上就是激發學生的內在需求。學生的學習需求只有被激發,才會自主開展學習活動。此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課改的目標。一個人只有具備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完成知識的建構,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在知識大爆炸的年代,教學的根本任務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教學蘇科版小學信息《認識計算機》時,教師布置預習任務:“請大家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料,收集有關計算機的知識,如計算機的起源、計算機的組成、計算機的發展歷程等。”學生對計算機比較感興趣,有的用網絡查找,有的到圖書館查閱,探究熱情高漲。第二節課上,教師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計算機知識,課堂學習氛圍熱烈。小學階段,學生的自學意識尚未真正形成,自學能力也比較弱。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資料查閱途徑,引導學生探究,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
二、在知識解析中凸顯個性特征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因材施教,堅持啟發誘導的原則,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來的基礎上獲得發展。小學階段,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認知存在差異,對同一問題往往會有不同的見解。因此,在知識解析過程中,教師要踐行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授課方式,使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知識。傳統的知識解析,教師主要采用講授法。作為最常用的講解知識的方法,講授法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學生在聆聽中能夠迅速掌握學習重、難點。然而,這種知識解析方法的劣勢也很明顯:教師講述的時間長,學生容易產生厭倦心理,久而久之,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在知識解析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豐富教學手段。例如,教學《認識鍵盤》時,教師首先讓學生了解鍵盤的四個分區,在學生對這四個分區有清晰的認知后,教師具體講解各功能鍵盤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同時,教師提出問題:“假如我想復制粘貼一段文字,可我又不想用鼠標,如何用鍵盤完成操作?”學生開動腦筋,想到了各種各樣的方法,思路得到拓展。教師讓學生講解采用這些方法的依據,并對這些方法進行評價。講解完這個知識點后,為了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知,教師讓學生進行上機操作,嘗試用這些方法進行復制粘貼。問題討論法、媒體演示法、小組合作探究法等都是信息技術教學常用的重要方法。問題討論法指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設計思考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明晰解答問題的方法。小組合作探究法是指教師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學生在討論中習得知識學習的方法。多元化的知識解析方法讓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探究知識的熱情高漲,學習個性得到彰顯。
三、在多元引導中形成質疑思維
自主學習是課改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也是現代教學理念的具體體現。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由于教師對自主學習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自主學習常常演變成“放散羊”,導致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形式大于內容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難以獲得好的教學效果。小學階段,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較弱,需要教師進行多元引導。自主學習并不是放任不管,教師要適時給予指導,以彌補學生注意力、認知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如教師可以先設計一兩個引導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分析問題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后,教師可讓學生提問,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例如,教學《修改圖形》時,教師首先展示幾幅圖:“請大家仔細觀察這幾幅圖,看它們有沒有問題。”學生認真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產生疑問。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兩人為一組進行互動,一名學生提出疑問,另一名學生進行解答。學生的思維迅速啟動,不斷發現問題并給出相應的對策,使質疑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最后,教師利用制作好的作品進行引導,讓學生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修正。這樣教學遵循了學生的認知特點,課程教學自然進入預設軌道,教學效果良好。當學生對某一知識點產生認知偏差時,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做好教學服務,組織好課堂教學秩序,引導學生質疑、探究。質疑是探索認知的開始。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營造課堂學習氣氛,鼓勵學生質疑。教師設計思考問題時要做好篩選,選取價值較高的問題。為了讓學生也能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教師可設計互動環節,即一名學生扮演老師,一名學生提出問題,由“老師”來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在質疑、釋疑的過程中,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在實踐操作中建立知識體系
實踐是檢驗學習效果的重要方法。信息技術的學習需要理論聯系實際。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極強的學科,其學科特性決定了教師必須注重實踐訓練。學生只有在實踐活動中對相關知識進行驗證,才能逐漸建立對信息技術的認知,因此教師要為學生上機操作創造更多機會。理論知識的學習比較枯燥乏味,學生容易產生厭倦心理,而對實踐操作情有獨鐘,教師可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設計多元化的訓練內容,將游戲融入其中,增強實踐訓練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例如,教學《調整圖形》后,教師設計一個實踐練活動,即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小組競賽。規則如下:各小組成員每人調整一幅圖,調整的內容分為復制、粘貼、旋轉、拉伸,每個人需要調整的內容是隨機的,順利完成任務且用時最短的小組獲勝。在這個實踐操作中,因為有時間的限制,所有學生的神經都繃緊了,競爭氛圍濃厚。這里,教師利用學生愛玩游戲的特點開展設計訓練活動,使學生在具體活動中不僅掌握了調整圖形的方法,而且競爭意識、小組協作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信息技術訓練活動設計的思路眾多,教師可以從實用性的角度出發設計活動。在操作過程中學生更容易發現問題,這時教師要讓學生再次復習理論知識,切實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教學實效,使學生在具體操作中逐漸建立完整的信息知識體系。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思想觀念,對自身價值和地位進行重新定位,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在此基礎上布置自主學習任務,讓學生盡情發揮自主性彰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同時,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認知,教師可通過多元化的引導方式,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設計不同層次的實踐操作訓練,構建信息技術高效課堂。
作者:孫承娟 單位:江蘇連云港市徐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