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羅輯思維的社群經濟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以此為媒介的虛擬品牌社群應運而生。本文在品牌社群、社群經濟等理論基礎上,將“羅輯思維”社群作為案例,指出“羅輯思維”要想實現持續盈利的模式,需將社群經濟建立在良好的品牌之上,用社群經濟的發展模式加強品牌建設,并且通過品牌社群促進社群經濟發展,形成良性的循環。
【關鍵詞】羅輯思維;品牌社群;社群經濟
互聯網的發展,為建立社群提供了無限的可能。在短短幾年時間里,人們打破了原本的血緣和地緣限制,因為共同的興趣、關注點、價值觀等自然連接,抱團組成各式各樣的社群。“羅輯思維”作為自媒體領域的佼佼者受到關注,它的出現使得“社群”成為當下熱點。
一、“羅輯思維”簡介
“羅輯思維”于2012年12月21日成立,是以“有種、有趣、有料”和“死磕精神,愉悅大家”的口號與態度,經營著同名的微信公眾號的知識型脫口秀節目。“羅輯思維”擁有上百萬的訂閱號,是目前最火熱的微信公眾號之一。《羅輯思維》在優酷上推出半年后,也有超過3000萬人次收看。2017年3月8日,羅振宇召開媒體溝通會,宣布《羅輯思維》全面改版,由周播節目變為日播節目,節目形態改為音頻,節目長度也由原來的每期50分鐘縮減至8分鐘以內。此外,《羅輯思維》節目播出平臺只限“羅輯思維”旗下的“得到”APP。
二、以品牌社群促進社群經濟發展的策略
(一)構建品牌社群。品牌對于社群來說至關重要。作為品牌社群的支撐點,品牌所具有的個性直接影響著社群能否成功建立,能否吸引到更多人關注,以及吸引到怎樣的關注者。對品牌獨特的定位,能夠吸引相近的群體聚集,使得某一人群對品牌形成一定的認識與評價。在“羅輯思維”社群中,羅振宇對其自身魅力的打造,就是一個塑造品牌個性的過程。他通過自身良好的專業素養,輸出優質的內容,并在內容的輸出中傳遞自己的價值觀,以此來吸引與他“志同道合”的“粉絲”,并將“粉絲”運營好,這是其社群經濟發展的基礎。(二)細分社群成員,提升社群價值。盡管社群活動參與的主體是社群成員,但不同成員融入社群的程度不同,所產生的貢獻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在組建品牌社群時,有必要對社群成員進行細分。“羅輯思維”社群進行過三次會員招募,每一次招募的會員都劃分為普通會員和鐵桿會員。鐵桿會員因其付出更多,享有的權利也更多,因此,相比普通會員參與度更高。(三)傳播社群文化。文化是品牌社群的靈魂。通過傳統意識可以構建社群成員的共同意識,形成社群文化。儀式與傳統并非是用強制的方式將思想、觀念等植入成員的大腦里,而是利用長期的、有規律性的刺激傳遞與強化社群認同的價值觀,加深成員對社群的印象。比如“羅輯思維”微信公眾號每天早上6時30分準時推出60秒語音,對社群成員來講,已經是一種儀式般的存在,通過這種傳統的意識構建了社群成員的共同意識,形成了“羅輯思維”獨特的社群文化。(四)建立保障機制。不論什么樣的社群,都應當選擇適宜社群發展的信息和成員溝通渠道,建立線上良性的互動交流與線下活動聯系的平臺,充分利用線上線下活動,不斷增強社群內部成員的互信機制,使成員之間的感情聯系更加深入,加深對社群的歸屬感。因此,社群應當建立高度忠誠成員的激勵機制。高度忠誠的社群成員對社群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他們在社群的活動更活躍,對社群的貢獻更大,責任感也更強,對于社群的發展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加強對忠誠成員的激勵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不僅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來加入這個社群,還可以使社群成員更加積極參與社群活動。“羅輯思維”鐵桿會員的權益就大于普通會員,鐵桿會員也往往更加活躍,經常發起組織社群活動,加強社群成員之間的聯系,增強社群意識。
三、結語
“羅輯思維”作為我國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出現的社群經濟較早的定義者和實踐者,其在短短幾年內舉辦的開創性活動和取得的成功,讓傳統企業甚至互聯網企業感到驚嘆不已,也為其他許多自媒體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借鑒。當然,我們不能只看到它的積極意義,也應當正視其存在的各種問題,努力保持自身的風格,優化“知識型”內容,以用戶為中心構建品牌社群,搭建社群連接平臺,傳播社群文化,并建立相應的保障制度,以品牌社群促進社群經濟的發展,形成核心競爭力,才能實現“羅輯思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郝天喜.羅輯思維正在偏離“社群經濟”嗎[A].
[2]李蓮蓮.自媒體“羅輯思維”的社群營銷模式探究[J].新聞世界,2015(6).
[3]李雪娟.社群經濟發展策略研究——以“羅輯思維”為例[D].云南大學,2015.
[4]吳超,饒佳藝,喬晗,胡毅,旺壽陽.基于社群經濟的自媒體商業模式創新——“羅輯思維”案例[J].管理評論,2017,29(4):255-262.
[5]王丹.傳播儀式觀視角下的自媒體品牌社群建構——以“羅輯思維”為例[J].新聞世界,2017,(1):59-62.
作者:段小凡 單位:四川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