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廣播電視大學教務管理問題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為規范電大系統教務管理流程,在現代遠程教育開辦之初,中央電大就以電校教[2000]24號文件“關于印發《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開放教育教務管理流程(試行)》(以下簡稱為《流程》)的通知”的形式,對開放教育的教務管理工作流程進行了規范。該流程從招生、注冊、學籍、教學計劃、教學過程、考試、畢業審核和辦證等七個方面對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相關管理環節提出了具體的管理辦法。為使該《流程》具有可操作性,中央電大在以上文件的基礎上,相繼出臺了一些具體的管理辦法對以上流程予以完善。比較重要的管理辦法有: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開放教育招生計劃管理暫行辦法、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開放教育學籍管理辦法等。為搞好管理,中央電大于開放教育開辦之初就研發了全國電大系統的招生管理系統、教務管理系統,并隨著形勢的發展對以上系統逐漸進行完善和升級。尤其是教務管理系統,為使其能夠更好地服務教學、服務基層、服務學生,又于2007年開發出依托網絡的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教務管理系統(CPS1.0),該系統極大地方便了基層教務管理人員。從2007年春季起,各省級電大的教務管理工作就逐步過渡到新的教務管理系統中。到目前為止,整個電大系統嚴格按照上述文件規定的流程及相應的管理辦法(實施細則)進行教務管理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二、廣播電視大學教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毋庸諱言,面臨如此龐大、復雜的辦學系統,教務管理也存在著一些不可回避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有的是《流程》設置之初所沒有預料到的,有的是機構設置方面的問題,還有的是屬于技術層面的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只有通過不斷地深化改革,才能夠逐步地予以解決。
(一)招生與教務管理部門之間的協調問題
在有的省級電大,招生與日常的教務管理分屬兩個不同的部門,由于部門不同,各自的工作重心有所不同,這就難免會造成部門之間信息溝通不暢,信息交換不及時。后果就是一些新增加的教學點,可能會因為業務不熟悉,以為成為教學點后,其他事情順理成章,忽視后續工作的跟進,導致招生后不能夠及時進行教育教學方面的后續工作,進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
(二)教務信息與教學脫節的問題
按照《流程》規定,新生的注冊數據每年的4月和10月中旬后才能夠生成,新的學號下發到學生手中一般在4月中旬或10月中旬后,這樣的速度,在開放教育開辦初期是可以的。但是隨著現代遠程教育的發展和技術的日益成熟,中央電大為適應網絡教育發展的需要,有相當的必修課程形成性考核通過網絡平臺來進行,新生登陸平臺做作業,必須按照學號和班級進行登錄平臺才可以做作業,沒有學號是無法進行的。而等新生有學號時,開學已經將近兩個月,一個學期時間將近過半,這樣導致新生的做作業時間過于短促,影響學習。
(三)學籍管理方面的問題
學籍管理辦法是保證教學工作正常開展,維護正常教學秩序的一條重要規定,中央電大所制定的學籍管理規定在這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經過多年實踐,也存在一些這樣的問題。1.關于學籍8年有效期的規定。在實踐中,有的學生由于種種原因,到第八年的最后一個學期(即第十六個學期)注冊考試最后一門或二門課程且成績合格,但是按照《流程》規定,辦理畢業審核時分別在每年的3月和9月才預審,此時已經在第十七學期,由于超過8年有效期,學生成績雖然合格但不能順利畢業。2.關于學籍異動。由于在學籍管理辦法中,對于學生的轉換專業次數沒有做明確的限制,就造成學生轉專業時的隨意性。3.中央電大現在的學生已經全部通過新教務管理系統進行管理,但是由于全國統一進入新系統的時間先后不一致,導致學生在跨省際間轉學時,因新舊學號不一致,造成管理上的困難。
(四)考試方面的問題
電大系統的考核分為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核兩種方式,對傳統的期末考試,人們普遍地予以高度的重視,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但期末考試的基于網絡的考核方式,從多年運行情況來看,在經濟條件及交通條件好的地方,人們給予較高的認可度,效果良好。但是在一些偏遠、交通不便、經濟落后的地方采用這樣的考核方式,不論從管理者來說,還是考生來說,都有一定困難。作為考核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形成性考核,人們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如期末考試那么的重視。傳統的紙質形式的形成性考核,基本上流于形式,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抄襲現象屢有發生,從而失去了形成性考核的本來意義。而依據網絡進行的形成性考核,由于每次完成作業的時間有嚴格限制,而開放教育學生基本上都是在職學習,若由于工作的緣故或出差耽誤做作業,就會對形成性考核作業成績有比較大的影響,甚至影響該門課最后能否順利通過。
(五)教務管理系統自身存在的問題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在1999年開始現代遠程教育試點時,就開發了一套廣播電視大學教務管理系統,經過多次完善升級,目前最新的版本為V6.0。該教務管理系統經過多年的升級、完善,已經成為一個技術比較成熟,各級電大教務管理人員感覺比較好用的一套教務管理系統,但是該系統也有一個比較顯著的弱點:不能夠聯網運行。為改變這一現狀,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研發出一套依托于網絡運行的新教務管理系統,并于2007年春季,在全國廣播電視大學系統啟用了大家現在使用的新教務管理系統:開放教育教務管理系統(CPS1.0)。該系統最大的特點是依托互聯網運行。學生的課程注冊、報考、考試數據生成、畢業審核、暫緩畢業等教務管理工作都依托網絡進行,最終的數據傳輸在網絡環境下可以通過教務管理系統在線傳輸。只有當受到數據流量、網絡狀況、中央電大服務器響應程度等各種外部環境的影響,在線上報數據無法成功時,省級電大向中央電大傳輸數據時,省級電大可選擇離線方式上報數據。但是經過幾年的使用,也發現該系統也有一些缺陷,需要以后予以改進。1.教務管理系統的封閉性。教務管理系統面向的使用群體過于狹窄,忽略了我們重要的服務對象———學生的使用。學生如果想知道一點個人的情況,必須通過其導學員才可以了解,別無它途。開放教育學生獲取個人學習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和現在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格格不入。2.部分功能設計的繁瑣性。操作人員在操作時需要重復的工作過多,容易產生失誤。比如在進行課程注冊時,若整班課程注冊尚可,若是注冊單個學生補考課程,就需要反復進行班級選擇———課程選擇———退出程序操作,且以上班級選擇是在本、專科混合情況下進行的,稍有不慎,就會產生失誤。3.網絡操作的一次性。由于該教務管理系統依托網絡環境運行,且一般操作人員不具備管理員身份,造成操作的一次性,如果操作出現失誤就沒有任何修正的機會。
三、解決廣播電視大學教務管理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增強協調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教務管理既是一種組織活動,也是一種協調、溝通活動。教務管理在做好計劃、組織工作的同時,對協調各種關系要予以充分的重視,要提高協調各部門之間關系的能力。教務管理不僅是對教學計劃、學生信息、考試成績等“物”的管理,也包括對校內各部門之間、教師教學業務活動組織、對學生的教育等“人”的管理。在管理中,要協調好、處理好這些關系。既不能睹“物”不見“人”,又不能見“人”而忘“物”,要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效調動各方面工作的積極性,實現教學資源的最優配置,使教育教學工作正常順利進行。
(二)優化工作程序,提升創新能力
教務工作,要根據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不斷創新。教務管理的創新,不是教務管理具體事務上的簡單變革,而是在尊重遠程教育發展規律、適應遠程教育形勢發展需要的前提下,創造出更加有效的工作管理方法和措施。比如關于學分8年有效的規定,可否實行彈性學分制,開放教育學生在校時間可以延長也可以縮短,這樣就可以避免出現學生在8年內修夠學分,但是不能夠畢業的令人遺憾局面的出現。在工作中,要根據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改革創新,以尋求解決教務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的最佳途徑和方法,達到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
(三)提高素質能力,鍛造管理人才
要鍛造一批既精通業務,又熟悉技術的教務管理人才。提高政治素質,努力使自己成為既懂業務又精通技術的專家。要不斷學習,學習政治理論,學習現代遠程教育的新知識,充分認識到教務管理在現代遠程教育中的重要性。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樹立起服務育人的意識和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要充分認識到自己所從事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責任意識,強化服務意識。要鉆研現代信息技術,成為教務管理的行家里手。
(四)堅持標準原則,因地制宜辦學
堅持標準,因地制宜。廣播電視大學是依托系統辦學,系統辦學就要充分考慮到中國的國情。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地區間的發展非常不平衡。在制定一些制度、辦法時,既要考慮原則性,又要實事求是,在不降低標準的基礎上,允許各地方依據本地的實際,具有一定的選擇權。比如網考,在經濟條件好、交通便利的地方,是一種非常好的考核方式,但是在經濟落后,交通不便的地方進行網考,困難就非常大,有的地方不具備網絡考試的條件,學生參加期末網絡課程考試要到分校參加考試,給辦學單位、考生造成很大的困難。可以允許這樣的地方將這些課程的考試方式選擇為紙質考試。
(五)完善、拓展教務管理系統功能,使其更好地服務教學、服務學生
現有教務管理系統在穩定高效運行的基礎上,要適當簡化操作程序,實現功能的擴展和開放。教務管理系統的應用要打破傳統思維模式的束縛,不僅要服務于教務管理人員,也應該使教務管理系統能夠服務于我們全體電大人的服務對象———開放教育學生,使教務管理系統拓展為學生支持服務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通過該教務管理系統,學生不僅可以查詢自己的學習狀況,過往的成績,還可以進行課程的自主選擇,費用的收繳等。使其真正適應現代遠程教育的需要。
電大教務管理工作者,從廣播電視大學成立之日起就默默無聞地奉獻著智慧和汗水,在過去的歲月為中國廣播電視大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使教務管理工作在廣播電視大學的發展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教務管理工作改革發展的任務相當繁重,唯有改革,才能夠更好地適應形勢的發展,才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服務于教師、服務于學生。(本文作者:宋晚生 單位:山西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