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作曲與電子音樂作曲觀念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音樂藝術發展中,由于科技的創新,現代電子音樂作品形式呈現出多元化特征。電子音樂充分體現出現代音樂作品的藝術價值,成為現代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傳統作曲與電子音樂作曲在觀念和技法上存在差異。在電子音樂作曲中,應該根據兩種作品形式的差異性,創新作曲方法,結合不同的藝術觀念,展現作品藝術的傳達優勢,體現不同作曲藝術的特點,逐步實現曲目編輯形式的創新。對傳統作曲與電子音樂作曲的觀念和技法進行分析,總結藝術創作的基本方法,拓展創作者音樂創作思維,提高音樂作品的整體質量,為音樂藝術的創新及創作者藝術觀念的調整提供參考。
關鍵詞:傳統作曲;電子音樂;作曲觀念;作曲技法
一、傳統作曲與電子音樂作曲
(一)傳統作曲
音樂的發展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它并不能夠直接發展到新的高度,而是需要創作者根據音樂的發展史追本溯源,而這一過程就是創作者尋找音樂創作靈感的過程。傳統作曲家在對過往音樂發展史的總結中形成了統一性的認識,后來的音樂作曲家在這一基礎上不斷創新與傳承,在音樂與不同歷史階段文化相融合的過程中實現了對傳統作曲的發展。傳統作曲主要是指作曲家對音樂經驗的傳承。在傳統作曲中,作曲家對樂譜音符組織嚴謹,之后通過樂器演奏。傳統作曲家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對音樂形成了統一的認知,在之后的音樂傳承及發展中,會結合時代的變化,通過音樂的創新、傳承等,實現創新傳統作曲藝術的目的[1]。
(二)電子音樂作曲
電子音樂作品是指利用電子設備、音樂制作軟件等,按照創作者的基本需求,對零散的音樂素材進行處理,之后通過組合、重組的方式,創新音樂呈現方法,最終展現音樂作品的藝術性,并保證作曲者靈感的連續性及完整性。
二、傳統作曲與電子音樂作曲觀念及技法探究
音樂作品是不同時代具有的獨特的藝術沉淀,更是每個時代社會現實在音樂藝術領域中的重要體現。與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相比較,西方的音樂理論在全世界的音樂界占有主導地位。歐洲有許多著名的音樂家在音樂作曲方面彰顯出自己的個性,表現出豐富的想象力和大膽的創造力,在大膽嘗試接觸新事物的同時,不斷進行創新性的音樂創作。長期以來,許多創作者突破傳統作曲觀念,所創作的作品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又將現代音樂與傳統音樂相結合,使人的內心歸于沉靜。電子音樂在繼承和發展傳統音樂時,不僅拓寬了音樂的概念,還使其表現力得到了提高。
(一)觀念差異
在音樂創作過程中,創作者的創作能力是影響音樂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創作者通過對音樂曲目的創新,結合音樂發展的基本情況進行作品的整合,逐步拓寬音樂作品的基本概念,增強人們對音樂藝術形式的認識。傳統作曲觀念與電子音樂作曲觀念的基本差異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審美藝術的差異。在傳統曲目的創作中,創作者主要將情感融入作為重點,通過表現對古典藝術的追求、對作品內容的分析,展現曲目的創新價值,使人們在欣賞傳統曲目時,可以產生一種昂揚振奮的精神狀態,提高人們的藝術素養,同時不斷加深其對藝術文化的理解。在電子音樂曲目創作中,現代音樂作曲家較為注重作品給人的感受,同時注重作品要能夠滿足現代人的基本需求。因此,在對傳統作曲與電子音樂作曲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發現,雖然二者存在著觀念不同的問題,但是在曲目創作中,二者的審美態度卻一直保持著統一的原則,使自身的個性特點得到有效延續。第二,普及度的差異性。傳統作曲與電子音樂作曲的創作特點,使得傳統音樂和電子音樂在傳播方式及普及程度方面存在差異。電子音樂主要依靠新媒體進行傳播,而傳統音樂的傳播需要有專業的表演配合[2]。在當前的音樂作品傳承中,通過對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可以拓寬音樂作品的傳播途徑,拉近受眾群體與音樂作品之間的距離。也就是說,在電子音樂傳播過程中,它的傳播優勢更加明顯,具有數字性及易儲存的特點。但是在現代音樂作品創作中,由于融入了商業因素,電子音樂的傳播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第三,審美藝術的差異性。結合音樂作品的創作特點來看,在曲目傳承及作品展示過程中,審美藝術的差異性是較為明顯的。根據音樂作品的基本特點,在曲目創作中,創作者會為現代音樂注入新的活力,這種情況會對觀眾的審美意識、審美追求造成影響。傳統音樂與電子音樂的審美存在差異,但二者各具優勢。因此,在對傳統作曲與電子音樂作曲觀念及技法進行分析的過程中,通過曲目創作形式及曲目創作技巧的研究,可以將藝術呈現及價值傳承作為重點,之后通過藝術的傳達,強調傳統作曲與電子音樂作曲觀念的整合,滿足藝術創新的需求[3]。電子音樂作曲打破了傳統作曲的表現形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電子音樂作曲充分滿足了當今社會人們對音樂的實際需求。盡管傳統作曲與電子音樂作曲的創作觀點不一致,但二者在審美態度方面卻有著統一的原則。第四,教育能力的差異性。音樂獨特的旋律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能夠激發人們產生更有創意的靈感,引導人們在音樂中感受真善美、勇敢和愛。每個時代的音樂作品都是對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也是創作者擁有的社會經驗和豐富的人生閱歷的真實縮影。因此,音樂作品在創作中或多或少會受到創作者自身思想觀念的影響。一些傳統音樂創作者若無法擺脫當時社會環境對人思想和創作水平的制約,就會使傳統作曲創作受到不同社會歷史背景的影響,如一些創作者所創作的音樂作品大部分以創造美好生活、將希望寄托于未來為中心思想。而電子音樂則是在相對開放穩定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因此其表現出鮮明的個性特征,將真實的社會現象呈現出來。電子音樂不僅注重對音樂作品旋律的欣賞,更注重對自由平等的追求。
(二)技法差異
傳統作曲與電子音樂作曲技法的具體差異如下。第一,創作藝術的差異性。首先,作曲順序的差異。在創作傳統曲目之前,創作者通常會按照曲目的旋律把握整體音樂內容,之后按照整體的音樂框架,積極創新作品形式。在電子音樂曲目創作中,創作者需要創作曲目旋律,之后根據曲目框架進行進一步的創作,最終實現曲目創作及作品傳承的目的。其次,組成結構的差異性。根據傳統作曲與電子音樂作曲的創作特點,在實際創作中,會發現曲目的組成、結構旋律及音樂結構存在著差異。比如,在傳統曲目創作中,創作者需要發散思維,掌握整體曲目形式,并通過曲目的創作及創新,保證音樂作品的完整性,之后將曲目設計與樂曲進行融合,利用相關樂器展現曲目內容。在電子音樂創作中,創作者可以利用現代電子設備,對曲目的旋律、內容進行創作,然后再借助網絡平臺對其進行傳播,有效縮短曲目創作時間,提高作品的感染力[4]。第二,創作形式的差異性。根據音樂曲目的創作特點,在曲目創作中,創作者要遵守相應的創作原則,通過邏輯思維、音符排列形式的分析,展現曲目的創作價值。在傳統曲目創作中,音符的排列形式相對簡單,創作者以線性思維為主。這種藝術形式無法滿足現代化曲目創作需求。在電子音樂創作中,由于音符的排列形式相對復雜,創作者最終創作出的曲目風格較為多樣。也就是說,電子音樂曲目的吸引力、感染力相對明顯。因此,在進行音樂藝術創新過程中,需要將傳統作曲觀念與電子音樂作曲觀念進行融合,通過兩種音樂形式的互補,實現曲目創新,不斷提升音樂作品的感染力。第三,表現角度的差異性。在傳統曲目創作中,創作者通常會受到傳統思想的限制,在音樂曲目中滲透個人情感,以增強曲目的傳統性及教育性,使觀眾在欣賞作品時,可以從中獲得一定的啟示。在電子音樂曲目創作中,為了使曲目符合現代人的審美,作曲者更為注重追求商業化、娛樂化的內容,通過創新和完善音樂曲目,形成一種現代化的曲目創作形式,為音樂傳承及創新提供支持[5]。第四,素材來源的差異性。在傳統音樂創作中,由于受到科技水平的影響,音樂素材通常來源于人聲混音、樂器奏鳴等。傳統音樂創作中的音樂素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充分體現出多樣性的音樂風格,實際呈現效果不盡如人意。而在電子音樂創作中,運用先進的電子設備或者音樂制作軟件,按照創作者的真實意愿,對較為零散的素材進行不同方式的重組,在整合素材時能夠使音樂呈現模式得到創新,這給傳統音樂創作素材的使用帶來了沖擊。充分挖掘新穎、獨特的音樂素材,能夠開拓創作者的思路,啟發創作者的思維。靈活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給音樂創作帶來了許多可能性,使音樂創作者可以借助音樂節奏和旋律向廣大聽眾表達自身的真實情感。不過,電子音樂作曲創作不是要與傳統音樂創作劃分界限。一首藝術性較高的音樂作品一定蘊含著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其只有在這一基礎上進行發展才能迸發出新的活力。因此,在創作音樂時,創作者應敢于嘗試,不僅要使傳統音樂素材與現代電子音樂作曲素材形成鮮明的對比,碰撞出新的火花,還要做到取長補短,借鑒二者之所長,將時代特征充分體現出來,拓寬自身創作思路,在不斷創新與反復嘗試中使音樂作曲創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第五,技術手法的差異性。在傳統作曲創作中創作者以音樂旋律為重要基礎,在保證音樂旋律動聽的前提下選擇樂器、確定和聲,在此過程中,和聲的編配和樂器的選擇需要與音樂作品有較高的匹配度。創作者需要在重復演奏的過程中觀察作品呈現出的效果。每一首優秀的音樂作品在創作過程中必須經過演奏者多次的演奏練習,從而達到令人滿意的演奏效果。在電子音樂創作過程中,創作者可以在音樂控制器中對旋律構思、音色和節奏的選擇,音樂素材的反復播放及播放速度進行合理的調整。在先進的電子設備的幫助下,創作者能夠對所創作的音樂進行實時回顧,有效縮短了音樂創作周期。傳統作曲和電子音樂作曲盡管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很大的不同,但要對其追根溯源的話,二者皆屬于音樂創作的范疇。對傳統作曲與電子音樂作曲觀念和技法進行對比不難發現,電子音樂創作建立在傳統作曲之上,是將科學技術手段與社會文化背景相結合后對音樂藝術風格的全新演繹。
三、電子音樂作曲的完善策略
音樂創作過程中電子信息技術的運用,對音樂創作者已經形成的傳統作曲觀念帶來了巨大沖擊,不僅拓寬了其創作思維和改變了其創作技法,還使音樂作曲以豐富多彩的創作素材、獨出心裁的創作形式、與眾不同的藝術形象呈現在大眾面前,但是,電子音樂作曲創作并不是單純地展現創作者的技能,更不是老調重彈、舊曲新唱,而是需要以深厚的藝術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作為支撐。因此,在科學技術手段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創作者應堅守創作觀念,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實現創作技法的突破,通過不斷創新創作手段為廣大聽眾呈現富有藝術魅力的音樂作品。在電子音樂作曲創作中,為了保證作品的創新性及藝術性,應該將作品的展示作為核心,通過對傳統藝術表達方式的研究,逐步完善電子音樂曲目形式,提高曲目的創新及傳播價值。通常情況下,在電子音樂曲目創作及完善過程中,應該做到以下三點。第一,根據電子音樂作曲的基本特點,可以將傳統創作理念作為核心,結合樂曲傳承特點,增強曲目的合理性。因此,在電子音樂曲目創作及創作方式的選擇中,應該通過傳統理念的運用、藝術美學的分析,展現傳統作品的創作價值,保證曲目的完整性,最終實現電子音樂作品創新及藝術傳達的目的。第二,在現代音樂作品創作中,應該不斷完善樂曲的創作技巧。比如,在實際的電子音樂曲目創作中,應該對電子技術的使用模式進行研究,注重提升音樂藝術的表達效果,最終實現曲目創作及音樂藝術表達的目的。而且,在音樂作品創作中,應該加強對曲目的創作及研究,通過對作曲技巧進行總結、歸納,提高電子音樂作品的整體質量。第三,在電子音樂作品創作中,為了更好地提高創作者的音樂素養,作曲者應該多角度選擇創作方式。比如,可利用經典曲目提升作品的藝術效果,并在電子素材中融入網絡內容,逐步拓寬現代音樂的傳播途徑,為音樂素材的選擇、音樂曲目效果的提升提供參考,提高曲目創作質量[6]。
四、結語
在對傳統作曲與電子音樂作曲觀念及技術的分析中,通過對曲目創作形式及創作技巧的探究,可以將藝術呈現及價值傳承作為重點,通過總結不同曲目藝術的差異性,強調傳統作曲與電子音樂作曲觀念的整合價值,滿足藝術家藝術創新的需求。通常情況下,在對傳統作曲與電子音樂作曲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需要將作品展示作為核心,之后通過曲目觀念的分析、技術方法的運用,分析不同作品之間的差異,進而實現藝術傳承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邵嘯.我國傳統作曲和電子音樂作曲觀念和技法的比較分析[J].大觀(論壇),2020(3):32-33.
[2]冉才.傳統作曲與電子音樂作曲觀念與技法的比較[J].中國文藝家,2019(1):41.
[3]白佳敏.傳統作曲與電子音樂作曲觀念及技法對比分析[J].大眾文藝,2019(4):136.
[4]蔡建純,陳迅.傳統作曲與電子音樂作曲觀念及技法比較[J].北方音樂,2019(18):9-10.
[5]時茜.混合類電子音樂創作中復調思維的運作分析:評《20世紀音樂創作的同構思維及其應用》[J].中國教育學刊,2018(3):127.
[6]劉菁媛.傳統音樂作曲方式與電子音樂作曲技巧的對比[J].電氣傳動,2019(12):124.作者單位:武漢傳媒學院
作者:呂亞飛 單位:武漢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