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電子音樂的發展歷程與特征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電子音樂是音樂和電子科技相結合應運而生的產物,伴隨著文化交流和電子音樂技術傳入我國,我國的電子音樂在改革開放之后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發揚。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對于文化娛樂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電子音樂與傳統音樂以及古典音樂等音樂類別的交流和融合,促進了我國音樂的進一步發展,電子音樂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音樂發展的多樣化和多元化。本文全面回顧了電子音樂在我國的發展歷程,指出我國電子音樂的發展經歷了萌芽期、發展期和成熟期三個階段。分析了我國電子音樂的特征,指出我國電子音樂的創作特點上電子音樂與民樂結合傾向明顯,在藝術表現上,更為深邃、包容、積極向上。最后討論了電子音樂在我國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電子音樂;發展歷程;問題與對策
電子音樂是伴隨著電子科技發展應運而生的產物,時尚,前衛、潮流是其鮮明的特征,深受年輕人的喜愛。我國電子音樂雖然起步較晚,但是電子音樂創作者通過積極的摸索和研究,在我國已經逐漸盛行開來。
一、我國電子音樂的發展階段
我國電子音樂發展初期深受西方電子音樂的影響,改革開放之初我國電子音樂從無到有,起步較晚。首先,西方電子音樂的發展相對于我國發展較為成熟,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都走在我國電子音樂發展的前列,具有領先性。其次,我國音樂界長期以來深受傳統音樂的影響,思想較為保守,對于電子音樂的前衛和潮流缺乏相應的敏感性,電子音樂理論人才匱乏,對于電子音樂的研究和創作存在滯后性。經過電子音樂領域各個創作者和理論研究者的不懈努力,我國電子音樂逐漸走進我國主流音樂界,并迅速傳遍社會各個角落,贏得了社會普通民眾的喜愛。從我國電子音樂發展歷程來看,我國電子音樂的發展主要有三個時期,一是萌芽期,二是發展期,三是成熟期,具體分析如下[1]。
(一)萌芽期“電子音樂”
一詞最早出現在1960年第一期《人民音樂》刊登的短文《音樂在“西方世界”》中,文中介紹了瑞典作曲家卡爾⁃比爾格爾·格羅姆達爾的新歌劇《阿尼阿拉號》,并第一次使用了“電子音樂”的稱謂。首次電子音樂作品則稍稍延遲,我國的電子音樂作品最早出現在1980年,第一首電子音樂創作的歌曲是由作曲家吳應炬先生為動畫片《葫蘆兄弟》配樂而創作的《葫蘆娃》。作為中國最早電子音樂的創作者,吳應炬先生為電子音樂在我國的啟蒙和推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電子音樂的先驅,吳應炬先生在1980年到1986年間,為許多影視作品配樂,其中包括《葫蘆兄弟》《大鬧天宮》《天書奇譚》等膾炙人口的作品,他在電子音樂領域中的探索為我國后來電子音樂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同樣在1981年10月,英國音樂家讓·米歇爾·戈爾來華講學,在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首次向我國音樂界介紹當時外國已經流行的電子音樂,并舉行了五場“激光電子音樂秀”,向全中國普及了電子音樂,在表演之前,國內媒體還炮制了大量掃盲教材向普通民眾介紹歐美電子音樂的基本知識,為電子音樂在中國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隨后在1984年9月24日,中央音樂學院禮堂首次舉辦了電子音樂專場音樂會,這場音樂會揭開了發展中國電子音樂的序幕[2]。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伴隨著Disco風靡,社會上對于電子音樂的接受程度不斷提高。以張薔為代表的電子音樂制作人和電子音樂演唱者,通過創作和演唱大量的電子音樂,將電子音樂推向了社會的普通階層,電子音樂不再是只屬于禮堂里的少數人專享的音樂盛宴,而是伴隨著舞動的旋律在歌舞廳中飛入了尋常百姓家[3]。
(二)發展期
此后電子音樂迅速傳遍大江南北,但是人們對于電子音樂了解還不夠,音樂界對于電子音樂仍然持觀望態度,保守思想仍然占據上風。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武漢音樂學院引進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電子音樂合成器,當時畢業于武漢音樂學院并讀完本校研究生,取得碩士學位后留校的劉健教授成為了國內電子音樂研究領域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劉健教授與同校的吳粵北教授共同以此為契機,紛紛開始了在電子音樂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并以此媒介開始了電子音樂創作研究,成為當時國內電子音樂研究最為前沿的領軍人物,并于1992年在武漢音樂學院開設了國內第一個電子音樂創作的專業試點,隨后并成為國內第一個具有電子音樂創作專業碩士學歷授予點的高校,為我國電子音樂創作以及理論研究方面輸送了源源不斷的人才,為我國電子音樂的發展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極大地推動了電子音樂在我國的發展[4]。其后我國電子音樂迎來了一個蓬勃發展的年代。伴隨著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我國的電子音樂創作理念和經驗方法迅速和歐美接軌,提高了我國電子音樂創作研究的水平,拉近了與歐美電子音樂的差距。另一方面,電子音樂的創作逐步向著信息化、數據化方向轉變,與計算機結合程度越來越緊密,人們對于電子音樂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電子音樂創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創作難度也在加大,這對于我國的電子音樂創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5]。
(三)成熟期
電子音樂伴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普及,電子音樂的普及程度迅速提高,人們對電子音樂的審美也越來越高。此時電子音樂的發展逐漸向著與傳統音樂結合的方向發展,各個民族的傳統音樂成為電子音樂創作源泉的巨大寶庫。我國民族眾多,受地域環境影響,各個民族的文化習俗各有不同,民族音樂各具特色,各自擁有著獨特的器樂如:古琴、古箏、馬頭琴、二胡、竹笛、琵琶、巴烏、葫蘆絲等,這是我們國家的寶貴精神文明財富。電子音樂從我國民族音樂的寶庫中汲取營養,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電子音樂,電子音樂科技與民族音樂的結合推動了電子音樂的民族化,形成一種獨具魅力的中國電子音樂文化。如今我國電子音樂的創作更加貼近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以及普通生活,更為接地氣,更多地融入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思維,與戲曲文化、儒家文化相、佛教文化相結合等等,電子音樂逐漸深入到文化層面,與西方注重個性、自我以及叛逆精神、反抗精神不同,我國的電子音樂更多地注重對中國美學的探索,注重內斂以及平穩,具有更多的包容性。通過電子音樂的律動將聽眾帶入意境去感受電子音樂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6]。
二、我國電子音樂發展的特征
在創作特點上,電子音樂和民樂相結合的傾向明顯。我國電子音樂發展歷經了萌芽以及快速發展的時期,在早期更加貼近西方電子音樂的藝術特征以及創作理念,這一時期以模仿借鑒居多。而后,我國的電子音樂創作理念和經驗迅速發展成熟,拉近了與歐美等電子音樂創作強國的差距。但是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突飛猛進,綜合國力蒸蒸日上,文化自信逐漸成為了各個領域的共識,影響了電子音樂的創作。同時國內的社會民眾已經不滿足于對西方電子音樂的模仿,需要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藝術特征來滿足人民對于電子音樂的審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傳統民樂是歷經上千年歷史而流傳下來的藝術寶庫,具有源遠流長取之不竭的藝術生命力。電子音樂通過與民樂的結合,將電子音樂技術和民樂樂器以及創作理念相結合,創作出具有中西結合特色的電子音樂,一方面具有鮮明的民樂特征,另一方面具有電子音樂創作理念,既包含這前衛和潮流,也包含了民樂的傳統文化,體現了經濟發展中民族自信的文化特征。其次電子音樂和傳統文化相結合。電子音樂的創作越來越頻繁的從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和創作手段,擁有“國風”特色的電子音樂已經不再是小眾了,而是發展成了電子音樂中獨樹一幟以及最為流行的電子音樂風格。在電子音樂和傳統文化的結合中,融入了東方美學的概念,其旋律以及節奏都帶有明顯東方美學的特征,文學作品對于電子音樂的創作的影響也在加深,包含了更多中國元素,這些中國元素推動了電子音樂的創作更加具有本土化的特點。電子音樂與古典音樂的結合也順理成章,其節奏明快,旋律多變,頗具古典音樂的特點,注重對自然環境以及心境的表達,具有包羅萬象的哲學思維,強調音色上的不可替代性,以及自我個性的表達,比如《巴山夜雨》《木蘭行》與電子音樂的創作中的個人藝術性相得益彰[7]。在藝術表現上,我國電子音樂具有積極向上、破浪前行的昂揚斗志,反映了時代背景中音樂創作人對于身邊人和環境的感悟以及對于時代洪流滾滾向前的思考。與西方電子音樂相比,我國電子音樂的藝術表達上更為深邃和包容,跳出了西方電子音樂曲調單一,藝術表達狹隘的窠臼,在藝術表達的深度和廣度上更為深刻和廣泛,既有對于身邊現實問題以及人物特征的細膩描繪,也有對于宏大事物的寬泛形容,以《鋼鐵洪流進行曲》為代表的電子音樂驚艷世人,也有以《梁祝》為代表的電子音樂委婉動聽,不再單一強調音色和旋律,更為注重藝術的表達和喜劇的張力,引起聽者的共鳴以達到直擊心靈的作用,具有強烈的教化作用,在藝術層面上比西方音樂更為高級。
三、我國電子音樂發展的困境
我們電子音樂也面臨著一些問題,比如起步較晚,發展還不夠全面,這些問題同樣制約著我國電子音樂的發展,給我國電子音樂的創作以及藝術表達帶來了瓶頸,具體如下。
(一)專業的電子音樂教育體系尚不完善
但是我國電子音樂長期存在缺少專業的人才,與西方的教育體系存在較大的差距,特別是對于理論人才的匱乏,嚴重制約了我國電子音樂理論研究的進展,特別是前沿的研究,我國在此方面仍然存在空白。其次我國電子音樂領域注重創作而輕教學,導致電子音樂創作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創作水平也參差不齊,魚龍混雜,無法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一些的影視配樂往往會請國外的電子音樂創作者來創作,更加導致我國缺少相應成熟的電子音樂創作團隊。
(二)電子音樂理論體系建設滯后
我國電子音樂雖然通過引進世界上最為先進的設備和軟件,在硬件和軟件上已經同世界接軌了,但是相應的理論體系還處于滯后狀態,無法跟上時代的發展。特別是電子音樂技術研究方面存在滯后,電子音樂的創作需要熟練運用相應的硬件和軟件,二者互相搭配,創作者必須發揮充分的想象力以及具有作曲理論水平,先進的創作技術以及優秀的電子音樂創作技巧,三者合一,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三)教學環境不利于電子音樂發展
目前雖然很多高等院校開設了電子音樂的相關專業,但是由于師資力量的羸弱,教師的素質高低不一,以及不同院校的電子音樂學科之間的教學設備質量也存在較大的差距,有的院校由于存在資金投入不足,相關的設備老舊,對教學質量產生不利的影響,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反而進一步削弱了院校對電子音樂專業的師資力量以及資金的投入。
(四)電子音樂發展與社會脫節
當今電子技術發展速度日新月異,各項新興技術的應用以及推廣,極大地推動了電子音樂技術的進步,但是在教學方面,教學體系并沒有與時俱進,相關的教學理念沒有得到更新,前沿的理論和技術沒有很好的進入課堂,導致教學與社會現實脫節。另外一方面,電子音樂的創作理念和技術沒有及時的進步,導致電子音樂的創作無法滿足社會需求,反而抑制了電子音樂的發展。
四、我國電子音樂發展的建議
我國電子音樂要實現良好的發展,就必須突破制約的瓶頸,打破束縛條件,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促進電子音樂的進一步發展。具體而言,對策如下。
(一)完善電子音樂教學體系
要建立成體系的電子音樂教學體系,完善我國專業院校的電子音樂學科建設,加強對專業教學人才的培養,培育一批領軍人才,帶動我國電子音樂教學的快速發展,結合社會需要緊跟國際最新發展趨勢,為社會提供多層次的人才,支撐我國電子音樂的全面發展。另外注重多學科的融合交流,主要前沿理論研究和探索,豐富我國電子音樂理論體系,為我國電子音樂的創作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撐,縮短與國外的差距。
(二)注重電子音樂技術的研發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的普及為電子音樂制作技術提供了新的可能,雖然我國電子音樂發展起步較晚,但是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讓電子音樂的制作變得更加簡便和智能化,為我國電子音樂技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徑。注重多種技術的互相滲透和學習交流,彼此交織,促進電子音樂技術的升級和創新,對于我國的電子音樂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改善電子音樂的教學環境
良好的教學環境將顯著提高學生學習電子音樂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熱情,對于促進電子音樂的發展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相關開設電子音樂的院校要加大投入,積極培養和引進師資力量,更新設備機器,塑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有利于電子音樂教學質量的提升。
(四)加快電子音樂的與社會需求的銜接
電子音樂要立足于社會的需求,緊跟大眾的審美,創造出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音樂作品,只有充分融入時代的潮流中,才能借助時代的發展來促進電子音樂的成長。無論是開設電子音樂的相關院校還是相關電子音樂創作人,必須要有對電子音樂未來發展的敏銳嗅覺以及對時代潮流方向的感知,立足當下結合社會的需要,才能在時代的大潮中勇立潮頭,推動電子音樂的健康快速發展。
作者:林子震 單位:四川大學